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关于早期电影理论、电影蒙太奇理论与电影纪实理论的关系、传统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联系,以及现代电影理论的评价与重建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 标签: 电影理论 西方电影 蒙太奇 纪实 传统 联系
  • 简介:<正>一九五九年,一位年轻的波兰戏剧导演耶什·格鲁托夫斯基创办了一所“波兰实验剧院”,他在这所剧院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有趣的试验。他把戏剧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拿来试验,结果发现,没有化妆,没有戏装,没有道具,没有布景,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等等,戏剧能够存在。但是,没有

  • 标签: 电影观众 电影创作 戏剧 音响效果 导演 舞台
  • 简介:《东方—西方》摄于1999年,获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获2000年恺撒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提名。该片导演雷吉·瓦尔尼耶是法国电影肥皂剧之王,他的《印度支那》曾获得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1994年的《一个法国女人》讲述了军人婚姻生活的故事。他两部得到奥斯卡青睐的影片有一些相似之处:故事都发生在异国,《印度支那》在印度,而《东方—西方》讲的是前苏联;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印度支那》讲的是法国殖民地的故事,《东方-西方》讲的是四十年代斯大林执政的苏联。本片的编剧是俄国的谢尔盖·巴德罗夫、鲁斯达姆·伊布拉基姆别科夫、鲁伊·加尔杰利和雷吉·瓦尔尼耶。剧本并非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而是想象出来的。卡特琳娜·德诺芙在《印度支那》有过出色表演,《东方—西方》就是为她(本片扮演法国女演员加布里埃尔·杰维里)和很讨人喜欢的奥列格·缅什科夫(本片扮演医生阿列克赛·戈洛文)量身订做的。谢尔盖·巴德罗夫在1984年前就创作过约30部电影剧本,之后与人合作做导演,他导演的影片有1984年的《草地上的美梦》,1987年的《外行》,1989年的《自由是天堂》。苏联解体后,他居住在美国,曾与人合作写了剧本《要爱的人

  • 标签: 东方—— 方——西方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徐克的《蜀山传》、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张艺谋的《英雄》等融合数字化特效技术制作的影片,显示了中国电影导演力争在电影技术和视觉效果上跟进国际电影创作潮流的趋势,也初步展示了奇观电影在视觉效果上的神奇魅力。

  • 标签: 中国电影市场 叙事模式 传统 《少林足球》 视觉效果 技术制作
  • 简介:这一专栏中的三篇译文,都属于分析哲学影响下的电影哲学研究.一般认为,电影理论研究分为“经典电影理论”和“当代电影理论”,而西方的“当代电影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但国内学界鲜少注意到,西方电影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学术传统之下展开:“欧陆传统”与“英美传统”.

  • 标签: 电影理论 图像 分析哲学 传统 西方
  • 简介: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而每年五月在法国戛纳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则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世界杯”,是全世界影迷们的节日。戛纳电影节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众,参赛、参展影片之多,受关注程度之高均堪称世界第一。它既是世界电影的晴雨表,又是世界电影的大市场和电影旅游胜地。戛纳这个原先不起眼的法国小渔村由于电影节的缘故而为影迷所向往,电影节期间,大批的影迷蜂拥而至,把戛纳的小镇塞得满满当当,包括沙滩。MALESTIC大饭店是电影大腕下榻的地方,电影节期间,饭店是不让闲人进出的,大批的追星族不辞辛劳,日夜守候在饭店门口,以期一睹著名影星的风采。影迷们的狂热不时如洪水暴发,当局为此不得不动用大

  • 标签: 电影节 世界杯 电影明星 艺术电影 好莱坞 戛纳
  • 简介:200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10周年,中国电影问世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广大电影工作者和电影爱好者合掌欢庆的时刻.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恐怖”命题:电影艺术“即将走向终结”。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美学效果的同时,也悄然给传统的电影艺术以致命的一击,传统电影逐渐丧失了其作为电影的本质,在以数

  • 标签: 后电影时代 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 艺术样式 数字化
  • 简介:鄙人实在孤陋寡闻,到九九年初才听到“电视电影”这个名称。那时有人请我推荐“电视电影剧本”给电影频道拍摄“电视电影”。我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别看干了几十年的影视工作,略知电影和电视为何物,也了解电影和电视的一些基本常识,但何为“电视电影剧本”,何为“电视电影”,却闻所未闻,一无所知。“什么叫‘电视电影剧本’和‘电视电影’?”我不耻下问。对方还真被我问住了,一时说不出明确的答案来。他倒挺诚实地说:“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来,我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过据我所知,好像就是把电影剧本拍成电视片在电影频道上播出,就叫‘电视电影’了。”打那时起,我就留心起“电视电影”来。东听一句西听一句凑合在一

  • 标签: 电视电影 艺术形式 电视故事片 电影故事片
  • 简介:<正>有"喜剧之王"美誉的周星驰,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位喜剧演员,但也从不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位喜剧演员;在内心深处,他似乎觉得喜剧并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简单,至少,"喜剧"二字并不能完全概括他的电影特色。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每每触及此话题,

