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斑牙的发病机制及褪黑素是否对斑牙的发生有拮抗作用。方法2009年3—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阴性对照组、低组、高组、低+褪黑素组、高+褪黑素组。建立斑牙动物模型,制作切片后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切牙成釉细胞形态。结果单纯给组大鼠。出现牙面粗糙、棕白色相间横纹、白垩色改变,高组大鼠的斑牙改变较低组的改变典型;成釉细胞扭曲变形,正常的高柱状形态丧失,胞内出现空泡等。注射褪黑素组与单纯给组的切牙一般状态及成釉细胞形态、排列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大鼠切牙的成釉细胞有毒性效应,饮水含量高所致斑牙症状加重。褪黑素对斑牙的发生是否有拮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大鼠 成釉细胞 褪黑素
  • 简介:目的:检测并分析变形链球菌耐菌株在环境下培养时rpl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分别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耐菌株置于无氟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另将耐菌株置于含1g/LNaF的BHI培养基中,均培养至11h(对数生长期)、20h(稳定生长期)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变形链球菌rpl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无氟培养比较,高培养的耐菌株rpl基因表达在对数期无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与亲代菌株比较,耐菌株在无氟及高培养基中rpl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可以增加稳定生长期的变形链球菌耐菌株rpl基因的表达。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 rpl基因 RpiR家族转录调节因子 果糖PTS系统
  • 简介:目的研究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APF)对窝沟侧壁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恒磨牙共9对18颗,随机一侧为对照组、对侧同名牙为酸性磷酸处理组。(1)对照组:酸蚀60s,窝沟封闭;(2)处理组:酸性磷酸溶液处理4min后,酸蚀60s,窝沟封闭。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对窝沟侧壁进行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酸性磷酸处理组的窝沟侧壁含量为(0.5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含量(0.2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0,P=0.002)。结论窝沟封闭前局部使用酸性磷酸溶液,可提高窝沟侧壁含量。

  • 标签: 坑缝封闭物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 简介:嵇康(公元232-263)是我国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图1),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所撰《养生论》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

  • 标签: 《养生论》 氟斑牙 主观能动性 魏晋时期 养生理论 养生思想
  • 简介:本文主要对专业人员使用的局部用措施的适应证、应用方法和频率、临床效果进行回顾。专业人员使用的局部用措施通常在口腔临床和社区口腔健康项目中应用,其主要适用于高龋危险性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应用频率取决于个体对龋的敏感性,一般推荐每半年应用1次。氟化凝胶、泡沫和含涂料都能有效预防儿童乳、恒牙龋的发生,但对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氟化凝胶。另外高浓度含涂料还具有明显抗牙本质敏感的作用。

  • 标签: 氟化凝胶 氟化泡沫 含氟涂料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中毒下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建立评价大鼠斑牙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按性别随机分为4组,实验雌雄二组饮用浓度为100mg/L的氟化钠双蒸水,对照雌雄二组单纯饮用双蒸水,观察8周.在自然光下,观察记录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使用改良斑牙指数评价斑牙进展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饮组大鼠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下颌切牙釉质透明度、光泽度及其受累范围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大鼠间斑牙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斑牙指数可以客观评价大鼠斑牙病变程度.

  • 标签: 氟斑牙 氟斑牙指数 WISTAR大鼠 性别
  • 简介:目的探讨保护漆Duraphat对前牙初期龋损白垩色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共纳入并分析120例患者146个前牙唇侧白垩斑病损,分为三组:A组(涂保护漆Duraphat+口腔健康教育组,n=52),B组(口腔健康教育组,n=47)和C组(对照组,n=47)。由同一位已经过培训的医生采用牙周探针对白垩斑的直径及龋活动性进行评估,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口腔卫生采用改良菌斑指数进行评估。结果A组在接受2年的涂治疗后其白垩斑直径明显缩小,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P〈0.001),初期龋损白垩色斑块活动性龋的比例明显下降(χ^2=42.5,P〈0.001)。结论保护漆Duraphat能有效治疗光滑面的初期龋损。

