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mg和2mg规格的适合产业化的匹伐他汀钙片剂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以休止角和崩解时限为主要参考指标,优化匹伐他汀钙片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确定1mg规格的匹伐他汀钙的处方为匹伐他汀钙1g,乳糖45g、微晶纤维素35g、羟丙纤维素20g,硬脂酸镁1g。休止角为38.3°,崩解时间为6分钟。确定2mg规格的匹伐他汀钙的处方为匹伐他汀钙2g,乳糖45g、微晶纤维素35g、羟丙纤维素20g,硬脂酸镁1g。休止角为39.7°,崩解时间为7分钟。结论此制备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

  • 标签: 匹伐他汀钙 粉末压片 正交试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我司穿龙骨刺片、降脂灵片、腰痛片、养血安神片等产品由乙醇湿法制粒工艺改为直接粉末压片工艺生产实践的总结,阐明直接粉末压片工艺生产中药全浸膏片及半浸膏片较乙醇湿法制粒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节能省时、生产成本低、产品收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有着明显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了直接粉末压片工艺生产中药全浸膏片及半浸膏片的关键所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粉末直接压片技术 中药片剂 应用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复杂,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炎症在动脉粥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未来的心血管事件相关。炎症相关生化标记物如血清淀粉蛋白在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血清淀粉蛋白A(serumamyloidAprotein,SAA)合成、代谢、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了解近年来SAA在动脉粥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责任护理模式对患有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0例。采用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采用责任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冠心病治疗期间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表现恢复正常时间和冠心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责任护理模式对患有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健康教育 责任制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患者,男,38岁,维吾尔族,已婚。因左侧附睾肿物逐渐增大13年入院。查体左侧附睾尾部可触及2.0cm×2.0cm肿物,质稍硬、无触痛,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血AFP,b-HCG结果正常。B超左侧附睾尾部可探及约2.5cm类圆形团块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手术中肿物大体见单个,大小约2.5cm,圆形,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有包膜,完整剥离切除肿物,术后病理附睾腺瘤瘤。小结附睾肿瘤无论良性、恶性均少见。腺瘤瘤约占附睾肿瘤半数以上临床少见,来源尚未完全明了。其预后良好。

  • 标签: 附睾 腺瘤样瘤 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双硫仑反应的病因、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急诊科救治的62例双硫仑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62例双硫仑反应明确诊断后以对症治疗,好转离院。结论双硫仑反应以预防为主,尽早诊断是关键,对症治疗为主,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双硫仑样反应 急救 头孢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腺体手术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1年实施腺体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七氟醚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置管时、术中30min,SBp、DBp、HR、SpO2的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管后1min内,对照组SBp、DBp高于观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大致相同,而苏醒时间观察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适用于小儿腺体手术的全身麻醉。

  • 标签: 腺样体手术 麻醉方法 小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性索肿瘤的临床病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子宫性索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呈小索状、小条状、实性管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性索标记(calretinin、MelanA、CD99和inhibin)、平滑肌和上皮标记。结论子宫性索肿瘤是少见的含真正性索成分的多表型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

  • 标签: 子宫性索样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卡波西水痘疹临床上较少见,且多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起病急,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原则同水痘一,如不严重,均是抗病毒治疗及防皮肤及全身感染的相关治疗,经上述治疗该患儿治愈出院,随诊无复发。

  • 标签: 卡波西水痘样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考核分值申辩与纠偏奖励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14年11月建立考核分值申辩与纠偏奖励,现将2014年1~10月设为对照组,2014年11月~2015年8月设为观察组,分两组分析护士在工作积极性、操作考核分值、不良事件、病人满意度、护理纠纷、护士满意度6个方面的比较情况。结果实行考核分值申辩与纠偏奖励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学习氛围更浓,不良事件上报及时,数量减少,纠纷发生率降低。结论考核分值申辩与纠偏奖励的实施,确保当月分值的准确性,便于大家相互监督,最终达到良性循环,提高病人满意度,保证工作质量及科室的和谐,提升科室正能量。

  • 标签: 考核分值申辩制 纠偏奖励制 护理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下腺体切除术与常规腺体刮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收治达到90例腺体肥大患者的病情信息作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性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腺体刮除术,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腺体切除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随访观察可知,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2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腺体肥大患者,建议采取鼻内镜下腺体切除术,其临床效果较之常规腺体刮除术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腺样体肥大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 常规腺样体刮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鼻内镜腺体切除术与传统腺体刮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腺体肥大患儿25例,同时常规方法刮除肥大腺体25例,并对术后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治疗组为92%,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观察组为80%,治疗组为68%,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镜下腺体肥大刮除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使刮除彻底,疗效满意。

  • 标签: 鼻内镜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刮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硬化家兔的血脂和主动脉Toll受体4影响。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硬化家兔模型,给药16周后测定血浆胆固醇;处死动物后采用Real-timePCR观察家兔主动脉Toll受体4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对家兔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降低主动脉中Toll受体4的表达。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而且可以下调Toll受体4的表达。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Toll样受体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粘液表皮癌,并在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2例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高分化者和低分化者的比例呈111,肿瘤细胞即粘液细胞、表皮细胞、中间细胞等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粘液表皮癌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死亡病例多发生在治疗后的2年内。

  • 标签: 肿瘤 粘液表皮样癌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硫仑反应的发生原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强调医师的沟通告知义务,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救治的17例双硫仑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癒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男14例,女3例)完全治愈。17例患者均与饮酒相关,饮酒是造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发生双硫仑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慌、胸闷、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结论应用该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要禁止饮酒,临床医师要重视双硫仑反应的发生,强调告知患者治疗前后不能饮酒及接触乙醇类制剂。

  • 标签: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双硫仑样反应 饮酒 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