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的卧床制动时间对血管介入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入选我院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患者112例,按照卧床制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拔鞘管后6小时即开始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拔鞘管24小时后开始下床活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食欲下降、术肢麻木、腹胀、腰背酸痛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尿潴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尿潴留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介入 下床活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袖带在唇裂术后患儿肘部制动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一种应用简单,制动效果佳的肘部制动用具,对我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间的130例唇裂术后患儿进行肘部制动,观察其应用效果,并对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改良袖带制作程序简便,材料普通,成本低,使用方便。使用改良袖带的1年半时间里,130例患儿未发生1例因抓挠伤口造成的伤口感染。患儿家属满意率达98.5%。结论改良袖带的应用可有效固定唇裂术后患儿的肘关节,避免了患儿伤口抓伤,有利于伤口愈合。其可拆洗,可有效避免因反复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的发生,减少住院天数,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且该约束带可根据患儿手臂粗细进行调节,患儿舒适度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约束用具 唇裂 术后 肘部制动
  • 简介:摘要临床上给患者输入药液为尽快发挥药效、给失血失液者快速补液,静脉输注是最为合理的选择,输液装置是完成此项救护措施的必要工具。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均为传统的一次性输液器,其存在着造成血管内血液返流、增加护理人员工作负荷等诸多弊端,为解决传统输液装置造成的诸多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输液装置

  • 标签: 医疗器械 输液装置 救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生物应力刺激的方法防治足、踝部损伤后制动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方法选择足、踝部骨折、韧带损伤,需外固定或限制活动4~12周以上的患者,分为治疗组(生物应力刺激组)、对照组(无生物应力刺激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伤后不同时期患肢跟骨骨密度数据变化,来与自身对比,算出降幅,对比两组病例平均降幅,评价该方法对制动后骨质疏松的防止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伤后/术后3天、伤后/术后2个月骨密度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伤后/术后3个月骨密度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采用生物应力刺激的方法防治足、踝部损伤后制动的骨密度值在伤后/术后3个月效果明显。

  • 标签: 生物应力 踝部损伤 骨质疏松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部分损伤或术后长期肘部制动导致的肘关节僵硬患者,对其进行关节僵硬康复治疗,探析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去除石膏之后单纯依靠自己与家属行热敷,进行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去除石膏之后到我院的康复医学科行康复治疗。4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情况,治疗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治疗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伸屈训练联合蜡疗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这对于损伤或术后长期肘部制动并发的肘关节僵硬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单纯依靠患者在家进行功能训练多数情况下遗留肘关节活动受限。

  • 标签: 损伤 术后长期肘部制动 肘关节僵硬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设计独特对传统外科引流做出重大改进的新型引流技术,能够彻底有效去除较大创面的坏死组织,促进组织修复及伤口愈合。我科为了节省患者住院费用,并更好的发挥VSD的有效作用,结合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将VSD引流装置进行改良,并通过实践总结了可靠的临床护理与观察经验。

  • 标签: 负压引流 改良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固定制动法在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与保守治疗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优势所在。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关节固定制动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患者满意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其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调查,试验组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关节固定制动法在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中的显著优势。结论在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与修复中,应用关节固定制动疗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还能有效促进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 标签: 制动踝关节韧带损伤 修复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临床经验。方法对2008-10到2011-10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以UHS疝修补装置治疗40例腹股沟嵌顿疝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患者治愈出院,随访0.5年以上未发现复发及迟发炎症。结论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可行,且具有优势。

  • 标签: 腹股沟嵌顿疝 无张力修补术 UH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输血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1,但在寒冷季节输液,由于液体温度较低,常致使病人的肢体发凉,发麻、涨痛、甚至全身发冷而打寒颤,常给病人带来不良反应,造成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影响治疗效果2。尤其是术后病人、婴儿、老年病人、发烧病人,低温大容量输液常造成体温下降;而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凝血机能障碍、伤口愈合缓慢、住院时间延长、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等。寒冷气候,术中术后体腔冲洗液则应加温至37℃左右,以防冷水刺激,引起膀胱,胃肠道痉挛。在输注前对血液、静脉输液及冲洗液进行加热,可以有效的防止病人体温的下降,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消除多种并发症,可显著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体现人性关怀3。而以往血液、静脉输液等的加温多采用输液加温器或电子加温器进行,但输液加温器体积较大,不利于搬动,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电子加温器只是对输液管进行加热,加热面积较小,温度不恒定,容易产生气泡,发生气体栓塞4。市场也出现了一次性液体加热袋,但该类产品加热效率低,不能长期使用,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在抢救病人和快速冲洗体腔时常采用气体加压的方法,对急需输入药液、血液和冲洗液的病人起到加快输注的作用。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输液的加压装置,这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又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我们根据临床实践,研制了一种可实现输液袋加热加压装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现介绍如下。

  • 标签: 输液袋 加热 加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气治疗前对供氧装置氧气插孔消毒的必要性。方法分别对急诊科抢救室、观察室、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外科供氧装置氧气插孔随机采集样本50份,分为消毒前、消毒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消毒前被采样的25份氧气插孔的阳性率为88%,消毒后阳性率为4%。结论每次安装氧气流量表前,先用0.5%碘伏消毒氧气插孔,再为患者吸氧,可降低因污染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对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供氧装置 氧气插孔 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针固定装置在儿科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16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使用固定装置的观察组,普通留置针固定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在静脉留置期间,发生堵管、渗漏、滴注不畅、局部皮肤炎症、拔(脱)管例数及留置期间家长满意度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静脉留置期间发生输液滴注不畅,拔(脱)管例数及留置期间家长满意度的情况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固定装置的使用有助于保持输注液体畅通,减少了留置针移位,明显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固定装置儿科护理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0期
  • 机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传染病学研究论文,描述了一个可以被装入行李箱并运输到现场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在收集样本后24小时内就可以得出结果。该论文还介绍了在西非几内亚最近的埃博拉疫情中成功使用这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疫情的案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疗机构医用射线装置项目建设需要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并通过环保验收。本文总结了许可证办理条件、审批流程,有助于理清思路,及时办理行政许可。

  • 标签: 医用射线装置 行政许可
  • 简介:摘要通过对扬州全市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引流装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该类产品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及伤害,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械,指导生产企业改进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引流装置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危害
  • 简介:摘要自动洗浴机器人是适合家用与医用环境、面向老年或残疾人群、具有智能洗澡、洗发、干身、按摩和康复等功能的一种个人卫生护理机器人。由于老年人或残疾人的身体机能一般较弱,对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有所降低,洗浴时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在自动洗浴机器人对人体进行洗浴的过程中,监测入浴者的生命体征十分必要。据报道,人体血压是最容易受到洗浴环境影响而发生波动的生命体征之一,故本文基于脉搏波的连续血压测量理论,研制了一套生命体征监护装置,可实现人体血压的连续实时监测,相对于传统的血压测量方式,更适用于人体在洗浴时的血压监护。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吸氧装置在人工气道优化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68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气道湿化的方法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注射用水。实验组采用改良气道湿化的方法利用面罩氧气持续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的粘稠度较对照组降低,需吸痰的次数、气道黏膜损伤次数和痰痂形成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实验组的舒适程度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吸氧装置使气道黏膜保持湿润,持续处于湿化状态,促使分泌物稀释利于排除,达到良好的排痰、祛痰功效。

  • 标签: 人工气道 湿化 改良吸氧装置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