  • 标签: 龋病 氟保护漆 白垩斑
  • 简介:目的评价家庭夜间白法与冷光白技术用于着色牙漂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广州市东升医院口腔科2007--2010年的96例着色牙病例,分别用家庭夜间白法(50例)与冷光白技术(46例)进行牙齿漂白,以VITA比色板分析脱色效果,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AS)记录受试者术中牙齿敏感程度。术后及2年后复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家庭夜间白组总有效率为98.0%,冷光白组为10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环素牙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家庭夜间白组为72.2%、94.4%,冷光白纽为9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VAS评判:家庭夜间白组敏感率为84.0%,冷光白组为80.4%,两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敏感者停止用药后6~24h均能缓解。2年后复查:两组牙齿颜色均出现反色。家庭夜间白组总有效率为32.0%,冷光白组为2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时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检查两组牙髓活力均正常。结论家庭夜间白法与冷光白技术治疗着色牙效果显著,在四环素牙上冷光白技术优于家庭夜间白法。2年后两组牙颜色均出现反色。两种漂白方法均具有临床安全性。

  • 标签: 牙齿漂白 牙齿敏感 过氧化氢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离子环境对经烤瓷工序处理后金属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金(Au)合金、纯钛(Ti)、钴铬(CoCr)合金、镍铬(NiCr)合金试件各6件,模拟临床烤瓷处理后分别置于人工唾液(A组),含有0.2%NaF的人工唾液中(B组),绘制极化曲线,获得并分析材料的自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结果:B组与A组比较,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自腐蚀电位负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合金无差异。同种金属B组与A组相比腐蚀电流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子环境能使得烤瓷处理过金属的耐腐蚀性能下降,腐蚀速度加快。金合金与纯钛耐腐蚀性能较强,其次是CoCr合金,NiCr合金最差。

  • 标签: 氟离子 烤瓷熔附金属 腐蚀 极化曲线
  • 简介:目的:体外实验比较离子导入与氟化泡沫对人工根面龋再矿化作用的差异,探讨离子导入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人工早期根面龋模型35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23%氟化泡沫组、离子导入组、氟化钠溶液组及生理盐水导入组。各组样本经过pH循环处理后,于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图像,并分析结果。结果:离子导入组及氟化泡沫组样品表面较其余各组光滑,可见明显的再矿化沉积物;二者脱矿深度与荧光面积相对于其余各组显著减小(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离子导入与1.23%氟化泡沫对早期人工根面龋均有明显再矿化作用,两者再矿化效果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氟离子导入 氟化泡沫 根面龋 再矿化 pH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含量为1450ppm的牙膏再矿化根龋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不含牙膏组(对照组)和1450ppm含牙膏组(实验组)。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查根面龋的硬度、病损范围、菌斑指数,用电阻抗(ECM)仪测量根面龋的电阻值。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名受试者参加研究(实验组89名,对照组90名),156名(87.6%)完成整个研究。研究结束时,实验组根面龋的龈缘距离高于对照组[(0.34±0.42)mm和(0.19±0.36)mm,P=0.021)];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1.25±0.78和1.56±0.77,P=0.015):LgECM值高于对照组(3.52±0.54和3.24±0.40,P〈0.001);根面龋变硬的数量百分比高于对照组(34.18%和15.58%,P=0.027)。结论含量为1450ppm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再矿化根面龋。

  • 标签: 根龋 含氟牙膏 电阻抗仪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一下颌骨舌侧解进路(mandibularlingualreleasing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骨舌侧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骨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I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骨切开进路比较,下颌骨舌侧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口腔肿瘤 手术进路 下颌骨舌侧松解
  • 简介:牙瘤是牙组织的发育性畸形,它可干扰相关牙齿的萌出。牙瘤的生长潜力有限,其在乳牙列的发生少见。本文描述1例发生于一个52岁男孩的妨碍下颌左侧侧切牙萌出的巨大混合性牙瘤。该牙瘤被手术摘除.进行了1年以上的常规随访.未见复发。

