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猝死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本文报道的16例均于夜间睡眠中突然死亡.现就16例猝死的尸解及猝死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 标签: 心脏猝死 诊断 发病特征
  • 简介:我院1998~2005年根据感染部位、感染原因的不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同时,应用三种液体灌洗治疗严重的骨与关节感染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髓炎/治疗 关节炎 感染性/治疗 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为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0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采集患者咽拭子、鼻拭子做培养,结合临床资料及微生物检验报告结果,对多重耐药菌的定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95例患者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33.93%,包括产ESBLs大肠埃希菌6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0株,产ESBLs阴沟肠杆菌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5株,MRSA10株.结论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临床诊治过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监测措施,以避免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定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6例,患者选择采用PCI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的16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不存在有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本研究所有的患者在三个月之内恢复出院,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治疗之前,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采用PCI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同时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因为抢救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情况发生,它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临床效果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提高临床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以防误诊。方法对16例误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在应激情况下发病,临床辅助检查与急性心肌梗死不相符,而符合应激性心肌病特点,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结论对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应激性心肌病的可能。

  • 标签: 心肌病/诊断 误诊 心肌梗塞/诊断
  • 简介:我院从1991年至今共收治因臀部肌注位置不当或药物剂量过大,造成小儿胫腓肌神经损伤16例,均采用药物酒火疗法加针灸治疗屡获良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胫神经/损伤 腓神经/损伤 酒剂 针灸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深圳市坪山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6-02-2009-03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的各种导管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无一例因导管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术后6个月均能从尿道正常排尿,每次尿量均达到200ml以上。结论加强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膀胱切除术 回肠/外科学 手术后医护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达本胺(Chidamide)对K562/G01增殖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作用于K562/G0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检测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检测Gli1、CyclinD2、BCR/ABLmRNA及蛋白和组蛋白H3表达情况。结果西达本胺对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下调BCR/ABL、Gli1、CyclinD2mRNA及蛋白,上调组蛋白H3表达。结论西达本胺对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与抑制BCR/ABL基因、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及Hedgehog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西达本胺 K562/G01 BCR/ABL Gli1 CyclinD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进行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数字减影的大脑前动脉瘤患者诊断例数多1例,两种方式对其他病情的诊断例数相同,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VM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行CT血管成像(CTA),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成像(3D)与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组40例AVM患者,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诊断出AVM38例,未见血管异常患者1例,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诊断符合率为95.00%(38/40)。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出的38例AVM患者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AVM患者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且能准确判断AVM疾病分级,可为临床治疗AVM患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动静脉畸形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4月至次年4月期间确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患者病床号的单双进行分组并为其采取不同诊断方法,其中床号为单号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采取X线平片检查;床号为双号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采取16排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5%,高于对照组75%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平片相比,16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16排螺旋CT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准确率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16例病例,总结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优点。方法:在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通过引流、局部抗生素冲洗、全身抗生素应用等综合治疗。结果:肝穿刺引流、局部抗生素冲洗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可提高治愈率。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操作简单,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也降低了治疗代价。

  • 标签: 肝脓肿/超声检查 肝脓肿/治疗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16层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肺动脉栓塞患者40例,均行多层螺旋CT16层检查,统计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CT征象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16层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准确率为95.00%(38/40)、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度为90.00%(9/10)、误诊率为10.00%(1/10)、漏诊率为3.33%(1/30);CT征象以中心性、偏心性、附壁性及完全梗阻为主,共63处,其中中心性21处(33.33%)、偏心性27处(42.86%)、附壁性8处(12.70%)完全梗阻7处(11.11%)。结论多层螺旋CT16层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治肺动脉栓塞的依据,降低漏诊误诊率。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16层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1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其实施16层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肋骨损伤情况,并统计多层螺旋CT对肋骨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17例患者合计检出1380处肋骨骨折,骨折多位于4-10肋,其中5-7肋发生率最高;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错位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及肋软骨骨折5种。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肋骨及肋软骨的受损情况,临床应合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进行诊断,这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肋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50—2015年祁阳县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肠道传染病相关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5年祁阳县肠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5年66年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09896例,死亡240例,年均发病166.80/10万,年均死亡率0.45/10万,病死率0.22%,肠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代改变,总体呈递减趋势,肠道传染病以菌痢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94%。2010—2015年以手足口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1.47%,除手足口病外,21世纪后,肠道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结论祁阳县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应制定和完善肠道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肠道传染病预防和监测水平。

  • 标签: 传染病 肠道 流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并靶扫与DR胸片在筛查早期肺癌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肺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并靶扫与DR胸片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结节检出数目以及疾病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并靶扫的结节检出数目以及疾病检出结果均明显优于DR胸片检查,P<0.05。结论在肺癌高危患者当中应用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并靶扫的检查效果明显优于DR胸片检查,有利于提高疾病早期筛查的准确率,促使患者尽早治疗,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肺癌 疾病筛查 低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并靶 DR胸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5-2017年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筛查,并对初筛显示阳性的血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复查,为探讨防止HIV经血传播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5-2017年进行抽血和相关检查的40000例血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初筛,结果显示阴性者,可排除感染可能;结果显示阳性者,将血样送入市疾控中心进行复检,统计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5-2017年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对40000例待测血样进行检测,其中阳性检出率为0.31%(124/40000),其中124例阳性血样中,男性待测血样占81.45%(101/124),女性待测血样占18.55%(23/101),男性远多于女性(P<0.05);男性待测血样阳性率逐年上升,组间差异均满足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5-2017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多为男性,且2015-2017年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对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有效预防感染,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 标签: 艾滋病 初筛 复检 酶联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窦口-鼻窦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接诊的2017年5月接诊的鼻炎患者58例,对所有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使用多平面重建法,观察钩突、鼻中隔、鼻中甲的形态、结构和变异情况,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8例,预期C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就MPR重建法能够获得患者清晰的冠状面图像,清晰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解剖和变异情况。病变组患者的OMC解剖变异发生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鼻中甲气化的出现率最高,钩突气化的出现率最低。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检测能够获得清晰的OMC图像和解剖变异,慢性鼻窦炎与OMC解剖变异有一定关系。

  • 标签: 窦口-鼻窦复合体解剖变异 慢性鼻窦炎 16排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