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标本检测中,不同免疫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择200例血液标本,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核酸检测法,对比两组检验结局。结果:核酸检测法诊断乙肝病毒的敏感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差异不显著;核酸检测法的窗口期短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核酸检测法可以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别,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 标签: 核酸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肝炎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采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完成检测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5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诊断研究;依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酶联免疫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疾病检测)和电化学发光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完成疾病检测),两组均针对50例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标志[HBeAb(e抗体)、HBcAb(核心抗体)、HBsAb(表面抗体)、HBsAg(表面抗原)以及HBeAg(e抗原)]阳性率。结果:电化学发光组HBsAb以及HBcAb阳性率同酶联免疫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电化学发光组HBsAg、HBeAb以及HBeAg阳性率均高于酶联免疫组(P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E)法在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70例HBV感染患者为例,抽取静脉血,分别采取CLIA与ELISE法检测,对比血清标志指标阳性检出率。结果:CLI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的阳性率高于ELISE法(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乙肝病毒感染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全部患者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电化学发光法检验,分析两组方案的检验结果、血清标志情况。结果:(1)疑似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确诊结果阳比77.78%;阴性比22.22%。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阳性比73.61%;阴性比26.39%。电化学发光法检验阳性比76.39%;阴性比23.61%。(2)疑似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实验组的疑似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经由检验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检验后进行对比,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比例较高,P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电化学发光法 血清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在乙肝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疑为乙型肝炎患者69例,对其先后进行CLIA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参照,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LI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ELIS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学检验中采用CLIA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安全性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血液、血清病毒检测新技术的出现,优化和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很大程度的减少了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然而“窗口期”、隐匿性肝炎低病毒载量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输血感染病毒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液方面的检测,本次就针对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乙肝病毒液筛查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从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筛选了研究标本,共计37106份,血液标本均实施了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分析显示,有36481份标本合格,不合格标本为625份。HBsAg不合格数162份,核酸(PCR)不合格数51份,HBV-DNA不合格数50份,HIV RNA不合格数1份;华益美HBV-DNA不合格数34份,上海浩源HBV-DNA不合格数16份,HIV-RNA不合格数1份。结论:血清学阴性HBV感染血液标本运用核酸检测提升检出率,但是对于HBV病毒载量较低患者方面的检测,这类方式临床价值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使用核酸检测血液标本时,应联合运用两种方式为佳,能够防止漏诊问题出现。

  • 标签: 核酸及 血清学检测 乙肝病毒 筛查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安全性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血液、血清病毒检测新技术的出现,优化和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很大程度的减少了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然而“窗口期”、隐匿性肝炎低病毒载量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输血感染病毒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液方面的检测,本次就针对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乙肝病毒液筛查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从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筛选了研究标本,共计37106份,血液标本均实施了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分析显示,有36481份标本合格,不合格标本为625份。HBsAg不合格数162份,核酸(PCR)不合格数51份,HBV-DNA不合格数50份,HIV RNA不合格数1份;华益美HBV-DNA不合格数34份,上海浩源HBV-DNA不合格数16份,HIV-RNA不合格数1份。结论:血清学阴性HBV感染血液标本运用核酸检测提升检出率,但是对于HBV病毒载量较低患者方面的检测,这类方式临床价值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使用核酸检测血液标本时,应联合运用两种方式为佳,能够防止漏诊问题出现。

  • 标签: 核酸及 血清学检测 乙肝病毒 筛查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验乙肝病毒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集到6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均作观察对象,并分别予以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验。对比两种方法阳性检出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检出阳性率较酶联免疫法更高(P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血清 阳性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乙肝病毒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 检验 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患有乙肝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80 例。 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乙肝病毒检验。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乙肝病毒检验。对比两种方法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比,它的检验效果更佳,准确度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乙肝疑似患者100例。全部患者血清分别接受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检验。对比两种方法的乙肝病毒标志(HBsAb、HBsAg、HBeAb、HBeAg、HBcAb)的检出率及对不同浓度血清表面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结果化学发光法对HBeAg、HBsAb、HBeAb的检出率与酶联免疫法对三项的检出率对比无差异(均P>0.05),而化学发光法对HBsAg和HBcAb两项的检出率(16.0%)、(45.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法对这两项的检出率(5.0%)、(20.0%)(均P<0.05)。化学发光法对不同浓度血清检测灵敏度要高于酶联免疫法,但两者对比无差异(均P>0.05)。讨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较,化学发光法对乙肝病毒标志的检出率更高,同时化学发光法对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要略高于酶联免疫法,但在实际检验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乙肝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1日-31日,研究对象为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患者均实施荧光定量PCR检验以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表达模式中大三阳阳性率最高,同时对应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水平最高,较其它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验乙肝病毒可作为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乙肝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乙肝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模式和HBV-DNA检测在乙肝诊治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50例乙肝患者,运用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和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DNA。并对其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0例乙肝患者血清经SPR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得到六种阳性模式。不同的HBV阳性血清学模式的患者,其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模式(即“大三阳”组)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分别为95%和(6.63±1.67),其阳性率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组;HBeAg(+)模式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HBeAg(—)模式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SPRIA法只能反映乙肝患者感染的不同时期的情况,而FQ-PCR法检测HBV-DNA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的程度,对乙肝诊治具有互补作用。故临床上应该联合应用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和HBV-DNA。这样对乙肝的诊断及药效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HBV-DNA 荧光定量PCR 放射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比照观察在乙肝病毒学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9例乙肝患者当做研究样本,并在乙肝病毒学检验过程中给予所选患者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密切观察并比较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在血清标志中的检出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在HBs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0.79%,在HBeAb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8.20%,在HBe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9.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10.241/12.749/11.125,P<0.05)。结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更高,既能提升乙肝病毒的临床检出率,又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在鉴别诊断工作中持续应用或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临床效果 应用价值 比照观察
  • 简介:{摘要 }: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结合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指南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实际情况;为慢性乙肝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 } 乙肝两对半 HBV-DNA HBVcccDN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对乙肝病毒进行血清学检验的诊断效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100例本院收治的乙肝疑似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血清学检验,将两种检验方式的结果与qPCR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00例乙肝疑似患者中,经qPCR检查确诊85例,占比85.00%。酶联免疫法对乙肝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00%、88.24%、73.33%;化学发光法对乙肝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7.65%、80.00%。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准确度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具备更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