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眩晕的病因非常复杂,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疾病引起,如耳源性、神经源性、眼源性和其他病因等。

  • 标签: 诊断 动脉 多学科 病因 疾病
  • 简介:“VBI”是很长时间以来使我国神经科医生感到困惑的一个概念。这一术语在临床初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那些表现为头昏、眩晕、步态不稳、甚至伴有耳鸣且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和神经影像学异常者,多数会冠以“VBI”的诊断。

  • 标签: 临床诊断 动脉 神经系统 VBI 影像学
  • 简介: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对维持脑灌注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侧支循环的系统评估有助于脑血管病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临床预后的评估和卒中危险分层。但侧支循环代偿形式复杂多样,病理生理机制等诸多方面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从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 标签: 侧支循环 脑缺血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脑血不足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中脑红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苷脂GM1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慢性脑血不足模型组、神经苷脂GM1干预模型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血不足动物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GM1干预组每天腹腔注射GM130mg/kg,持续2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只作双侧颈总动脉分离,不行血管结扎,其余步骤同模型组。结果脑红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中,在大脑中分布广泛。假手术组大鼠皮质和纹状体中有一定数量的脑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慢性脑血不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GM1干预组较模型组进一步增加。结论慢性脑血不足后脑红蛋白的表达有部分代偿性提高,GM1可部分提高脑红蛋白的表达。

  • 标签: 慢性脑供血不足 脑红蛋白 神经节苷脂GM1
  • 简介:目的研究电刺激促进神经再生的机理,为周围神经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切断坐骨神经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实施电刺激)和实验组(实施电刺激),每组12只。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荧光法),检测相应脊髓段及背根神经中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并对脊髓及背根神经中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和背根神经pCREB阳性神经元数大于对照组(P〈0.05),且经RT—qPCR分析,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及背根神经BDNF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刺激作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近端,可上调相应脊髓段及背根神经神经元内pCREB和BDNF的表达水平。

  • 标签: 电刺激 周围神经 脊髓 背根神经节
  • 简介:目的探讨马尾副神经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临床罕见伴细胞神经瘤分化的马尾副神经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7岁,临床表现为右足底麻木并渐进性双下肢麻木。MRI检查显示L4~s1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术中可见s1段硬脊膜部分缺损未闭合,硬脊膜受压,肿瘤约5cm×3cm×3cm大小,位于神经根,形状不规则,血运丰富,压迫马尾囊及神经根。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由副神经瘤和细胞神经瘤组成,副神经瘤为实性细胞巢结构,细胞呈器官样排列,部分为实性片状、癌巢样或条索样、假“菊形”团样、血管外皮瘤样及乳头状排列;细胞神经瘤可见典型细胞,背景为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等,形成细胞神经瘤图像,两种成分单独或混杂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巢状成分的肿瘤细胞胞质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以及“一突触核蛋白和嗜铬素A,肿瘤细胞巢周围胞质可见表达S-100蛋白的支持细胞,Ki-67抗原标记指数〈5%;细胞成分表达a-突触核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并不同程度表达细胞角蛋白,但不表达神经元核抗原。结论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中伴有细胞神经瘤成分,含有多种组织学和细胞学形态,伴骶椎隐裂,临床罕见。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可能是马尾副神经瘤不同于其他部位副神经瘤的重要病理学特点之一。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节细胞神经瘤 角蛋白质类 马尾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现在,我们在检索国外医学文献时已经极少能看到椎基底动脉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cllcy,VBI)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一词来代替,这种概念的更新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和了解和不断深入。

  • 标签: 概念 动脉 医学文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区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42例中量基底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探讨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神经节
  • 简介: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而发生于基底区较少见,临床上常诊断为基底胶质瘤.该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我科收治2例基底区生殖细胞瘤,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报告 基底节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瘤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比较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与常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insuf-ifciency,VBI)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5例VBI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38例)、观察组(37例),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针刺治疗,选取双侧风池、'血'穴、中渚及合谷、太冲,每日针刺1次,9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1个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优于对照组81.1%(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治疗VBI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 标签: 盐酸氟桂利嗪:针刺疗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TCD变化.方法82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日静滴天麻素注射液0.2g(昆明制药厂生产),对照组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20ml,疗程2周,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与TCD变化.结果观察组在TCD改变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天麻素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TCD可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 标签: 天麻素 经颅多普勒 椎基底及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 简介:椎-基底动脉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但诊断多依赖主观症状,尚缺乏特异诊断标准。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omputerangiography,3D-CT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快速无创性血管显示技术,有许多报道证明其在诊断脑血管病中有很大应用价值,但其在诊断VBI中的应用目前报道尚少。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时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合神经导航、术中唤醒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描记、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手段,病变手术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6例,随访3个月~4年,29例患者术前症状明显缓解,4例肿瘤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瘤多数呈相对良性,尤其是单纯位于颞叶者。癫痫部分性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结合神经导航等技术,在保障安全前提上尽可能全切;对癫痫患者应同时处理癫痫灶;对术后有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疗和化疗;神经细胞胶质瘤手术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癫痫 皮质发育不良 神经导航 术中唤醒
  • 简介:目的比较锁孔内镜和开颅治疗基底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锁孔内镜组28例和传统开颅组30例基底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和再出血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对两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锁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组(92.1%±3.9%vs86.5%±9.1%,t=3.007,P=0.004),锁孔内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138min±15minvs232min±16min,t=-23.041,P=0.000),锁孔内镜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开颅组(21.4%vs50.o%,χ^2=5.119,P=0.024)。两组术后GOS预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Z=-1.754,P=0.079)。结论锁孔内镜是一种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锁孔 神经内镜 微侵袭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神经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预后均良好,均无癫痫再发作及肿瘤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后较好,术中神经导航、皮层脑电图、术中超声等多种技术手段,是外科手术全切治疗的关键。

  • 标签: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癫痫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苷脂治疗幼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苷脂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和67.57%,(χ2=6.77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发育商均提高(t观察组=14.923,t对照组=5.937,P<0.05),但观察组患儿改善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6,P<0.05).结论神经苷脂能促进脑瘫患儿临床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有效地控制脑损伤进一步加重,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脑瘫 幼儿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神经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7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脑干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显微手术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放、化疗4例.随访3个月~5年,7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复发.结论神经细胞胶质瘤呈相对良性过程,癫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手术全切;对有术后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化疗,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显微神经外科 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