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报告女,8岁,无明显诱因突然排尿困难,留置导尿之后,出现尿道不适,肉眼血尿,伴有凝血块,血尿持续4天.

  • 标签: 膀胱颈 血管瘤 CT表现 诊断
  • 简介: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已经开发了多种新药治疗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有关的下尿路症状,并且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分析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在膀胱开放中的作用,ManesCHS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BrazilianJournalofUrology,27(1):

  • 标签: Α受体阻滞剂 多沙唑嗪 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 有效性 BPH
  • 简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经典术式,膀胱挛缩(BNC)是TURP术后常见的且严重的晚期并发症之一,BNC的发生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及经济损失,对此作者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NC的诊治做一综述,期望能给临床工作带来参考价值。

  • 标签: 膀胱颈挛缩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治疗
  • 简介: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女性膀胱的动态位置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120例(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症状健康女性70例(对照组)。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距离参考线位置,参考线上为正数(+),参考线下为负数(-),计算膀胱移动度,比较两组女性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相对位置。结果静息状态病例组膀胱位置为距离参考线(2.63±0.3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2.51±0.45)cm,Valsalva动作后病例组膀胱位置为距离参考线(-1.83±1.0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1.21±0.65)cm,病例组膀胱移动度为(3.11±1.34)cm,对照组为(1.81±0.75)cm。静息状态两组膀胱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两组膀胱位置及膀胱移动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位置明显降低、膀胱移动度增大。

  • 标签: 超声 膀胱颈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目的探讨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年龄≥75岁、确诊为OAB的BPH患者30例,给予索利那新治疗,每日1次,每次5mg,治疗周期3个月。治疗前后以排尿日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PPBC)、生活质量评分(QOL)为主要疗效指标,对疗效及服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的24h平均尿急次数、24h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及每周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好转;IPSS、OABSS、PPBC、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患者出现轻度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对症治疗后缓解。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情况,停药1周并加用α受体阻滞剂后缓解。结论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 标签: 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 膀胱过度活动症 高龄BPH 索利那新
  • 简介:目的探讨1470nm半导体激光经尿道膀胱切开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采用1470nm半导体激光行经尿道膀胱切开术治疗28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其中6例为宫颈癌放疗后患者、22例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患者。全部病例均于膀胱3点和9点切开,深达浆膜层;对于膀胱5~7点有明显抬高的病例,于5~7点切割至深肌层,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平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6±2.3)min。术后随访12个月。手术前后比较,平均最大尿流率由(7.66±2.15)ml/s增加至(20.47±1.57)ml/s,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24.11±3.58)分下降至(5.36±0.91)分,平均生活质量评分由(4.96±0.79)分下降至(1.07±0.86)分,平均残余尿量由(97.61±62.65)ml下降至(9.48±3.57)ml,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470nm半导体激光经尿道膀胱切开术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膀胱颈梗阻和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具有易于操作、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和疗效确切等优势;恰当的切割位置和深度是保证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膀胱颈梗阻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 1470nm半导体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