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体会

陈彬鑫

陈彬鑫(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浙江杭州311100)

【摘要】目的总结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临床经验。方法对2008-10到2011-10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以UHS疝修补装置治疗40例腹股沟嵌顿疝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患者治愈出院,随访0.5年以上未发现复发及迟发炎症。结论UHS疝修补装置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可行,且具有优势。

【关键词】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UHS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59-02

腹股沟疝是基层医院常见疾病,随着我国社会居民的平均寿命增加,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导致腹股沟嵌顿疝成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最新《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年版)》,嵌顿疝需紧急手术处理,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疝内容物绞窄坏死,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等危及生命。考虑嵌顿疝腹股沟区水肿以及手术创面污染感染等情况,传统手术方法为松解疝环,将嵌顿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并行疝囊高位结扎,2012指南中同时提到“对嵌顿疝急诊手术是否使用补片仍有争议”。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位行业同仁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无张力修补术I期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是可行的。朱玲华,吴慧萍等均在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上得出有益尝试[1,2]。目前已越来越多相关文章在各类期刊发表。现对我院近年来相关病例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4例,年龄42~75(平均60.2)岁,均为腹股沟斜疝,嵌顿内容物小肠30例,大网膜10例,嵌顿时间1~15小时,平均5.4小时。4例有慢性气管炎,6例有前列腺增生。

1.2手术方法采用强生公司疝修补装置:UHS(ULTRAPROHerniasystem),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内环至耻骨结节连线切口,常规游离疝囊,切开疝囊前用纱巾保护切口,吸净疝内渗液,扩大内环松解嵌顿,判断疝内容物活性:观察肠管颜色,若色泽变红润,肠蠕动正常及触摸肠系膜可及血管搏动,考虑肠管活性可,予回纳腹腔。不能确定时,在肠系膜根部注射利多卡因,予温生理盐水纱布热敷30分钟。嵌顿物坏死时需果断切除。如嵌顿物已自行回纳腹腔,需观察疝囊附近肠管等活性,必要时可将嵌顿物附近20-30cm肠管拉出检查活性。同时可观察渗出液形状,如为清亮一般尚可,如为血性,需考虑肠道坏死可能。在疝囊颈附近离断疝囊,近端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腔。远端旷置或剥除,注意仔细止血。将UHS网片下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并展平,上片予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后方展平,并可适当修剪固定予腹股沟管上下壁,特别需检查耻骨结节部位补片固定是否牢固。术后应用合适抗生素3到5天,局部沙袋压迫24小时。

2结果

4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1~115分钟,平均(83.3±10.2)分钟,术后出现7例阴囊水肿,术后2-4天恢复,5例出现切口轻度红肿,经积极换药,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住院时间6-8天,平均7.3天。随防0.5年以上,均未发现复发及迟发性腹股沟炎症。

3讨论

腹股沟嵌顿疝是普通外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疝内容物若长时间不能回纳可发生绞窄坏死,重者可致死亡,一经诊断应急诊手术。老年患者嵌顿疝多见原因有:1,老年人腹肌萎缩,强度下降,间隙内脂肪组织填充,尤其腹横筋膜薄弱,张力下降,导致腹壁支撑能力下降,同时老年患者多伴有各类疾病,如长期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引起腹压升高,使得临床中老年腹股沟疝多见,且术后复发率增加[3]。2,老年患者病史较长,对自身疾病不够重视,以及各种经济的原因,使得患者就医时间较晚,易使疝内容物嵌顿,甚至绞窄。

传统疝修补手术通过强行缝合腹股沟相关组织结构,将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组织缝合在一起,完全破环了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过大的张力还会撕裂相关组织结构。将肌肉和腱膜缝合在一起,不能形成牢固的疤痕连接,最终导致疝修补术后复发。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腹壁各层结构萎缩导致疝气出现,传统手术继续使用这些薄弱组织进行腹壁强度修复,效果也不竟如人意,术后复发率较高。Lichtenstein在1986首次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概念[4],主张使用合适的人工修补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达到以较小的张力甚至无张力状态加强薄弱腹壁强度。此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术式日渐成熟,最终成为疝修补术的金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对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再认识,人们发现1948年Fruchaud描述的耻骨肌孔,即腹股沟薄弱区是腹股沟疝发病的解剖基础,该区缺乏能随意收缩的肌肉组织,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该区上缘为联合腱弓,内至腹直肌缘,外达髂腰肌,耻骨嵴为下方骨性标志[5],通过人工补片植入腹膜前间隙可达到耻骨肌孔全覆盖,在尽量减少损害各层解剖关系的基础上,可同时彻底修复该区的斜疝、直疝以及股疝。可使复发率由10%-15%[6]降至0.5%[7]。本组患者中尚未发现有术后复发者,符合无张力手术总体表现。

