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gA肾病患者伴系膜区IgG沉积与单纯IgA沉积间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使用电镜、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根据检验结果系膜区有无IgG沉积将76例患者分为伴系膜区IgG沉积组与单纯IgA沉积组,分别为42例和34例。对比两组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伴系膜区IgG沉积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甘油三酯、血肌酐以及血尿酸等临床指标均显著单纯IgA沉积组患者(P<0.05);而eDFR显著低于IgA沉积组患者(P<0.05).使用Lee分级对两组患者进行间质纤维化评分和肾小管萎缩评分发现,伴系膜区IgG沉积组患者在Ⅳ-Ⅴ级间的患者显著高于单纯IgA沉积组患者(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伴系膜区IgG沉积的临床与病理情况相较于单纯IgA沉积患者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对于IgA肾病患者伴系膜区IgG沉积的治疗应当更为重视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 标签: IgA肾病患者 系膜区IgG沉积 单纯IgA沉积 临床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观察组(痛风患者)和对照组(非痛风患者),均通过采取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膝关节和足裸关节痛风结节沉积率分别为84.62%、100%、92.31%,对照组没有显示出痛风结节沉积。结论痛风结节沉积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痛风结节沉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评估全肺灌洗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09-2017年经病理证实的32例PAP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全肺灌洗术前后胸部CT、血气及肺功能改变。结果其中16例有职业性粉尘接触史,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胸闷、气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地图样分布、铺路石征,通过灌洗液行PAS染色确诊。全部病例均行全肺灌洗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部CT均有改善。10例复发,其中3例为多次复发。结论典型影像学表现及PAS染色有助于PAP的诊断,全肺灌洗术是目前PAP最有效治疗方法,但容易复发。

  • 标签: 肺泡蛋白沉积症 全肺灌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观察组(痛风患者)和对照组(非痛风患者),均通过采取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膝关节和足裸关节痛风结节沉积率分别为84.62%、100%、92.31%,对照组没有显示出痛风结节沉积。结论痛风结节沉积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痛风结节沉积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中药活血泄浊汤对实验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小球上皮下免疫沉积物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大鼠上皮下免疫沉积的平均周长,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面密度及体密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数密度则明显增大。上述研究表明,活血泄浊汤显著地抑制膜性肾小球肾炎大鼠上皮下免疫沉积物的形成,图像分析技术可为评估药物疗效提供形态学的定量依据。

  • 标签: 膜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沉积物 图像分析 活血泄浊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创面用创面负压治疗(NPWT)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1.1-2023.1.31期间60例DF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创面行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创面行NPWT;对比两组治疗前后Ⅰ、Ⅲ型胶原蛋白相关指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Ⅰ、Ⅲ型胶原蛋白面密度值差值、相对蛋白表达值差值、相对mRNA表达值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F创面行NPWT可有效上调创面肉芽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 标签: 创面负压治疗 糖尿病足 肉芽组织 胶原蛋白 创面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掌握膜性肾病的相关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膜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所选膜性肾病患者当中,肾病综合征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肾炎综合征与单纯蛋白尿患者,且病理Ⅰ、Ⅱ期患者数量较多,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多为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则多以IgG与C3为主。结论针对患有膜性肾病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十分重要,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膜性肾病 流行病学 病理 特征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学特征 诊断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V波消失的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内耳MR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2年5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侧ABR-V波消失患儿,其中男58例,女41例,共99例190耳。所有患者均已行内耳磁共振成像评估,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患儿的围产期病史: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史、外耳畸形、先兆流产、耳聋家族史、孕期病毒感染。结果在收集到有围产期病史的67例患儿中,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史24例(35.8%);出生低体质量病史12例(17.9%),早产11例(16.4%),先兆流产10例(14.9%),孕期病毒感染10例(14.9%),出生窒息史5例(7.5%),耳聋家族史4例(6%),外耳畸形1例(1.5%)。性别、年龄、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内耳畸形无相关性(P>0.05)。在190例患耳中,畸形的耳数为43例,总体比例为22.6%,其中单发畸形17例(8.9%),两种及两种畸形多发的为26耳(13.7%),在43例畸形耳中,总共出现了畸形次数为81次:蜗神经发育不良有35耳,占所有耳数的18.4%,半规管发育不良20耳(10.5%),耳蜗异常12耳(6.3%),大前庭导水管11耳(5.8%),前庭畸形3耳1.5%。半规管异常与蜗神经发育不良(P

