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语气成分意义空灵,且含有断言惰性,素来较难把握。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如何在动态语义论视角下更精确地刻画语气成分的语义-语用贡献,为语气成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语气成分(句类、语气词及语调等)不参与句子命题义组合,却影响其话语义,在语义-语用界面上对句子的语境改变潜能进行限制。基于语言事实,本文阐明语气成分能够对哪些语境构成要素施加影响,将语气成分的意义拆解成若干针对语境要素的有序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统一的语义-语用互动模型。最后,本文以“吧”的语气分析为例,展现动态语义论对于汉语语气成分研究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语气 语气成分 动态语义 语义-语用界面 语境改变潜能 语用制约
  • 简介:“摆动”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尤其是诗歌语义解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如:谁看见我的身影/从黑暗显现出来/是自愿?还是被迫/把脑袋浸入明亮的光芒/游泳的人把头压入水中/在那黑暗的深处/看见了闪闪的干雪(《永恒时刻》)

  • 标签: 语义理解 摆动 言语交际
  • 简介:品牌命名活动似乎是命名者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换言之,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命名品牌完全是由命名者的主观意图所决定的。尽管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命名者都不会随意地去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去命名品牌,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才能选择。

  • 标签: 品牌名称 理据性 语言符号 意志行为 品牌命名 主观意图
  • 简介:摘要世界上的各事各物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找出事物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分析事物现象本身,进而可以一定程度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命名理是指事物命名的缘由和依据,名物词的命名也是有其来源的,而名物词的命名理多与名物词的某一特征有关,解析名物词的命名理对我们深入了解某一名物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名物词 命名理据 理据的探求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语义研究的新进展──石安石新著《语义论》读后王远新语义问题是古代东西方语文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中国,训诂学作为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方,一般认为,语言学的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MichelBre...

  • 标签: 语义论 语义研究 新进展 语义学 语言学 组合体
  • 简介:量词的词源理,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理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及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词源理据 量词 汉语量词词典 意义
  • 简介:“即使……也”句式实际包含4个小句,其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A,B;即使C,也D(A—B蕴涵关系,A—C让步关系,B—D类同关系,C—D转折关系)。其中A、B可以明说,也可以分别由“即使C”、“也D”预设。蕴涵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表现为否定或偏离。转折关系是隐含的,来自对基于蕴涵关系的预期的背离。该句式的逻辑意义为:无论A还是C(=~A),都D(=B)。其中,D是语义焦点。“即使……也”还广泛用来连接主语与谓语或状语与中心语,其语义结构都一样。

  • 标签: 即使……也 语义结构 预设 蕴涵 让步 类同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和“最高的官阶”,“最上等的物品”等的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最末等的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的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的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传统训诂学对字词意义的解释,不仅文字简明扼要,而且方法多种,方式多样。这些对解读典籍是行之有效的,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无庸讳言,一般说来它未能深入到词义的微观层次。譬如在训诂文献里,经常出现一些字词的解释,例如《论语集解·序》:“论,理也”;《广雅·释诂》:“理,道也”,又“类,法也”;《尔雅·释诂》:“则,法也”,又“律,法也”,“刑,法也”;《苟子·大略》注:“方,法也”;《说文解字》:“式,法也”,又“规,有法度也”,又“法,刑也”等。

  • 标签: 训诂学 语义分析 传统 《说文解字》 微观层次 尔雅
  • 简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进入句处理阶段以后,无论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统计的策略,都面临"句法—语义"接口或界面问题。本文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按照"词汇单位—角色转化—范畴排序—句法实现"的思路,以手部动作义场中"打"子场为典型个案,考察词汇单位凭借范畴义征实现为角色范畴的机制、角色的排序机制以及角色的句法配位规律,揭示了词汇语义对角色范畴句法实现的制约特点,以及角色的排序模式和句法实现的位置特点。

  • 标签: “词汇—句法语义”接口 语义知识库 句法实现 范畴排序
  • 简介:虚词“半”的模糊语义分三类:(1)分割整体,表示“部分、不完全”,可标记与“全”相对的程度量;(2)分割抽象性质或动词语义范畴的中间地带,表示“中间状态、中间程度”;(3)用夸张修辞手法表示“程度深、接近”意义。

  • 标签: 模糊量 抽象对象 中间状态 接近
  • 简介:“把”字句的“变换观”常会使我们忽略掉一些句式自身的重要特点,而句式语义不是完全能从组成成分及已有句式的语义自然推导出来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取简单给“把”字句里的成分贴上“施事”“受事”一类标签的做法,而研究句式赋予了这些成分以什么样的角色。本文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主要特征测试并得出了现代汉语“把”字句里“把”字宾语的“自立性”“位移性”和句子主语“使因性”特点,并从说话人视点的区分解释了“责任者”语义的来历。文章认为,句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其间各个组成成分的次序、远近、多寡都是造成句式整体意义的重要因素,文中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顺序原则”“相邻原则”和“数量原则”说明“把”字句个别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显示“把握整体”这种方法更广的解释力。

  • 标签: 句式语义 认知图景 自立性 位移性 使因性 责任者
  • 简介:摘要词语的语义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义色彩的偏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语内部色彩的历史变化,对因组合而引起的词语色彩偏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组合结构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中性词语,以图对词语色彩的研究有所贡献。

  • 标签: 中性词语 感情色彩 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