在急诊嵌顿疝手术中,疝环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嵌顿内容物水肿,炎性渗出较多,本组病例手术中均可发现疝囊内有较多渗出液。特别是嵌顿物为小肠时,长时间嵌顿可导致肠道绞窄,肠坏死,肠破裂,由于对手术创面污染后感染的担忧,指南[8]中指出,对嵌顿疝急诊手术中是否使用补片意见不一,已污染创面的手术使用机体无法吸收的补片应该避免。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当创面污染尚可时,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的。为使手术安全,减少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1,病人选择,当嵌顿时间超过6小时[9],嵌顿小肠需切除几率明显上升。当肠道已坏疽破裂,疝囊内大量脓液或大网膜脓肿形成时,不必强求无张力修补。2,注意判断嵌顿物活性,如经各种方法判定,仍考虑坏死可能性大,需果断切除坏死部分。3,注意手术创面保护:特别是打开疝囊时,需用纱巾等保护游离创面,准备好吸引器,避免手术创面污染。4,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前30分钟至术后3-5天使用头孢曲松钠等高敏感性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10]。本组病例患者术后均切口愈合出院,术后恢复良好。国外甚至有研究表明绞窄疝行无张力修补仍是安全的,感染的风险很低[11]。

UHS特点:UHS是一种疝修补装置,由上片,下片及连接柱组成。下片由近等量的50%可吸收单乔(polyglecaprore-25)薄膜和近等量的不可吸收普理灵(聚丙烯)缝线环组成,能做到耻骨肌孔全覆盖。同时单乔薄膜的支撑使得手术中更容易将补片展平,减少手术技术导致的复发。上层补片可继续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连接柱防止位移。经过84天的水解吸收后,轻质补片使得患者手术区异物感明显减少。更大的网孔(3~4mm)允许直径约12um的中性粒细胞通过,且单丝结构避免细菌躲藏,有一定的耐感染性,同时也有利于疤痕细胞长入,有利弹性瘢痕形成。

总之,UHS疝修补装置修补嵌顿疝手术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能做到耻骨肌孔全覆盖,术后复发率低,一次手术能有效避免同侧腹股沟各类疝再发,避免二次手术,且感染风险较低,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有较大优势。

参考文献

[1]朱玲华,许斌.Star—WNTM星形非编织补片在老年人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1):9-11.

[2]吴慧萍、许子平.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的治疗体会(附91例报告),中国临床医学,2006,13(4):612-613.

[3]SimonsMP,Aufenacker_r’Bay—NielsenM,eta1.EuropeanHerniaSocietyguidelinesonthetreatmentofinguinalherniainadultpatients[J].Hernia,2009,13(4):343-403.

[4]LichtensteinIL;ShulmanAG,Ambulatoryoutpatientherniasurgery.Includinganewconcept,introducingtension-freerepair.InternationalSurgery[IntSurg]1986Jan-Mar;Vol.71(1),pp.1-4.

[5]马颂章,主译.Nyhus&condon’S疝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6-187.

[6]马颂章,李燕青,宋化锋,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腹股沟疝60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160.

[7]ChastanP.Tension-freeinguinalherniarepair:aretrospectivestudyof3000easesinonecenter[J].IntSurg,2005,90(1):48.

[8]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年版).

[9]KorayAtila,SanemGuler,AbdullahInal,etal.Prostheticrepairofacutelyincarceratedgroinhernias:aprospectiveclinicalobservationalcohortstudyzz.LangenbecksArchSurg(2010)395:563–568

[10]杨德庆,宋斌[J].实用医技杂志,2007,10(14):30.

[11]AndrzejWysocki,JanKulawik,MarekPoz′niczek,etal.IstheLichtensteinOperationofStrangulatedGroinHerniaaSafeProcedure?WorldJSurg(2006)30:2065-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