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的方法,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神经元纯度。【方法】分离出生12h内的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吹洗。收集上清液接种,4-5h后更换饲养液培养神经元,每3d换液1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DAPI和NeuN双染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海马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达90%左右。【结论】该方法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为研究与海马神经元相关的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海马神经元 原代培养 形态学特征 免疫荧光
  • 简介: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脊柱转移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对脊柱转移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原代脊柱转移瘤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药物处理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通过SYBR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细胞Bax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促进脊柱转移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80±1.09)%,(43.46±8.55)%,(28.77±9.39)%,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更明显(P〈0.05).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P〈0.05).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于脊柱转移瘤细胞后Bax、Caspase-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在体外细胞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作用更加显著.

  • 标签: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微孔水凝胶并用于体外培养原代软骨细胞。方法利用双乳液法制备明胶微球,然后用罗丹明染色液标记后包埋在水凝胶,观察明胶微球降解情况,再用此方法获得的微球制备微孔海藻酸钠水凝胶培养原代软骨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死细胞检测结果,并使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CCK8)方法测定细胞活力值。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明胶微球在37℃的培养环境下能够自然降解,水凝胶内部产生微孔。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观察到原代软骨细胞能够在材料中均匀地分布和生长,在微孔边缘生长的软骨细胞甚至能够突破边缘,将空腔位置占据生长。细胞活力检测数据提示微孔水凝胶组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细胞。结论通过明胶降解的特性构建出的新型微孔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在水凝胶内部形成微孔,可有效地产生边缘效应,有利于体外培养原代软骨细胞。

  • 标签: 水凝胶 明胶 生物相容性材料 软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普通培养与富集芽孢培养的比较,看哪种方法检出率更高更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到12月全年住院腹泻病人100例,先用艰难梭菌GDH抗原快速检测,初筛阳性的样本再分别用普通培养与富集芽孢培养培养,分纯后分别上恒星HX-21鉴定仪。结果100例病人标本,20例艰难梭菌GDH抗原快速检测为阳性,20例阳性标本再分别用普通培养培养出6例,检出率为30%;富集芽孢培养培养出12例,检出率为60%结论富集芽孢培养有更高的检出率。

  • 标签: 艰难梭菌 富集芽孢培养法 检出率
  • 简介:目的研究抽吸术采集的脂肪颗粒经消化清洗贴壁生长的人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前后的形态和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方法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接种培养皿,贴壁后采集的细胞和原代细胞增殖80%融合后采集的细胞,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CD166、Stro-1、CD29等表面标志的变化.结果CD29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极高的阳性率;Stro-1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较低的阳性率;CD105、CD166阳性率显著增加.结论脂肪基质细胞原代增殖前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提取的脂肪基质细胞的原始情况,经过原代增殖后部分干细胞相关的抗原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脂肪基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表面标志 阳性率 培养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的新生乳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建立稳定方便的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索 KA在体外对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 24h以内的 SD乳鼠,分离海马后,不用机械剪碎组织块,直接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后,用含血清的 DMEM+B27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进行接种,接种 24h换用无血清 Neurobasal+B27持续培养。选用海马神经细胞特异抗体 MAP2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用 MTT测相对存活率,研究 KA在体外对海马神经细胞的致死效果。结果:接种 24h后细胞完全贴壁,并长出突起,之后突起延长交错成网络, 7~8天神经细胞达到成熟顶峰,之后逐渐老化, 21天后老化已非常明显。海马神经细胞纯度达 96%以上。 KA在体外同样能有效诱导海马神经细胞死亡, 4、 8h时间对比效果明显, 2、 12、 24h差异不大。结论:改良的方法能稳定便捷地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细胞纯度好,可用于神经疾病体外研究。 KA受体在体外同样能被 KA激活,诱导细胞死亡,相关后续研究可进行体外实验,最佳研究时间在给药后 4~8h。

  • 标签: KA 海马神经细胞 体外培养 乳鼠
  • 简介:目的与成年鼠伤口愈合过程进行对照,观察胎鼠无瘢痕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代谢情况。方法建立无瘢痕伤口愈合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对胎鼠和成年鼠伤口组织行胶原蛋白V.G.染色,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Ⅰ、Ⅲ型胶原原位杂交。结果胎鼠伤口愈合快,组织结构再生完全,没有瘢痕形成,胶原呈网状正常排列,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表达均增多,同时伴细胞数增多,Ⅲ型胶原首先形成网状排列;成年伤口胶原纤维沉积慢,平行排列的胶原逐渐呈束状填塞伤口以致瘢痕形成,伤口内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多,细胞数目增多不明显。结论在胎儿伤口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主要通过细胞数目增多来完成,胶原纤维始终呈网状正常排列;成年伤口愈合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调控则通过其mRNA水平增高来实现,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形成瘢痕组织。

