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水是人体的润滑油,它能使关节、脏器及组织细胞减少相互间的摩擦,保持“和睦相处”的状态。人体在通过水来吸收各种各样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借助水来排泄运送代谢物。所以明智地给机体补充水分,

  • 标签: 饮水 口渴 细胞减少 营养物质 润滑油 代谢物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肺动脉导管(PAC)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测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心排量(CO)的偏差和一致性.方法应用PAC和TTE检测265例OPCABG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根据Bland-Altman法分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一致性,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偏差的原因.结果两种方法在相同患者同一时间点下测量CO的相关系数为r=0.68,偏差值为(1.82±1.27)L/min,95%置信区间为(-0.67~4.31).射血分数<40%、外周血管阻力<700或>1400dys·n^-1·cm^-5,可以直接影响两种方法测量CO的一致性,并且测量时若并发心房颤动、左室游离壁及室间隔节段运动异常、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均可造成两方法测量CO结果的较大偏差.结论综合分析PAC与TTE的检测结果,才能更好地评价OPCABG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肺动脉导管 心排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最新研究证明长链编码RNA(IncRNA)可调节脂质及糖代谢,调控血管壁功能,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老化、凋亡以及血管炎症及免疫应答,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lncRNA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RNA 未翻译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人群中不同收缩压(SBP)水平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取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第-次健康体检,以及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第二、三、四次健康体检的相关数据.以第-次健康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依据基线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SBP〈120mmHg,25239例)、B组(120mmHg≤SBP〈130mmHg,19087例)和C组(130≤SBP〈140mmHg,10433例).结果共纳入54759例,其中男性41321例,女性13438例,基线平均年龄为(48.48±12.53)岁.A组、B组和C组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质指数(BMI)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6.97年,新发脑卒中825例,A组、B组、C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06%、1.67%、2.29%,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20%、1.85%、2.53%,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为0.76%、0.94%、1.1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吸烟、饮酒、教育程度后,C组和B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A组的1.26倍(95%CI:1.05~1.51)和1.24倍(95%CI:1.05~1.46,P均〈0.05);男性中分别为1.41倍(95%CI:1.15~1.72)、1.33倍(95%CI:1.11~1.60,P均〈0.05).结论男性高血压人群中,随收缩压水平的升高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发病风险升高.

  • 标签: 收缩压 脑卒中 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替罗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术中使用普通肝素)和替罗班组(术前给予盐酸替罗班)。测量比较两组在PCI术前,术后2h、6h和36h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术前比较,常规治疗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均显著降低,vWF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替罗班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无显著改变(P均〉0.05),仅2h、6h的vWF浓度显著升高(P均〈0.01),36h的vWF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9)。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班组术后2h、6h、36h的NO浓度[6h:(40.46±9.79)μmol/L比(54.84±10.76)μmol/L,36h:(49.42±9.82)μmol/L比(55.39±12.34)μmol/L]显著升高,vWF浓度[6h:(243.14±19.99)μmol/L比(121.58±18.92)μmol/L,36h:(223.38±19.76)μmol/L比(105.32±23.05)μmol/L]显著降低,P〈0.05或〈0.01。替罗班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4.8%比16.1%),P=0.040。结论:急诊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班能够显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再灌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班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组(接受氯吡格雷+替罗班治疗)和替格瑞洛组(接受替格瑞洛+替罗班治疗)。测量比较两组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小板聚集率、P2Y12反应单位,以及随访30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81.4%比91.4%)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55.2±4.1)%比(50.8±4.4)%]和P2Y12反应单位[(196.2±15.1)U比(180.8±12.0)U]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30d后,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再次心肌梗死(5.0%比2.9%)、心源性死亡发生率(2.9%比0.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2.8)mm比(49.0±2.0)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2±2.1)mm比(37.4±1.8)mm]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1.8±2.7)%比(55.4±2.5)%]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且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5.0%比6.4%)无显著差异,P=0.591。结论:对于急诊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替格瑞洛联合替洛班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短期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格瑞洛 替洛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班Ⅰ组(46例):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班+PCI,替罗班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班+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班Ⅰ组TMPG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班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班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班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班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班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班II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班I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d,替罗班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班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班I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班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班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白细胞端粒长度,标化为端粒/单基因比值,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与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心力衰竭、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0)。阵发性房颤组白细胞端粒较房颤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0.11,0.71)vs0.20(0.06,0.46),P=0.1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1.498,95%CI:0.924~2.426,P=0.100),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混杂变量后,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0.960,95%CI:0.124~7.404,P=0.970)。结论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发病无相关性。

  • 标签: 冠心病 白细胞 端粒 心房颤动 聚合酶链反应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对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和调脂联合降压组,治疗3个月后对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及昼夜血压变化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单纯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为(17.1±3.5)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9±2.5)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为(15.5±4.2)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7.2±3.2)mmHg;而调脂联合降压组白天收缩压下降值(19.6±4.1)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3.1)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值(19.2±4.0)mmHg,舒张压下降值(10.5±2.8)mmHg,调脂联合降压组及单纯降压组血压水平均较前下降,但调脂联合降压组患者夜间血压降低较单纯降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血压;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减少昼夜血压波动,改善昼夜节律消失现象。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贝那普利 氨氯地平 非杓型高血压
  • 简介: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状动脉内给予负荷剂量替罗班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上游组42例(术前急诊室早期静脉使用替罗班)和下游组40例(术中导管室经冠状动脉使用替罗班),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后结果、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下游组比较,上游组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57.5%,P〈0.05)。上游组术后30d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下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7.1%vs.44.0%±5.4%,P=0.01)。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前早期静脉应用替罗班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0~2级占51.02%,TIMI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0~2级占20.41%,TIMI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给药 静脉泵注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清Apelin检测值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间的OPCABG手术病例,仅纳入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共154例.收集围术期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导致OPCABG-PoAF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吸烟、总胆固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术前血清Apelin值与OPCABG-PoAF具有相关性,其中总胆固醇(B=0.874,Wald=8.506,P=0.004,OR=2.396,95%CI1.332~4.310)、左室舒张末期容积(B=0.017,Wald=6.305,P=0.012,OR=1.018,95%CI1.004~1.031)和术前血清Apelin值(B=0.000,Wald=4.107,P=0.043,OR=1.000,95%CI0.999~1.000)是OPCABG-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pelin值降低是OPCABG-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Apelin值检测对OPCABG-PoAF具有预测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