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视角聚焦《痛苦中国人》中无聊问题,探讨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混乱与感知错位中,无聊作为意义消解与重构合二为一过程。文本研究得出作为存在状态无聊同时提供了战胜虚无主义,重新追问存在意义可能性。

  • 标签: 无聊 语言危机 门槛状态 解构
  • 简介:英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约1200年)中有四段关于梦境描写,它们都对之后情节起到预示作用。本文从不同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反应、情节发展、意义产出三者之间关系入手,对史诗中梦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史诗中的人物对于这些梦境反应不完全遵循逻辑,但是都具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通过这些梦境,史诗塑造了一种"毁灭机制",将所有情节发展都预先注定,也使所有角色行动都与情节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些梦境中所出现母题和意象在中世纪文学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有揭示作用。最后,梦境指出了爱情(minne)、忠诚(triuwe)、痛苦(leit)和复仇(rache)之间存在联系。

  • 标签: 《尼伯龙人之歌》 中世纪 史诗 梦境描写
  • 简介:在荷马时代,所有的情感都是具象:它们呈现为希腊神话系统中神祗,如福波斯(恐惧之神),其神力侵袭人类,令人无力阻抗;古希腊启蒙时代,情感失去其神秘力量,内化为灵魂情绪波动。本论文以歌德戏剧《陶里岛上伊菲格涅亚》为分析对象,考察情感在其中经历类似的再编码过程: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原本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核心主题出场,后期却被内化为戏剧男主人公负罪感导致想象。情感内向投射,内在灵魂空间发明,这是一个弱势我向一个强势自我认同转变,表明了古典主义时期个体自我解放、控制掌握情感需求。

  • 标签: 复仇女神 情感 内化 古典主义
  • 简介:格里高尔·萨姆萨(GregorSamsa)变形使他成为无用寄生虫,身体形变被社会和家庭增添了经济上债和道德罪等诸多隐喻;但变形也是身体主动出击,是身体先于精神觉醒,变身动物体现了身体对实用性思想反抗,身体消亡是对规训意志冷嘲热讽。

  • 标签: 《变形记》 卡夫卡 隐喻 身体 动物生成
  • 简介:记忆和遗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文化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遗忘形式》以记忆和遗忘关系为框架,探讨了遗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各类形式、技术,并通过分析了七个社会遗忘案例指出了遗忘可以成为福音或诅咒,对个体或者群体拥有建构性或者破坏性功能。

  • 标签: 阿莱达·阿斯曼 遗忘 技术 形式 功能
  • 简介:论文从文学美学发展脉络出发,探讨近现代文学史中"恶"主题如何进入文学书写领域,并确立自己美学立场过程。从美学自治角度来看,"恶"文本既是文学系统脱离社会理性方案体现,同时又标志着一种独特观察视角形成。对文学之"恶"考察,能够勾勒出文学对自身社会性思考线索,而恶主题史整理则有助于重构这一古老概念在文化进程中经历书写和意义输入历史。

  • 标签: 恶的文学 美学自治 文学与道德
  • 简介:本文首先对德国非洲研究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德国非洲研究主要机构及研究特色进行了简要总结。经研究发现,德国非洲研究从殖民时期到当前经历了多次转向,经历了从语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从服务于殖民主义政治化研究到后殖民时期去政治化研究变迁,从纯粹西方视角以非洲为客体研究到以本土知识为重、强调非洲主体地位转型,其知识积累、学科设置和科学研究均已形成较完备体系。中国可借鉴德国非洲研究经验,通过加强非洲语言文化通识教育,夯实非洲人文与社会研究,强化非洲研究国际化建设,以提升非洲研究水平。

  • 标签: 德国 非洲研究 历史沿革 主要机构 启示意义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哲学范围内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种子埋藏进了人类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平等、民主、思辨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对于绝对真理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
  • 简介: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原有的对宇宙和自然观念发生转变,在依然肯定上帝造物主地位同时,人类开始思考和发掘自身潜力和创造力。随着医学尤其是解剖学发展,人对自我身体构造有了越来越清晰认识,而18世纪欧洲出现大量以人为样本机械机器人表明从技术上复制人身体想法成为可能。在18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以E.T.A.霍夫曼为代表作家对机器人主题探讨,可看作是在科学和技术成为解释世界和人自身主流思潮下,人面对自己复制品时对自我身份思考。