  • 标签: 周星驰 喜剧性 喜剧演员 喜剧之王 斧头帮 二字
  • 简介:为应对电影工业的严重滑坡,新成的特区政府改变了港英政府在文化领域长久以来的自由放任政策,于1998年设立了“电影发展基金”,以资助有利于香港电影业长远发展的项目”。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基金运作的方式与覆盖的范围从影视周边措施拓展到直接介入电影生产,为其提供融资或制作费用。尽管它并没有,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协助香港电够工业重回顶峰,但它培养了新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本地电影工作者社群的存续。更为重要的是,从发展基金目前的运作方式来看,其目标是在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中,将香港发展成为电影投融资汇聚的中心及华南地区的电影中心,开发粵语市场。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发展基金 转型
  • 简介:小说改编电影,是艺术形式转换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影视作品是从小说改编过来的。常见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乱世佳人》《教父》《阿甘正传》《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青春之歌》《高山下的花环》《周渔的火车》《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等。小说是影视的母体之一,改编小说也是影视常见的策略。

  • 标签: 小说改编 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了不起的盖茨比》 《高山下的花环》 《周渔的火车》
  • 简介:与张艺谋谈电影□碧云天由张艺谋导演的城市题材影片《有话好好说》,在北京15家影院首轮上映。笔者在北京保利大厦举行的首映式后采访了他。前些时候,携《有话好好说》主创人员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结果无功而返的张艺谋表示并没有失落感。他说,我知道不可能每次都获奖...

  • 标签: 张艺谋 中国电影 城市题材 民族电影 西方观 观众
  • 简介:应邀到广州参加“世界电影新潮流观摩研讨会”,这实属意外。此次全国性学术活动,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广州文化传播事务所联合主办。研讨会有两大项活动:一是看电影;一是讲学交流。看了33部片,讲学有11个专题。主讲人多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目前,中国电影进入低谷,电影市场大滑坡。由此人们对电影的前途,不禁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是必然的趋势吗?世界电影新潮流观摩研讨会,以大量生动事实,作了有

  • 标签: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 奥斯卡奖 黑泽明 金球奖 美国影片
  • 简介:色彩在电影中□葛德“昨晚我置身于影子王国之中,那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那里的一切——土地、人群、水和空气,都沉浸在单调的灰色里。灰色的阳光照耀着灰色的天空,灰色的脸上长着灰色的眼睛……”文学家高尔基第一次观看黑白影片时如此激动地写下了这段话。很长一段...

  • 标签: 摄影基调 相继对比 电影 冷色调 彩色影片 色彩关系
  • 简介:平日很喜欢看电影,电影既是娱乐也是读书。对外面的世界我们充满好奇,求知欲很旺,可惜语言是莫大的障碍。我又怀疑一种语言是否可能不打折扣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因我知道语言并非仅是传达的工具,本身就有社会和历史的内容,每两种语言就必定不会有完全相应的字词句。电影却是几乎接近国际性语言,它用我们大家都懂的画面来描写故事,语言的障碍仅剩下影片中的对话了。而对话在此故事环境中,即使错也错不到哪里去。所以,我觉得,看外国电影倒是一条了解外国优良文化艺术的捷径。

  • 标签: 国际性语言 战地浪漫曲 午夜牛郎 文化艺术 喜剧性 刀光血影
  • 简介:邮票上的电影电影人巴顿趣谈和演员斯科特□王晓建在美国,四星上将巴顿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在中国,由于影片“巴顿将军”,他也成了不少影迷的偶像。巴顿1885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毕业于西点军校。30岁时,他作为运动员参加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

  • 标签: 斯科特 电影人 巴顿 邮票 二次世界大战 演员
  • 简介:<正>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王逢振同志利用他访美(1986年9月—1987年6月)之便,走访了一些活跃在西方文坛上的当代著名文论家、评批家,如希·米勒、弗·詹姆逊、斯·费什、爱·赛义德、莫·克里格、沃·伊瑟、海·怀特等等.刚刚问世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就是他此次西行获得的学术果实之一.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透过作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谈,给我们带来了西方文论的一些新信息,因而增加了我们对大洋彼岸文学批评理论现状的了解.弗·詹姆逊和他的“第三世界文化”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和四川大学几个单位在成都召开了首届西方马克思主义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 詹姆逊 西方文论 第三世界文化 新信息
  • 简介:一、主流电影,一个重要的电影学新概念2005年以来,“主流电影”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并在电影学的重要刊物《当代电影》、《电影新作》、《电影文学》、《电影艺术》、《电影评介》、《艺术评论》中闪闪流动,2007年《当代电影》第6期推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主流电影”栏目,共7篇文章:

  • 标签: 主流电影 电影学 中国 歧义 《电影艺术》 《艺术评论》
  • 简介:前不久,在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组委会举办了一次题为“电影与媒介之间的互动”的研讨会。来自首都电影界与媒体的专家、学者和各个高校的电影爱好者,就电影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了研讨。与会者的发言不乏真知灼见,有些现象和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更应引起相关电影媒体的思考。

  • 标签: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媒介 研讨会 现象 展开 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