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的视角分析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的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的解码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的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为提高标准化测试的效度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
  • 简介:自然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红笑》(1904)是19世纪俄国作家列·安德列耶夫的代表作品,它展现了一个被战争所蹂躏并摧残的,恐怖荒诞、疯狂暴戾的灵魂世界。作者循着泛心理主义的轨迹力图不断地靠近“心理真实”的思维空间,阐明了人类战争的“反人民”和“反历史”的主题;同时,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象结构召唤并颂扬理智与人性。

  • 标签: 心理意义 世界 灵魂 叙事 安德列耶夫 代表作品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通告鲜花马·萨里玛夫杨衍春译塔吉·哈吉耶维奇上班经常迟到,准确地说是“办事”耽搁了。不过,当领导就应这样。瞧,今天塔吉·哈吉耶维奇又迟到了。他走进办公区,下属们往常一样站着迎接自己的主任。塔吉·哈吉耶维奇和善地向大家点头致意,这时他发现拉利雅不在...

  • 标签: 部门主任 通告 哈吉 同志审判会 “办事” 严重警告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的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的一篇文章《并不神秘的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的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老子的哲学构成了欧洲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源流之一,其辉煌的学术地位,足以同古希腊最伟大的先哲柏拉图相提并论。林语堂在考察欧洲哲学史之后曾经指出:“在孔子的名声远播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据统

  • 标签: 老庄学说 托尔斯泰 哲学 俄罗斯 文学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尔比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文学的“意义”往往是被赋予的,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的价值的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的结果,“红色经典”的命名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非经典的关系,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的对错、是非,更重要的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的,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的。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的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的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的符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施佩特的不少巴赫金相似相通的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俄裔哲学家科耶夫画家康定斯基叔侄二人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先后离开苏维埃俄国,流亡德国法国。他们在1929—1944年间的通信反映出二人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他们就艺术问题展开的讨论影响到各自正在进行的理论探索。康定斯基受到科耶夫的影响,用“具体绘画”取代“抽象绘画”这一名称来指称自己的创作。在科耶夫对艺术本质贵族风尚的思考中,他先是认为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乐是抽象的,不是人所特有的,后来又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否定性,成为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形式价值。应该说,康定斯基作为艺术家的经历及他的创作本身都为科耶夫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资源。

  • 标签: 科耶夫 康定斯基 具体绘画 抽象绘画 贵族风尚
  • 简介:本文从塔尔图一莫斯科学派的两大符号学传统理论“环境界”和“符号域”入手,探讨了环境界和符号域的内涵、文化渊源、生态学转向以及新塔尔图学派对两大概念的融合推进,以助力符号疆域今后的版图扩张。

  • 标签: 环境界 符号域 文化符号学 生态符号学
  • 简介:托尔斯泰十分热爱丘特切夫的诗歌,他曾说过:“没有丘特切夫,我就不能活。”他之所以喜爱丘诗,一是因为丘诗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优美;二是因为丘特切夫严肃认真地对待诗歌艺术,在内容形式方面精益求精:“他(丘特切夫——引者)是非常严肃的,他不像我的朋友费特那样缪斯开玩笑……他对一切都要求严格: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

  • 标签: 丘特切夫 托尔斯泰 诗歌 艺术风格 生命哲学
  • 简介:哲学是一门极度抽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宗教有密切的关联。但哲学既区别于科学,也区别于宗教。从内容上说,哲学既涉及理论研究(比如思维规范),又涉及实践问题(比如伦理规范),因此哲学的特点在于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古希腊的哲学家把自己的学说等同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处在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致之中。中世纪哲学家以有学问的经院哲学家身份出现,哲学为神学服务。近代哲学科学紧密相连,甚至把自己的道德和精神解放的使命也交给了科学。当代哲学依然面临如何处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哲学始终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哲学就是哲学。

  • 标签: 哲学 科学 宗教
  • 简介:“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评《生存命运》闻敏在谈到瓦西里·格罗斯曼和他的那部写于60年代初期的最后的长篇时,作家鲍利斯·雅姆鲍利斯基曾这样写道:“从我1942年最初他相识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但是,唯有他,第一次说出了那场伟大而又可怕的...

  • 标签: 瑜不掩瑕 斯大林 命运 卫国战争 苏联共产党 报告文学作品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的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的。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重量的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的,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的一切推动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的。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的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的存在或运动的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信息的发源处叫信源,信息的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的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的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