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20ng/μlDNA,即可通过简单的杂合、连接、PCR扩增及电泳步骤,在同一反应管中对四十多个不同的靶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先于2002年由荷兰的Schouten等[1]报道。如今短短几年中,该技术已被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实验室采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篇不同领域采用该技术方法的报道在重要刊物上发表。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基因缺失 基因重复 突变检测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TaqmanMGB双探针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TaqmanMGB双探针方法和测序方法检测其YMDD变异,以测序方法为参考方法,评价TaqmanMGB双探针方法的可靠性。结果:246例HBVDNA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TaqmanMGB双探针方法阳性检出率100%,100例正常对照全部为阴性;YMDD无突变106例,YMDD有突变(YIDD变异+YVDD变异)140例,与核酸测序方法比较,符合率100%。该方法经过敏感度实验,最低检出下限为1×10^3copies/ml。结论:TaqmanMGB双探针方法能便捷、灵敏、特异地检测YMDD基序变异情况,适用于临床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YMDD基序变异。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拉米夫定 YMDD
  •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利用核酸酶免疫试验中探针的熔解温度差异检测已知突变位点的方法.方法:目的靶基因经扩增后,5'末端标记洋地黄毒苷(digoxigenin,Dig)的等位基因探针与已结合在酶标板上的扩增产物杂交,其杂交的探针-DNA二聚体的碱基错配与未错配之间存在变性温度差异.选择适宜的熔解温度进行已知突变位点的检测,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标记探针进行识别、放大和结果判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熔解温度为37℃时,扩增产物的加样量为5μl/孔和检测探针加入量为10pmol/孔时所测得A450值为0.800~0.923.等位基因检测探针的熔解温度为53℃,P1、P2与靶DNA结合率分别为86%和16%.当P1、P2按不同比例杂合时,其与结合率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r=0.9985).从8例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血清标本检测中证实1例酪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VDD)突变、3例野生型,其余4例可能是杂合型突变.结论:本法具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且其突出的特点是能检测出标本中杂合突变所占的比例,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突变的类型和比例.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核酸酶 免疫试验 探针 熔解温度 检测 突变位点
  • 简介:目的用合成仪自动地合成60mer寡核苷酸SARS冠状病毒的探针来制作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方法根据寡核苷酸探针的制作要求,选取SARS冠状病毒的特异序列30条、长度为60mer的片段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纯化方法与条件进行探索。将经12%变性PAGE胶纯化后的探针直接点样制备成12×12阵列的寡核苷酸的基因芯片,初步与处理后的临床样品进行杂交。结果经PAGE纯化的寡核苷酸探针的纯度高,能满足寡核苷酸芯片制备的要求。临床SARS患者标本进行处理后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扫描检测,效果较好。结论本室合成的60mer的寡核苷酸SARS冠状病毒探针能用于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检测,这为该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平行的检测方法。

  • 标签: 基因芯片 60mer寡核苷酸 SARS 冠状病毒 探针制备 非典型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15例、47-XXY13例、47-XXX1例、47-XYY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胚胎停止发育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