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仙贞汤对TNF-α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TNF-α培养液诱导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凋亡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复方仙贞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成骨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复方仙贞汤1μg/ml组和500μg/ml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其中1μg/ml组作用更强.500μg/ml可能是通过影响成骨细胞周期中的G0-G1和S期而达到抑制凋亡作用的,而1μg/ml组还能增加G2-M期成骨细胞.结论复方仙贞汤能抑制TNF-α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以低浓度(1μg/ml)抑制作用较好.

  • 标签: 成骨细胞 复方 细胞凋亡率 诱导 TNF-α 抑制
  • 简介:目的比较补肾、活血复方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活血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不同实验药物灌胃12周后,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ELISA法测定骨、肾及血清中VEGF含量,定量PCR法测定骨、肾中VEGF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运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干预后,各组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肾虚血瘀骨代谢失常与VEGF表达降低有关,补肾、活血复方通过调节VEGF表达水平,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标签: 中医中药 补肾 活血 骨质疏松症 VEGF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护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护骨胶囊(试验组)344例与骨松宝颗粒(对照组)121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骨密度测定、骨代谢指标、中医症状与不良反应等。结果①骨密度疗效:腰椎(L2-4)试验组总有效率59.8%,对照组总有效率60.5%;股骨颈试验组总有效率54.6%,对照组总有效率46.1%;Ward’s三角试验组总有效率56.4%,对照组总有效率40.2%;大粗隆试验组总有效率50.7%,对照组总有效率44.1%。Ward’s三角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部位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骨代谢指标:护骨胶囊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维持不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下降。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ITT和PP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8.9%,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9%和72.5%,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④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护骨胶囊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护骨胶囊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 简介:足部是人体负重的重要部位,足踝部严重创伤常导致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足踝骨折、关节脱位及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组织外露,常继发感染,治疗上较为棘手,常发生致残。传统游离植皮,局部转移皮瓣治疗难以奏效,而小腿内、外侧皮瓣需牺牲下肢重要血管且供皮面积有限,手术操作较复杂。我们在应用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Ⅲ的基础上,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经过6个月~1.5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筋膜皮瓣修复 足部 小腿 腓肠神经血管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随着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伴有骨质外露的严重手外伤越来越多,其中拇指的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参考文献完成带筋膜蒂逆行大鱼际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桡侧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大鱼际 拇指 缺损 指端 电动工具
  • 简介:目的采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带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结果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中指尺侧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 标签: 拇指 中指尺侧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跟腱陈旧性撕脱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我科对19例跟腱陈旧性撕脱通过跟骨不同形式的再造止点,将跟腱延长或重建后再固定,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5岁。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最短15d,最长42d。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本组未出现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跟骨结构的破坏,按ArmerLindholin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7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89.5%。结论根据个体特点,灵活采用跟腱止点重建方式,对陈旧性撕脱的跟腱再固定,修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跟腱 止点重建 跟腱陈旧性撕脱
  • 简介:目的应用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采用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共10例12指,其中男6例8指,女4例4指;年龄21~53岁,平均34.6岁。切割伤3指,挤压伤7指,碾伤2指。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个月。后期指甲生长良好,患指指端及指甲外观满意。结论甲床扩大术结合指侧方血管链皮瓣是治疗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床扩大 指侧方血管链 外科皮瓣 指端缺损
  • 简介: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关节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很差.关节软骨一一旦损伤即很难修复.继而会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节软骨损伤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组织工程学.通过利用少量的种子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并附着在一定的吏架材料上,移植到体内而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组织。骨髓闸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Os)用作种子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强.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而且具有采集方便、对机体损伤小的特点.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标签: 关节软骨缺损 干细胞修复 骨髓间充质 关节软骨损伤 多向分化潜能 组织工程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桥接吻合在小腿开放性损伤一期皮瓣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们为15例小腿开放性损伤的病人一期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将皮瓣血管蒂的近、远端(旋股外侧血管)分别与受区胫前或胫后血管近、远端吻合,这样既修复了小腿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又重建了小腿远端血运,收到较好的效果。结果14例全部成活,1例因清创不彻底,术后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结论小腿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断裂并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一期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并桥接血管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 标签: 血管桥接 皮瓣 吻合
  • 简介: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脊髓受压。脊柱结核复发率较低,但复发后常常导致窦道迁延不愈、脊柱畸形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目前脊柱结核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存在脊柱畸形、伴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以达到神经减压、纠正后凸、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2]。由于结核病具有难治且易复发的特点,以及手术时机或方法选择不当、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化疗不合理等原因,脊柱结核术后仍有1.28%~25.00%的复发率,需要二次治疗[3-4]。针对脊柱结核术后病情复杂多变的现状,建立个体化的复治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7例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复发原因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结核 脊柱 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微创修复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手术的效果。方法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病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作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修复(实验组),另一组仅作关节清理(对照组)。结果本组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6个月。按Lysholm评分标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近期随访,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经近期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技术 关节软骨缺损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松质骨增龄性骨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修复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钉道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防腐成人颈椎标本(C3~7)共30个,分3组:正常骨密度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骨质疏松修复组(C组),各组10个标本,测试疲劳前后的最大轴向拔出力。A、B对照组椎体二侧钉孔均放置4mm的椎体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行即时最大拔出力实验,另一侧在疲劳实验(2Hz,20000次)后行最大拔出力实验。C组(实验前需进行螺钉拔松实验)注入PMMA0.6~1.0mL,并拧入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进行即时和疲劳后最大拔出力实验。结果A、B、C组即时拔出力明显高于疲劳后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疲劳后与A组即时拔出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即时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拔出力C组〉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后拔出力C组〉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注射后未发现钉道渗漏。结论PMMA钉道修复能够明显增强椎体螺钉的即时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并且安全有效,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 标签: 颈椎 聚甲基丙烯酸类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FasT-Fix系统进行半月板撕裂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43例半月板撕裂应用FasT-Fix系统进行关节镜下全内半月板缝合,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者同时用自体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评估半月板缝合后的临床愈合情况,并进行Lysholm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KS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the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kneeevaluationform,IKDC)评分。结果随访12~26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Barrett标准评价半月板临床愈合情况,37例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86.05%;Lysholm评分:术前(45.79±8.67)分,术后(90.05±4.75)分;IKDC评分:术前(42.49±4.52)分,术后(73.95±1.85)分;KSS评分:术前(39.14±5.29)分,术后(91.60±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T-Fix修补半月板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是临床上可靠的半月板缝合方法。

  • 标签: 半月板 关节镜 膝关节 全内缝合
  • 简介: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皮瓣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穿支蒂皮瓣 修复 前足 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急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我科2001~2008年收治并有随访结果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68例进行分析。首先彻底冲洗清创,其次根据骨折开放程度及清创时限采用钢板固定19例,交锁髓内针固定1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18例,内外结合固定12例,跟骨牵引3例,石膏托固定5例。一期行皮瓣移位修复术9例;血管吻合3例,血管移植1例。结果随访6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及血管全部成活。骨折骨性愈合时间:3个月18例,6个月31例,9个月15例,二次植骨手术15个月后3例;1例因骨髓炎6个月后截肢。结论彻底清创、控制感染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的基础,急诊治疗时软组织的保护更为重要,应根据病情、伤情采取多元化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急诊 治疗方案
  • 简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机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释放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1]。1967年,Wolf在血液系统中发现并首次报道了MVs,当时仅被看作细胞活化或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Vs的损伤修复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关节软骨损伤 间充质 外切体 机体细胞 微囊 细胞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