  • 标签: 下颌前部 混合牙瘤 混合瘤 牙源性肿瘤 高密度病损 乳牙
  • 简介:目的:构建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矿化诱导模型,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探讨其矿化效果,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mm×5mmⅠ型胶原海绵块作为3D胶原支架,结合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成核诱导物多聚磷酸钠(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的仿生矿化诱导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仿生矿化技术与牙本质粘接程序结合,以STTP作为治疗性底剂应用于酸蚀脱矿牙本质面,在完成常规粘接处理后以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为洞衬剂,构建临床相关的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矿化1~3个月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再矿化区域的分布和再矿化程度。结果矿化诱导28d后的3D胶原样本,纤维内可见磷灰石纳米晶体的有序沉积,纤维重现了与天然矿化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900~1200cm-1和500~600cm-1区域,矿化胶原基质出现与纯羟基磷灰石特征峰相吻合的吸收峰,提示矿化胶原中形成的无机物是磷灰石。混合层原位矿化诱导1~3个月后,混合层内可见纤维内再矿化现象的存在,纳米晶体在胶原纤维内呈现迭序排列特征。结论在牙体粘接修复过程中,以矿化诱导物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作为治疗性底剂和洞衬剂,能使混合层内树脂渗透不良的胶原基质发生纤维内矿化。通过混合层原位再矿化模型的成功构建,初步证实仿生矿化技术应用于临床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建立了研究方法学,为仿生再矿化技术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 标签: Ⅰ型胶原 混合层 原位再矿化 多聚磷酸钠 硅酸盐水门汀
  • 简介:目的本文目的是评估一种含的窝沟封闭剂在随机挑选的132个儿童的乳牙和恒牙上应用时的保留率。材料和方法应用Helioseal-F对36位平均4.5岁的儿童的195个乳牙和96位平均10.5岁的儿童的391个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每一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3年后复查封闭剂的保留率。结果乳牙完全保留率是95.04%,部分保留率是3.12%,完全脱落是1.84%。恒磨牙分别是95.81%,2.83%,1.36%。结论此窝沟封闭剂的3年保留率很好。乳牙组和恒磨牙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氟窝沟封闭剂 乳牙 恒牙 保留率
  • 简介:在2007年3月21日美国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第85届国际及美国牙科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andAmericanAssociationofDentalResearch)学术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王灵教授等学者荣获国际牙科WilliamJGies奖(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及JDR最佳封面论文两项大奖。该研究内容发表在2006年国际最权威的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ofDentalResearch)。

  • 标签: 研究论文 国际 牙科 医学奖 DENTAL 首都医科大学
  • 简介:目的检测变形链球菌耐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ltC是否发生突变,推测该基因对变形链球菌耐菌株的影响.方法体外人工诱导变形链球菌耐菌株,根据GenBank发表的变形链球菌dlt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其耐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用DNA回收试剂盒回收鉴定,对回收产物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结果PCR扩增获得与预期结果一致的特异性片段,并发现dltC基因有1个碱基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在8310(A→G).提交该序列到GenBank,获得登陆序列号为DQ272518.结论变形链球菌耐菌株耐酸相关基因dltC发生点突变并属于同义突变.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耐氟菌株 耐酸相关基因dltC
  • 简介:炎症牙髓是否可盖髓治疗最近颇受争议。为了减弱牙髓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牙髓自愈,最近一种含有新诺龙丙酮(PCFA)的盖髓剂被研制出来。本实验旨在研究老鼠上颌磨牙的炎症牙髓在分别使用氢氧化钙、MTA和PCFA盖髓剂后的反应。60颗老鼠上颌磨牙暴露于口腔环境中48h后,按照盖髓剂类别(Dycal,MTA,PCFA)和时间(8或30d)随机分为6组(n=10)。洞口用玻璃离子密封,老鼠在8~30d后处死。制备组织学标本并评价炎症反应和硬组织形成情况。

  • 标签: 牙髓炎症反应 上颌磨牙 盖髓剂 老鼠 丙酮 诺龙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混合型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混合型RD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其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光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胞质苍白或呈嗜酸性淡染的特征性组织细胞,可见明显的淋巴吞噬现象(emperipolesis),免疫组化S-100和CD68染色阳性,CD1a阴性。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有颌面骨破坏吸收,容易误诊。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结论头颈部混合型RDD具有一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不确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随访。

  • 标签: ROSAI-DORFMAN病 组织细胞增多症 头颈部 诊断
  • 简介:临床上,牙周病与冠修复均会使牙周状态发生一定的改变,进而引起龈沟某些成分的量或性质的变化,多年以来,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成分在牙周病和冠修复中的变化规律,因此,检测这些成分的量或性质的变化可以作为牙周病及冠修复的评价指标。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龈沟液 细胞因子 牙周病 冠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