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让科学走下殿堂,来到百姓中间,成为自我保健的“明镜”,使他们明明白白地健康生活,明明白白地防病治病,并藉此抵制伪科学的愚弄与侵害。

  • 标签: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肝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获取体检者血清HBV标记物指标,并对检测方式进行描述。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的280例献血者丙肝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作为统计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体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0例,其中,观察组为HCV感染患者,以ELISA法对两组患者血清指标进行标记,检测对象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Ag、抗-HBc,对两组HBV标记物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HCV标记物组合阳性率,描述抗-HCV与抗-HBc之间关系。结果:观察组HBV标记物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V标记物组合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HCV与HBV合并感染者血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HCV感染组标记物检出率与组合阳性率差异明显,对合并感染症状进行研究时,应关注病毒感染调查数据。

  • 标签: 丙肝病毒 乙肝病毒 合并感染 280例患者 调查
  • 简介:我国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0%,这意味着全国有1.2亿多HBsAg阳性的人。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几乎天天遇到这样的病人,近几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对HBV感染的认识及治疗都有了新进展,能否对HBV感染的各种监测指标准确、完整的理解,给患者明确的解释和合理的指导,是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现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认识。

  • 标签: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 基层医务工作者 HBV感染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全国每年有30多万人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60%左右。在我国,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人数较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宿主基因,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及肿瘤的发生。通常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的预防是接种乙肝疫苗和抗HBV治疗,但在治疗方面方法有限。目前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若能从分子机制入手阐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的致病机理,可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HBX蛋白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于2013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在对照组施药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阿德福韦酯。结果治疗2个星期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明显较实验组高,(P<0.05),此后各个时间段两组比对则未见突出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在乙肝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可有效改善肝硬化的症状,对于提升肝功能有显著效果,与拉米夫定单独治疗相比,长期疗效更为突出。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研究发现,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约60%的感染者呈暂时亚临床感染,25%的感染者呈轻重不等的急性肝炎发作,约10%感染者发展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一般认为,HBV感染后表现出的不同疾病过程取决于个体的免疫反应状况。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直接参与免疫反应,在递呈抗原及限制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乙肝病毒感染中HLA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乙肝病毒感染 免疫调控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 免疫反应 慢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婚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莱城区妇幼保健所婚前医学检查资料21~3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1386人中HBsAg阳性率为2.4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81%;女性阳性率为2.12%;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婚检人群(21-30岁)乙肝病毒感染率为2.45%,应加强防控。

  • 标签: 婚检人群 乙肝病毒 感染情况分析
  • 简介:摘要:乙肝病毒是引发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因其病变于肝脏,不易被发现,且具有传染性,所以无法及时检测并采用针对性手段进行治疗,导致乙肝病毒感染最终转化为慢性病毒携带,甚至还有部分患者由乙肝病毒感染最终演变为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鉴于医者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且随着时代发展,医疗设备更加先进,所以现代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技术水平也逐渐提升。本文就主要对乙肝病毒感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梳理阐述。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HBV)感染应用血清标志物联合乙肝病毒DN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遴选时段2018年6月-2019年6月内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以血清HBV检测结果为参考设置分组,大三阳组(36例)、小三阳组(50例)、其他模型组(34例),纳入对象均开展HBV DNA 检测、血清标志物检测,检测结果分析对比。结果:大三阳组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小三阳组、其他模型组,且经HBV DNA检测大三阳组阳性率为86.11%高于小三阳组44.00%、其他模型8.33%,组间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检测阳性患者共计56例,经血清标志标志物检测,其中HBeAg阳性率4.64%、HBsAg阳性阳性率91.07%。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开展HBV DNA +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诊断,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以便于后期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

  • 标签: 乙肝患者 血清标志物 病毒DNA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70-01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大一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我校开展健康教育优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校2001.2005年18410名新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2001.2005年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学新生乙肝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医疗机构对乙肝病毒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也不容忽视,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加强疫苗接种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大学新生 乙肝两对半 ELISA免疫法
  • 简介: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有报道临床确诊为结直肠癌时,已有20%~40%发生了肝转移[1]。一般认为结直肠癌较少转移到肝硬化的肝脏。我们统计本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338例,发现肝硬化患者并不多,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者相比,前者肝转移率较低。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瘤 乙肝病毒感染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的影响及护理。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检测比较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乙肝病毒感染者(观察组)与普通健康者(对照组)的肝功能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后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检测比较对乙肝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肝病毒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大大受损,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对乙肝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肝脏 影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人群发生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评价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到我中心体检办健康证人群,行空腹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注射情况的调查,进行汇总。结果共统计512人,其中乙肝“两对半”全呈阴性的有133人,占总数的25.98%;HBsAb呈阳性的302人,占总数的58.98%。且发现随乙肝疫苗注射次数增加,被检人群中HBsAb阳性人数及阳性率也增加,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及百分率逐渐减少。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后能有效避免乙肝病毒感染,且乙肝疫苗注射次数增多可增强预防效果。

  • 标签: 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感染 预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问题。方法选取100例检测乙肝呈阳性的孕妇分成4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只用乙肝疫苗及空白组进行对照,每名孕妇都做HBV-DNA和HBsAg的检测,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进行静脉血中的乙肝系列的检测,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全程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在宫内感染的几率为(3%VS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只用乙肝疫苗组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1.7%VS14.2%),乙肝疫苗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但可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 标签: 乙肝 乙肝免疫球蛋白 宫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随机分组法对我院在 2016 年 2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60 例 乙肝病毒感染 患者进行研究,参考组患者( n=30 )行常规钢针穿刺,研究组患者( n=30 )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穿刺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一次穿刺成功率 、 穿刺满意度发生率明显 好于 参考组 ,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对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群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显著,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乙肝病毒感染 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