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共时分析和亲属方言土语比较,揭示苗语受汉语影响已进入核心领域,应属于深层影响,开放型影响;语言影响引起的语言演变已进入与汉语逐步趋同的状态,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出现了与汉语相同的特点;并用、竞争、弱化、泛化是苗语语言接触出现的几个特征,是我国不同语言之间语言接触的一种类型.

  • 标签: 语言接触语言演变 变异深层影响
  • 简介:中文摘要广西作为祖国南疆的壮族自治,是壮语的主要分布,就区情而言壮语又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的各县中,覆盖面占这些地区的60%。其中壮族的发源地——百色市存在典型的壮语方言由右江、田阳县、田东县、靖西县、德保县、那坡县构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百色市壮语方言存在的壮语传承危机,深入剖析壮语代际传承中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影响,希望以此唤起壮语教育保护及有力举措。

  • 标签: 百色市壮语片区 壮语教育 文化传承
  • 简介:"的本义"判木"应为动词,东汉时""由动词引申义"分开;剖开"发展为"分体量词",用以称量"从整体分离出来的分体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成为集"分体量词"、"个体量词"、"整体量词"和"不定量词"于一身的综合量词。唐以后"不定量词"被"点"所取代,其他量词属性一直延续至今。""的语法化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词义的泛化,一种是计量功能的弱化。

  • 标签: 量词 属性 演变 语法化
  • 简介:乙”一词习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现有辞书解释各不相同,有的释作指称排行第一的年轻男子,有的释作指称排行第二的,甚至有的释作指称排行最后的。请看以下五部辞书的解释:

  • 标签: 明清白话小说 指称 辞书
  • 简介:摘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平顶方言在很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词法、句法两方面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差异。

  • 标签: 平顶山方言 语法 差异
  • 简介:“白地”一词有“荒地”义,继而又引中指贫瘠之地。《三国志》中的“白地虏”指的是“穷山恶水的贼”,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对此语理解有误,《汉语大词典》据胡三省注为“白地”一词设“沙漠地带”义项并不合理。

  • 标签: 白地小虏 白地 荒地
  • 简介:“嘲”字少见,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柳宗元那篇最有名的寓言《三戒》认识这个字的。《三戒》共讲了三个故事,其二日“黔之驴”,文云:“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其中的“嘲”字,一般都解作“(虎)吼叫”。就这篇文章而言,这样注没什么问题。而国内有些权威的语文词典也如此释义,我们以为就值得深究了。

  • 标签: 《三戒》 语文词典 柳宗元
  • 简介:“五四”以后汉语组织形态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欧化。王力《中国语法理论》曾列举出汉语欧化的种种表现,如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的词尾增多,关联词语、代词、并行结构、补足语的频繁运用,句子结构复杂化等等。

  • 标签: 汉语欧化 文学语言 句子结构 组织形态 “五四” 语法理论
  • 简介:<正>《汉语大词典》工程浩大。以我所看到的部分初稿来说,我觉得,大词典对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是分得很清楚的。当然,我也想表示我的一点看法和希望。我看了“角”部,“角”字单列出lu音,下面出“商四皓”有个“角里先生”《史记》作“禄里”,除此外未列别的意义。其实“角”读

  • 标签: 假借义 汉语大词典 引申义 句成语 说文 本义
  • 简介:<正>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与福建省建宁县交界。除南端的驿前乡接近石城县口音外,全县方言基本一致。本文讨论的是老派县城话。发音合作人吴潜同志,退休教师,世居县城。调查时间一九八二年秋。一声韵调

  • 标签: 方言 退休教师 广昌县 异同 声韵调 江西省
  • 简介:日僧成寻的著名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记》中,有许多关于语言的记载,包括对一些汉语词汇的日语注释.访日记不仅史料价值极高,而且还是研究语言、尤其是研究宋代语言以及中日语词比较研究的宝贵资料.

  • 标签: 宋代 语词 《参天台五台山记》 成寻
  • 简介:本文认为,汉语量词""表示叶子、果皮等事物的单位时是个体量词,表示地面、水面、光亮、声音、心意等的单位时是范围量词.当""与"果皮"类名词、"空地"类名词以及"小麦"类名词组配时,表现出自相似性,句法上可以构成"一大N被V成三小N"的说法,即整体与部分使用同一个量词"".自相似性的基础是:整体图形与部分图形具有相似的形态,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形状大小是不定的.

  • 标签: “片” 自相似性 汉语 量词 句法
  • 简介:电视纪录的解说语言由于其置于特殊的电视语境中,和普通的文字作品相比具有不完整性和配合性,它和主持人语言、采访对象的语言共同组成了电视纪录的特殊篇章模式。

  • 标签: 解说语言 篇章特点 不完整性 配合性
  • 简介:邵武方言声调的演变表现异常。中古舒声调类中都有少量字归在入声,这一现象被认为是与黎川话相一致的称变调,这个角度上的邵武方言被认为是赣语型。称变调不能解释因调类不同而归到入声的字数存在显著差异,也不能解释个别调类下的属字存在区域上的一致性。舒声字读入声不属于赣语性质,浊平字读入声反映的是闽语特征,其他舒声字读入声则来源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

  • 标签: 邵武方言 小称变调 入声 赣语
  • 简介:<正>《广韵》一书中的重出韵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所谓"重纽",学者们对其进行了长时期的探讨,使"重纽"成为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另一类重出韵,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广韵》作者或刊印者归错韵或刻错字而造成的。这样的重出韵共16对:

  • 标签: 广韵 切韵 经典释文 玉篇 重纽 说文
  • 简介: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前人在郑开方言实验语音学方面的成果,从文献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单字调的研究,应用领域延伸到教学、医学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语音分析软件,如praat。

  • 标签: 郑开片 实验语音学 评述
  • 简介:文章对吴语太湖近六十个方言点果摄的演化模式与历史层次作了全面的讨论,指出该片吴语果摄的主体层表现一致,反映了晚唐至北宋的北方官话层次;通过观察各方言的音类分合,可以看到不同方言的果摄字在元音后高化进程中的不同位置。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该片吴语果摄字的扩散音变层、条件音变层、官话渗透层等各类层次。

  • 标签: 吴语太湖片 果摄 演化 历史层次 方言比较
  • 简介:读了李海民同志的文章《涌列——一种修辞新格新探》(见《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求教诸位。李海民同志称“把众多的人物、事象排列一起,织成了超常规的并列”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法”,“姑且称之为‘涌列’”。他列举了王蒙的《海的梦》、《布礼》,刘心武的《银河》等一些作品为例,证明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李海珉同志所说的并非什么“新颖的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早已出现的创作方法,是意识的创作方法。意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及后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盛行于本世纪二十一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意识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 标签: 意识流 同志 李海 《修辞学习》 创作方法 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