  • 标签:
  • 简介: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自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必须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自杀患者状况进行分析,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自杀 特征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登革热300例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06月-2023年06月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资料,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的30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T-T 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发生频率呈更高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登革热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较为显著,ST-T 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 标签: 登革热 心电图 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特征及碳青霉烯酶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罗定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经临床分离、鉴定为黏液型PA的100份菌株,分析菌株药敏性和耐药表型,构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库,开展产酶筛查,分析云浮地区黏液型PA耐药特征及耐碳青霉烯类酶的流行特征。结果 100株黏液型PA标本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占78.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7.0%和15.0%;其中耐药菌株有63株(63.0%),多药耐药菌株19株(19.0%),广泛耐药菌株2株(2.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有25株,主要来自ICU(48.0%);20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中有8株产碳青霉烯酶(占40%),其中产金属酶5株(占25.0%),产丝氨酸酶2株(占10.0%),同时产金属酶和丝氨酸酶的菌株1株(占5.0%);耐碳青霉烯酶菌株数有随年代增长趋势。结论 云浮地区黏液型PA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相当部分为多药耐药菌株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通过检测PA产金属酶可间接反映碳青霉烯类耐药水平。

  • 标签: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特征 碳青霉烯酶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沉积在肾组织中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沉积在肾组织中肾小球疾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8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居多;肾脏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居多;病毒血清学检查中HBsAg阳性占25.0%,HBsAg阴性占75.0%;不同病理类型患者HBV-D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沉积在肾组织中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居多,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居多,临床应重视对乙肝患者的定期肾功能及尿液的检查,必要时可行肾脏病理检查,为HBV-GN早发现、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25-02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分析 MRI (磁共振)和 ESWAN (三维增强 T2 加权血管造影术)扫描并测量 发作性偏头痛患者 与慢性偏头痛患者 脑深部灰质核团铁含量情况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 5-2019年 4月) 就诊 的50 例偏头痛患者,其中有 30例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作为发作性偏头痛组), 2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作为慢性偏头痛组) ,再选取同期我院 21 例健康体检人群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 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情况(红核、黑质、尾状核头、壳核、丘脑以及苍白球)。 结果:偏头痛患者黑质和苍白球相位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在 红核、尾状核头、壳核、丘脑等相位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发作性偏头痛组、慢性偏头痛组的黑质与苍白球相位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发作性偏头痛组红核相位值低于慢性偏头痛组 (P<0.05) ,发作性偏头痛组与慢性偏头痛组各核团相位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三组研究对象的红核、苍白球和黑质相位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因素分析慢性偏头痛患者与发作性偏头痛患者脑深部核团相位值与头痛程度、头痛频率以及病程时间等无相关性 (P>0.05) 。结论:相比起健康人群,偏头痛患者脑深部核团铁沉积显著增多,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与慢性偏头痛患者相比红核区域有显著铁沉积

  • 标签: 发作性偏头痛 慢性偏头痛 脑深部 灰质核团 铁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对诊断准确率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60例非痛风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作为常规组。采用Force双源 CT 双能量成像技术(DSCT)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尿酸盐沉积差异,以判断DS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痛风结节沉积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存在临床可比意义。结论:对痛风结节沉积患者实施双源 CT 双能量成像技术(DSCT)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在临床大范围应用。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痛风结节沉积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痛风结节沉积对诊断准确率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到2022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60例非痛风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作为常规组。采用Force双源 CT 双能量成像技术(DSCT)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尿酸盐沉积差异,以判断DS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痛风结节沉积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存在临床可比意义。结论:对痛风结节沉积患者实施双源 CT 双能量成像技术(DSCT)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在临床大范围应用。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痛风结节沉积 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