  • 标签: 霍夫曼 机器人 人的自我理解
  • 简介: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其故乡、德国北方古城吕贝克为背景,描绘了19世纪有教养德国市民家庭几代兴衰史。与充满波西米亚艺术气息南方城市慕尼黑相比,吕贝克象征着传统、静态、等级、勤奋、尊严与道德,文章由此展开对城市与市民性格关系探讨。不过有教养市民阶级发展趋势是:世俗和身体力量逐渐衰退,精神和对哲学与艺术觉悟却不断增长,出身于该阶级曼对此感同身受。成年后他定居慕尼黑,其笔下艺术家形象也多被安置于这座城市。在曼作品中,吕贝克与慕尼黑、北方与南方构成了文化意义上对立。

  • 标签: 布登勃洛克 吕贝克 慕尼黑 市民阶级
  • 简介:因果关系的确定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领域重要范畴,德国经过两百多年司法实践确立了"私人保险"和"法定保险"两元因果关系认定体系,同时在"私人保险"领域实行"比例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先进性。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在实践方面,保险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具有认定上单一性弊端,简单化地认定因果关系,不加区分地确定认定标准,具有极大不合理性,效仿德国,确立"两元性"因果关系认定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德国 私人保险 法定保险 因果关系
  • 简介:哈根·冯·特罗涅是中古高地德语最重要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核心人物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讨论了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接受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哈根形象在中世纪被道德单义化以及在现代被民族主义及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滥用情形。

  • 标签: 尼伯龙根之歌 中世纪文学 英雄史诗 接受史 民族主义
  • 简介:如何评价一篇译文?一个多年来被承认并使用标准是等值,而近几十年一个新标准:"等效"引起了学界重视。"等效"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Adquatheit中译名,相对于传统翻译观"等值","等效"关注是译文受众反应。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等值和等效概念做了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与等效翻译关系,借助实例阐述了等效翻译方法,突出了等效翻译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最有实践意义翻译标准。

  • 标签: 等效 功能翻译理论 交际目的
  • 简介: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第一性,表现出明显“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二元论”哲学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现代性危机过程。

  • 标签: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 简介:在近代来华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指责。他是勤勉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视角出发,对郭士立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自2005年出台《移民法》后,德国不断完善其移民法律体系,有效增强了对教育背景好、职业素质高专业技术型移民吸引力。本论文试图厘清德国专业技术型移民概念,梳理德国有关专业技术型移民法律制度,并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归纳。

  • 标签: 德国 专业技术型移民 法律制度 居留权利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记忆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普通家庭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奥地利知名剧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滑稽剧《猴子与新郎》不仅令人捧腹,亦发人深思。在剧本中,常被视为人与动物之间“边界角色”猴子成为推动情节关键因素,在制造诙谐、荒诞效果同时也具有多重反讽作用。与学习人类社会准则而具有人之特性猴子不同,《猴子与新郎》中人与动物转换是反向,即乔扮猴子新郎被“巫师”禁言,由人“降格”为猴子。在人类学等学科对动物关注、早期进化论观念、政治复辟和工业化等背景下,人动物化及由此引发身份危机和认知混淆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影射和反讽。

  • 标签: 动物研究 身份危机 猴子与新郎 内斯特罗伊
  • 简介:“敞开者”/“敞开”(DasOffene)在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同意义:当里尔克将“敞开”这一在世状态赋予缺乏意识沉郁动物时,海德格尔则在动物封闭中看到了其“贫乏于世”属性。阿甘本在他著作《敞开:人与动物》中对“敞开”概念进行了新思考,以终结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人类学机器”,为理解人与动物关系提供了新可能性。

  • 标签: 敞开 动物 人类学机器
  • 简介:作为其"百科全书计划"一部分,诺瓦利斯将自己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学科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媒介被诺瓦利斯从抽象数字比例关系中剥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和谐概念,将之作为其诗学核心概念融入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以诺瓦利斯断片创作中涉及音乐文本为出点,梳理了诗人对音乐之数学本质理解,进而提炼出其中所蕴含和谐世界观及诗学观。

  • 标签: 早期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学 音乐 数学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