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自发性细菌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致病菌经肠道、血流或淋巴系统,在腹腔内邻近器官无直接细菌感染来源(如腹腔脓肿,胆囊炎、肠穿孔等)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腔感染。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病率达10%~30%,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虽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其病死率仍高达15%~20%。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 经验性 预防性治疗 进展
  • 简介: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直径在50μm以下且不被抗体排除的非代谢颗粒。这种微小颗粒在大量输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是判断液体质量的重要标准。各种原因使微粒污染液体或使液体中微粒增加,均可引起严重的医源性疾病。微粒的来源及污染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制剂方面的污染。②护理技术误操作加重了液体的污染。③静脉穿刺针头斜面微粒存在成为微粒污染的另一来源。

  • 标签: 微粒污染 医源性疾病 预防措施 护理技术 护士 护理人员
  • 简介:自发性细菌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门体侧枝循环的存在使大量细菌躲避了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以及肝脏吞噬细胞功能的受损,再加上腹水是一个很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自发性细菌腹膜炎.其死亡率很高,在发生第1次自发性细菌腹膜炎后1个月的死亡率为32%,1年死亡率约为78%.由于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人们积极探索自发性细菌腹膜炎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原学 检测研究 网状内皮系统 吞噬细胞功能 终末期肝病
  • 简介:自发性细菌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最具有特征的感染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10%~20%.此前,腹腔内并无原发性感染灶.SBP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肝硬化病情较重,可能提示已进入病程后期,预后颇差.伴有SBP者,病死率约50%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死于SBP.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硬化 病原治疗 诊断 感染性并发症 SBP
  • 简介:自发性细菌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因其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而容易误诊.作者对2000年~2002年本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硬化 合并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毒性肝炎
  • 简介:目的经胃肠镜微创治疗存在出血穿孔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镜治疗的应用,为提高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寻找对策,为内镜治疗后的预防性治疗进行探索。方法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经内镜下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快速修复溃疡面,内镜下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我院胃镜或肠镜进行内镜下治疗47例,其中胃镜下38例,肠镜下9例。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穿透性溃疡19例,边缘整齐的胃良性溃疡5例,食管气管凑2例,广基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创面15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内镜下切除创面3例,EMR黏膜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3例,每两周复查一次内镜,测量创面直径。结果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治疗穿透性溃疡预防穿孔,修复比单纯内科治疗愈合迅速,创面对合整齐;能够修复已经穿孔的清洁的小食管气管瘘。与常规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单纯切除法相比,对于较大和较深内镜创面,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出血穿孔几率显著减少,几乎为零。结论选择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新方法,使胃肠镜微创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 标签: 内镜 生物蛋白胶 胃肠穿透性疾病
  • 简介:背景:自发性细菌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9%(142株).革兰阳性菌占31.1%(64株)。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治疗前单类耐药和多重耐药比例分别为50.9%和27.8%.治疗后多重耐药的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73.8%对27.8%,P〈0.01)。结论:对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生素,从而达到有效抗菌目的,并抑制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细菌感染 耐药 抗生素
  • 简介: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可以累计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炎性伴纤维化的疾病,我科收治了一例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胰腺、胆道、肝脏和淋巴结的患者,在IgG4水平升高的线索上,完善影像学检查,积极进行鉴别诊断,结合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积极早期地应用激素治疗并密切随访,我们明确了诊断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IGG4相关性疾病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肝内炎性假瘤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细菌学特点。方法对重症胰腺炎伴胰周或腹腔积液的20例病人进行动态血液、腹腔积液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例病人中腹腔积液细菌培养阳性,多在发病的2~3周(76.5%)出现;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药物主要为泰能、环丙沙星,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药物主要为泰能、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等。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主要菌,并且对多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 标签: 腹腔积液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细菌培养 临床 泰能 重症胰腺炎
  • 简介:与世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药物既可用于防病治病,达到减轻症状、挽救生命、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又可能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此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消化脏器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谓之药源性消化疾病(Druginduceddigestive

  • 标签: 药源性 消化疾病 诊断 治疗 致病因子 药物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及细菌来源。方法实验1:采用P^2标记的大肠杆菌于大鼠肠道中定植,用5%牛磺胆酸钠胰管内注射制成ANP模型.所有大鼠分成正常组、对照组、ANP组,于不同时间取脏器标本做放射活性测定。实验2:将实验六鼠分成假手术组、ANP组、ANP实验组。于10h后收集乳糜液,将收集的乳糜液及脏器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实验1结果表明ANP组中各脏器的放射活性明显高于其它组:实验2表明ANP实验组乳糜液、胰腺、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而ANP组中各脏器细菌培养均阳性。结论ANP感染细菌来源于肠道;淋巴系统、污染胆汁是细菌移位的主要途径。

  • 标签: ANP 脏器 乳糜液 细菌感染 坏死性胰腺炎 动物实验研究
  • 简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自然黑的生物现象,每一种抗生素进入临床后往往伴随着耐药性的产生。正常的敏感菌株也可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而获得耐药性。有些耐药性是人为因素加快产生的。药物获得耐药性的主要种类有。

  • 标签: 细菌感染 抗生素 耐药性 药物配伍 药物滥用
  • 简介:近十年来肝病领域的最大进展为针对各种肝病的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是近年肝病领域的热点,但同时也应重视非病毒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阐明肝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寻潜在的特异性治疗靶点。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 简介:(co华腹部疾病杂志》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专业性期刊,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1530—566X,国内刊号CN37—4104/R,标准大16开本,每期80页,月刊,8.5元,102元/年。内容涉及腹部疾病,主要包括胃肠、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隙等脏器疾腐的基础与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影像、检验及药学等方面的论文,亦包括妇产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及急性中毒等病症。

  • 标签: 腹部疾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杂志 胃病专业委员会 征稿 泌尿系统疾病
  • 简介:由于宗教、道德、伦理等原因,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曾一度被禁止.但许多生物学家仍认为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将在人类认识自身及疾病治疗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1998年美国国会取消了该项研究的禁令,且布什政府每年拨出数亿美元支持该领域的研究.美国杂志1999年和2000年将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评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干细胞成了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消化疾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 简介:Ghrelin是由Kojima等于1999年发现的一种28肽,该物质最初由大鼠胃组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物受体(growthhormonesecretagoguereceptor,GHSR)的天然内源性配体,能促进生长激素(GH)释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hrelin主要来源于胃肠道,也可由下丘脑、垂体和多种外周组织器官产生。其受体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调节GH分泌、摄食和能量平衡,影响神经内分泌以及胃肠功能、心血管系统、记忆、睡眠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 标签: GHRELIN 消化系统疾病 生长激素(GH) receptor GHRELIN 组织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