  • 标签: 伤口愈合 胎儿 瘢痕 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检测阴道内细菌感染时,比较PCR检验和细菌培养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就诊的156例女性患者,对照组(细菌培养)、试验组(PCR检验),检测两组的检出率,并检测阴道内的各类细菌,分析其特异情况。结果通过对比,试验组的检出率(89.74,70/78)与对照组(71.79,56/78)相较,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检出的加特纳菌率(65.71%)较对照组(48.21%),上升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细菌性阴道病,PCR检验的检出率较高,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对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病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对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有效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3月因急性乌头碱中毒在我院治疗的54例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7例)均采用常规中毒治疗措施,如使用抗心率失常药、进行催吐、导泻的治疗;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黄连注射液的使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治疗组患者中毒症状恢复时间及心电图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临床疗效十分突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乌头碱中毒 双黄连注射液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阴道细菌检验时,应用PCR检验、细菌培养的检测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100例阴道细菌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样本的收集后,分别使用PCR检验、细菌培养进行检测,观察其最终检查结果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PCR检验的阳性率为86.0%,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9.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时,应用PCR检验、细菌培养的检测价值不同,其中PCR检验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细菌培养法 PCR检验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细菌检验的过程中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阴道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细菌培养检验,实验组患者则采取PCR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检验效果。结果实验组阳性检查率为96%(48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细菌培养检验法相比较而言,通过对阴道炎患者采用PCR检验,能够提高患者阴道细菌的阳性检测率,为后续用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阴道细菌 检验 细菌培养法 PCR检验法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阴道细菌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细菌培养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率。结果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83.33%,明显高于细菌培养的61.81%(P<0.05),PCR检测的加特纳菌检出率为75.69%,显著高于细菌细菌培养的46.53%(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测中采用PCR具有检出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阴道细菌检测 PCR 细菌培养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刍议PCR检验与细菌培养的应用对提高阴道细菌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随机抽取了110例阴道细菌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表分组分为实验组55例与参照组55例。其中实验组实行PCR检验而参照组采用细菌培养,重点对比两组的检验效果。结果:(1)实验组与参照组致病菌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参照组检验灵敏度、特异度相比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细菌检验中PCR检验的应用可提高致病菌检出率,而且检验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细胞培养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中心于2018年6月-2019年8月收集采集到的流感样病例的350份咽拭子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取细胞培养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为11.43%高于细胞培养的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在临床检测中具有简单快捷、简单快捷以及灵敏度高等优势,可应用于流感爆发初期大面积快速筛查。

  • 标签: 细胞培养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流感病毒检测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阴道细菌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诊断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94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细菌培养,研究组应用PCR检验,对比两组患者阴道细菌整体检出率和不同类型细菌检出率。结果 研究组阴道细菌整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肠球菌、棒状杆菌、戛纳杆菌、加特纳菌等细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R检验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整体和具体类型细菌的检出率更高,具备较大推广价值。

  • 标签: PCR检验 细菌培养法 诊断准确率 不同类型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阴道细菌诊断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本院做阴道检查的48例患者,分别讲座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细菌培养检验,研究组采用PCR检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出阳性率和具体细菌检出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检出阳性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58.33%(P<0.05);两组患者肠球菌、加特纳菌和其他细菌种类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细菌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均可应用于阴道细菌诊断,PCR检验法相较于细菌培养,检出阳性率和具体细菌检出率均更高,具有更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 检出阳性率 细菌检出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 N-甲基 -D-天冬氨酸( NMDA)诱导的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终浓度为 0.5g/ml的川芎嗪预保护 12h后,用 NMDA(100μmol/L)诱导损伤,并设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和地卓西平 (MK-801)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Ho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NMDA可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与单纯损伤组比较,川芎嗪预保护组可提高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 P<0.05)。结论 川芎嗪可抑制 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元。

  • 标签: 川芎嗪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N-甲基 -D-天冬氨酸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C(TGF-β)及其受体的基因突变已被证实在肿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肿瘤中都发现有TGF-βⅡ型受体(TβR-Ⅱ)表达异常或表达缺失。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TβR-Ⅱ基因是否存在异常,本研究应用大范围RT-PCR的方法分段扩增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TβR-Ⅱ的编码序列,并结合序列测定技术,分别对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及11例正常人TβR-Ⅱ的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全部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符合FAβ诊断标准且骨髓原始细胞≥90%。肝素抗凝骨髓4-5m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反转录后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回收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的病人中有2例病人中存在TβR-Ⅱ的同种型,而此2例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结论:部分白血病病人存在TβR-Ⅱ的同种型,而且该同种型可能与预后有关。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TβR-Ⅱ 同种型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