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 标签: 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次数 抗体筛选 检出率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关联性,浅析HHcy可能致病机制。方法:于2014-10-2015-05连续收集67例HHcy患者,另筛选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检测,并进一步分析SOD、T-AOC、MDA与Hcy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Hcy患者血清MDA、T-AO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U=471.5,P〈0.01;U=186,P〈0.01),而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U=194,P〈0.01)。HHcy病情中度组相比轻度组间,仅MDA水平升高(U=245,P=0.006),其他指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结果表明Hcy水平与MDA、TAOC呈正相关性,与SOD呈负相关性。结论:HHcy患者体内氧化作用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清除自由基能力明显降低,致使自由基在体内大量蓄积,进一步促进细胞或组织的损伤,通过对SOD、T-AOC、MDA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可为HHcy患者的致病机制、预防及抗氧化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 简介: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斑疹,呼吸困难等。为了解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特点,有效防范和减少其发生,笔者对我市2011-2015年临床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输血品种 输血次数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741例妻O型Rh阳性夫非O型孕妇做IgG抗-A(B)效价测定,对其中286例有HDN危险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做HDN血型血清学检查(即ABO血型鉴定、Coomb’s试验、游离和释放试验),以了解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高低与ABO-HDN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741例O型孕妇中,IgG抗-A(B)效价<64、64、128、256和≥512各组分别占61.9%、17.0%、12.6%、6.1%和2.4%。286例母婴血型不合且有ABO-HDN危险的孕妇所生新生儿中共有71例HDN阳性,占24.8%;孕妇IgG抗-A(B)效价为64、128、256和≥512各组HDN阳性率分别为10.7%、28.3%、44.9%和64.3%(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高低与ABO-HDN的发生率成正相关,产前进行血清IgG抗体效价检测非常必要。

  • 标签: 抗体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抗-A(B)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定量聚合酶反应测定血清HBVDNA载量。采用全自动快速微粒子酶免分析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不同HBVDNA载量的血清其病毒含量,HBVDNA载量越高,免疫清除HBVDNA载量相对较低,病毒残留HBVDNA载量较低或无HBVDNA复制。结论:研究显示HBsAg和HbeAg与乙肝病毒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的复制状态。另外还表明肝功酶学的2个指标ASTALT与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关,可以将其比值作为评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程度高低的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易感病脑梗死与HPA-1~5、1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214例60岁以上脑梗死病例组和2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PA-1~5、15系统基因分型,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HPA-2抗原系统多态性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基因频率(a=0.9159,b=0.0481)与对照组基因频率(a=0.9773,b=0.0227)相比较P〈0.01;脑梗死组基因型频率(aa=0.8318,ab=0.1682,bb=0)与对照组基因型(aa=0.9545,ab=0.0455,bb=0)相比较P〈0.01。②HPA-2回归分析:脑梗死HPA-2b基因和HPA-2ab基因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HPA-2aa为指示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年龄调整后,HPA-2ab的OR值=4.123(95%CI=1.981~8.581)。结论:HPA-2抗原系统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本地区老年人群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HPA-2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HPA-2a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 标签: 老年易感病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 简介:目的:研究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PCR-LDR方法,对7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和100例对照人群进行NQO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AML病例组NQO1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43%)和TC/TT基因型频率(63%)均高于对照组(28%和43%)。携带TC/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L的相对风险度为其野生型(CC)的1.67倍(95%CI=1.212~2.727)。结论:NQO1基因多态性与AML遗传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C对AML易感性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醌氧化还原酶(NQO1) 基因多态性 易感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提高l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不断完善和细化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节约临床用血的目的。方法:严格按照医院对临床输血病历的标准对本院近一年内输血病历中的书写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病历进行评估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病历质量问题有五点:“申请单项目缺项”占总输血病历数的15.6%;“申请血液种类或数量不规范”占21.3%;“大量输血审批单欠缺或缺项”占24.1%;“输血前未对相应的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占27.1%;“输血后效果无评估”占29.4%。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制定和完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病历评估体系及管理模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真正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

  • 标签: 输血病历 书写质量 输血安全 评估
  • 简介: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2003年卫生部开始了对全国血站系统行政及质量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如QMP、AQMP、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培训。本中心同全国各采供血机构一样,也非常重视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继2005年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坚持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法,较好地保持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质量管理
  • 简介:全面质量控制的宗旨是对所采集的血液从成分制备到血液检测以及血液成分储存全过程,从原辅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到产品全方位,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质量控制的结果不仅反应了各项操作规程是否得到遵守以及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

  • 标签: 血液质量 统计 分析 质量 改进
  • 简介: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新版《规程》在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中规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方法,除现行的2种ELISA试剂检测外,还可选择1种ELISA试剂检测与1种试剂检测核酸的方法。

  • 标签: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实验室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2例SLE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并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3(C3)、补体4(C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LE组患者ANA高滴度亚组及低滴度亚组之间,抗Sm抗体阳性与阴性之间,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ds-DNA抗体阳性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P〈0.05);SLE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IgG、SLEDA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C3呈明显正相关,而健康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3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下降,与抗ds-DNA抗体和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检测25羟基维生素D3对SLE诊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25羟基维生素D3 自身抗体
  • 简介: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但说起血液安全、血液质量来,似乎觉得只要不输上什么传染病血液就是安全的、高质量的。不可否认输血检验是保障血液质量,安全输血的核心,而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也是输血安全最基本的保证,大家在献血时的一句“所用材料是一次性的吗?”表达了献血者对物料安全的关心。

  • 标签: 关键物料 安全输血 质量管理
  • 简介: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设备的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的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临床结局

  • 标签: 检验医学 临床 沟通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检测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的质量指标,比较评价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质量。方法:对119份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与滤白后进行血小板、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的含量检测,观察混合血小板在滤白前后的血小板、WBC及RBC含量变化。结果:滤白前的血小板含量为(3.74±0.57)×1011/袋,合格率为99.3%,滤白后的血小板含量为(2.86±0.52)×1011/袋,合格率为75.6%,血小板回收率为76.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前的WBC含量为(1.37±0.45)×108/袋,滤白后的WBC含量为(0.41±0.20)×108/袋,白细胞去除率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含量在两个制备阶段均超过标准(均参考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结论: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WBC含量在滤白前已达到质量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于临床;滤白后的WBC含量有明显的减少,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过滤去除白细胞可能会更安全。

  • 标签: 滤白 浓缩血小板 混合血小板 质量要求
  • 简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主要含有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临床适应证为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以及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导致的出血、外科大手术及大出血,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 标签: 冷沉淀凝血因子 FⅧ:C 质量控制
  • 简介:室间质量评价作为一种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帮助实验室提高检验技术,通过分析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从而保证检验质量。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评(EQAS)项目由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承担,已连续多年举办,该项目每年上下半年各1次(以下分别称为第1次、第2次),

  • 标签: 室间质量 实验室 全国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后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由卫生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5月11日发布,7月1日实施。2012年2月卫生部颁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

  • 标签: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GB18469-2012
  • 简介:目的: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动态质量评价,确保使用的试剂符合质量要求。方法:用国家参考品及临界值质控血清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考核。结果:抗-HIVELISA试剂有不合格的现象存在,国产试剂符合率优于进口试剂,不同厂家试剂的假阳性率及对弱阳性标本的检出能力存在差别、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盒质量也存在差异。结论:血站定期对抗-HIVELISA试剂盒监测并进行质量评价很有必要

  • 标签: 抗-HIV ELISA试剂盒 国家参考品 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