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下PICC定位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维护。方法待患者术后病理结果确定、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知情同意告知书。结果15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均留置成功直到化疗结束,应用PICC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穿刺失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避免了化疗药外渗对外周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刺激,减少了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结论患者在第一次化疗时应选择PICC穿刺,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管路的维护工作。

  • 标签: PICC 乳腺癌 化疗
  • 简介:本科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微山欢城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用YAG激光加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3例(23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置管术 耳廓假性囊肿 YAG激光 体会 耳鼻喉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腹主动脉血栓溶栓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提高对患有急性腹主动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从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20名患有急性腹主动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之前已经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这些患者在我院接受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了解调查。结果在对这20名患者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其中有14例患者的主动脉血栓完全开通,有6例患者的主动脉血栓部分开通。结论通过对患者急性腹主动脉血栓溶栓的护理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伤口愈合和控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地影响。

  • 标签: 急性腹主动脉血栓血栓置管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三种方法的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689例急诊科抢救病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三种进针送方法,对比三组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结果三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保护血管,适合急诊科抢救工作,特别是危重患者,便于开放静脉通路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改进进针的方法,增加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置管方法,实施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鼓膜术对成人渗出性中耳炎治疗的长期结果.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治疗的42例成人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男24例,女18例,左耳17例,右耳19例,双耳6例,共计48耳;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1个月至1年.通气管常规置入加冲洗治疗,8个月内取,随访4-8年.结果症状全部消失29例;耳鸣6例,伴听力下降4例;时有耳堵塞感发作5例;鼓室积液复发2耳.鼓膜正常者28耳,鼓膜瘢痕、钙化10耳,鼓膜内陷8耳,鼓膜变薄、松弛2耳,鼓膜穿孔2耳.结论成人渗出性中耳炎行鼓膜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其并发症及后期的鼓膜改变较儿童期少.

  • 标签: 渗出性中耳炎 置管治疗 成人 长期观察 鼓膜置管术 1999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泪小阻塞的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泪小术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泪小阻塞的泪囊炎患者27例,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联合泪道内窥镜下激光泪道探通环形术,研究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疗效。结果27例眼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见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治愈2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2.59%有效率100%。结论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小治疗泪囊炎合并泪小阻塞中,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做好用药及眼部的观察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小管置管 泪小管阻塞 泪囊炎 护理 鼻内镜 泪道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咽鼓管鼓室内短期留置导管并注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引导下经咽鼓管向鼓室内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10天,期间每隔1天注入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后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共治疗276耳,治愈115耳(41.7%),显效94耳(34%),有效46(16.7%),无效21(7.6%)。有效率达92.4%。结论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置并注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明显可靠,操作简单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 标签: 鼻内窥镜 咽鼓管 突发性耳聋 导管留置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PICC导管尖端最理想的位置、定位方法、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等,并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导管定位的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PICC 定位 导管尖端异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以降低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产生气泡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置入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将PICC导管外留部分常规呈“S”形、和“U”形固定,并应用思乐扣装置固定;观察组将导管外留部分沿血管走行反向留1.5-2.0cm的长度后,与手臂纵轴呈60°角弧行弯曲,使两翼、连接器、减压套筒及前端2cm的导管成一条直线,延长管下面(与皮肤接触处)垫厚(约32层)纱布,将纱布固定延长管上。结果对两组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气泡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气泡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60例接受PICC治疗的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28例,成功率为93.4%,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穿刺功率73.3%(22/3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36.7%(11/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共计1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度达到96.7%,显著优于对照组76.7%的总满意度(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用于肿瘤护理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就医满意度。

  • 标签: PICC 肿瘤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胶在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名发生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患者,应用医用胶进行修复,观察修复效果。结果连续随访6个月,16名患者带期间输液均未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漏液、脱、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康派特医用胶应用于PICC导管体外断裂的修复,效果可靠,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康派特医用胶 PICC导管断裂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插管患者术中置胃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手术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术中置入胃与营养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胃和营养的置入;而实验组则是在借助了可视喉镜的辅助下,实施了胃、营养的插入。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时间为16.50±2.25min,一次插管成功率达到了60%;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插管时间为7.25±2.13min,一次插管成功率达到了100%,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组患者术中出现的鼻腔出血、喉头水肿等情况的发生率也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喉镜的辅助下巧插胃、营养的需时较少,损伤小,成功率高。

  • 标签: 可视喉镜 胃管 营养管 巧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个性化护理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经静脉化疗的9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士操作技能、PICC管过程中并发症、负面情绪程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脉冲正压封、堵处理、出血处理、静脉炎处理、局部感染处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363~5.41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52%明显低于对照组34.09%(x2=10.633,P<0.05);护理干预后4周和8周时,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6.192~7.308,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预防PICC管过程中的并发症,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 标签: 恶性肿瘤 个性化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化疗
  • 简介:1998年Minor首次报道了上半规裂隙综合征(superiorsemicircularcanaldehiscencesyndrome,SCD),此后这一疾病在临床上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积累了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经验。

  • 标签: 上半规管 综合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余病变的病因;方法通过对我院200例胆囊切除患者资料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胆囊炎症程度对胆囊残余病变发生的影响。结果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胆囊残余病变发生率较慢性胆囊炎患者明显升高。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降低胆囊残余病变发生率非常关键。

  • 标签: 胆囊管残余病变 发生率
  • 简介:日常生活中人体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党组成“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而其中前庭系统是司平衡的器官。目前临床上对前庭功能的检测(vestibularfunctiontest),常通过视眼动系统、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reflex,VOR)通路、前庭脊髓通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前庭感受器主要由成对的水平半规、前垂直半规、后垂直半规和两对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 标签: 垂直半规管 功能检测 前庭系统 平衡三联 视眼动系统 前庭眼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有人工气道的ICU重症患者留置胃的安全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3年(A组)带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常规留置胃情况与2014年(B组)患者同等条件下使用评估、镇静、导丝、可视喉镜等方法留置胃相比较。结果一次成功率从40%提高至89%,辅助工具使用和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结论使用综合评估、药物镇静,必要时联合导丝,可视喉镜能提高留置胃成功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人工气道 留置胃管 镇静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固定最佳方法。方法对传统、3M敷贴加3M防水胶布、棉带加3M防水胶布等几种胃固定方法在脱率、舒适度、皮肤受损等指标的比较。结果棉带加3M防水胶布固定留置胃方法几项指标均优于另两种固定方法。结论棉带加3M防水胶布固定留置胃方法更适合固定留置胃

  • 标签: 胃管 固定方法 棉带 胶布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内淋巴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内淋巴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内淋巴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内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内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内淋巴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