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限制背伸支具治疗近指间(proximalinterphalangeal,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48例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阶段性限制背伸支具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评分进行手指客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VAS评分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48例均获4~48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复位满意;PIP关节屈曲110°,伸直0°;TAM评分:优48例,优良率100%;VAS主观满意度9.9分。侧方不稳定且开口征<30°的4例,支具治疗后无明显侧方不稳定,开口征<15°,除侧方梭形膨胀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限制背伸支具治疗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 标签: 指关节 指骨 骨折固定术 骨折
  • 简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中国科协在2007年1月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范,规范中将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以下7条:

  • 标签: 学术活动 行为 风气 净化 科学研究 科技工作者
  • 简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中国科协在2007年1月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范,规范中将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以下7条:

  • 标签: 学术活动 行为 风气 净化 科学研究 科技工作者
  • 简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中国科协在2007年1月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范,规范中将学术不端行为概括为以下7条:

  • 标签: 学术活动 行为 风气 净化 科学研究 科技工作者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剂量脑照射后神经行为的变化。方法用60^Co作10Gy,30Gy单次照射大鼠脑,利用自发活动实验、Morris水迷官分别对照射后7d、1mo和6mo的大鼠神经行为进行测定。结果照射7d后,大鼠自发活动减少,30Gy组少于10Gy组(P〈0.05)。Morris水迷宫的游泳轨迹和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照射1mo和6mo后,大鼠自发活动增加,Morris水迷宫潜伏期延长,30Gy组高于10Gy组(P〈0.05),Morris水迷宫的游泳轨迹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才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脑照射后引起神经行为改变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有关,自发活动改变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 标签: 放射性脑损伤 神经行为 大鼠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出院随访对肿瘤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2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实施止常的出院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院1-2周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6个月后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复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出院随访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出院随访 遵医行为 肿瘤
  • 简介:目的调查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6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调查,内容为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水平、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总体得分为(71.50±16.08)分,仅132例(22%)患者得分指标大于80%。患者的营养状况、文化程度和医保力度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合并慢性疾病、造口和转移隋况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5),其中造口、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和年龄等是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最主要的预测因子。结论大部分胃肠肿瘤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仍处于中低水平,在设计和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帮助患者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肠肿瘤 自我效能 护理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治愈胃癌的措施,为了达到根治目的,常常需联合脏器切除,如脾、胰、肝、横结肠、十二直肠、肾脏等,其中胰腺、脾脏、肝脏是最多见被联合切除的器官.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先进仪器的应用、围手术期监护的发展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在不断提高,联合器官切除日益受到重视其指征也愈来愈受到关注.

  • 标签: 中联合 切除问题 根治术中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痛苦、行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心理干预的65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心理干预前后中晚期肺癌患者卡氏评分(KPS)、心理痛苦相关因素调查表(P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后,肺癌患者KPS评分高于心理干预前,PL、SAS、SDS评分均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肺癌患者的SF-36评分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语言交流、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0.77%(59/65),明显高于心理干预前的55.38%(3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行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理干预 中晚期肺癌 心理痛苦 行为功能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治疗组:TACE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PMCT)联合治疗肝细胞癌46例;对照组:TACE治疗肝细胞癌4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a、2a、3a生存率分别是65%、30%、15%和30%、1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0%、85%和25%、70%,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013,P=0.6,x^2=1.35,P=0.25)。结论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可望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途径之一。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
  • 简介:背景和目的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比较快的肝癌治疗手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的特点,多项研究证明其对于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似,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小肝癌的主要替代手段,甚至可作为小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ACE联合射频消融,TACE可发现和治疗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控制肝肿瘤周围可能存在的微卫星灶,并有利于日后射频治疗的施行;此外,射频消融术前行TACE治疗,可以减少肝肿瘤的血流,从而减少射频消融过程中的热流失,从而增加消融范围;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协同发挥TACE过程中注入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TACE联合射频消融可提高肝细胞癌的疗效。本研究是第一项研究RFA联合TACE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比较RFA联合或不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此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189例直径小于7cm的肝细胞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完成对照试验。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HCC单个病灶≤7cm,或3个或以下病灶,每个≤3cm;3无影像学证据显示大血管侵犯且无肝外转移;4B超下可见病灶且病灶和腹壁之间有安全距离;5ECOG体力状态评分0;6之前未接受过HCC治疗;7患者Child-Pugh肝功能A或B级。患者随机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TACE-RFA,n=94)或单纯RFA治疗(n=95)。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第三终点为不良事件。结果随访7至62月期间,TACE-RFA组死亡34例,复发33例;RFA组死亡48例,复发52例。TACE-RFA组与RFA组患者1年、3年及4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66.6%、61.8%以及85.3%、59%和45.0%。两组对应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4%、60.6%、54.8%以及66.7%、44.2%和38.9%。TACE-RF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RR=0.525,95%CI:0.335~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无复发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化疗术
  • 简介:脑胶质瘤的侵袭常沿着有髓神经纤维和血管基底膜途径进行。MR功能成像包括MRS、PWI和DWI.具有一定的分子成像的能力。MRS代谢物浓度变化可以明确瘤体和瘤周的代谢物变化。Cho/Cr值自近瘤周区向远瘤周区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NAA/Cr则有升高趋势.符合胶质瘤沿白质纤维自近向远侵袭性生长的特点。MRI灌注成像rCBV对胶质瘤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MRI弥散成像通过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反映脑内肿瘤的病理变化,常以扩散张量成(DT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白质纤维柬追踪~(V13来间接反映胶质瘤的生物学侵袭性特点。MR功能成像在评价脑胶质瘤侵袭性上具有一定价值,临床医生应把传统MRI与多种功能成像技术联合应用来提高MRI对胶质瘤侵袭性的认识。

  • 标签: 脑肿瘤 磁共振功能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胃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l)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4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抗人MMP-2单克隆抗体和Tiaml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各区域MMP-2和Tiaml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及二者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MP-2和Tiaml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与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手术切缘区组织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癌组织中MMP-2和Tiaml蛋白表达在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且两种蛋白表达彼此间具有相关性,即同时表达阳性的胃癌病例具有更为恶性的生物学特征。结论MMP-2和Tiaml在胃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MMP-2和Tiaml的表达有望成为判断胃癌病变发展、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客观指标。

  • 标签: 胃癌 基因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2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胃癌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