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从符号叙述学角度看,仪式作为历史的指示符号,具有记忆保存,当下展演,作用未来三种机制,兼具记录类叙述、演示类叙述、意动类叙述三种叙述类型的特点。同时,仪式作为种指示符号,既指涉着过去的对象,又向未来的解释项敞开,总之仪式牵连着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个线性的时间向度。

  • 标签: 仪式 指示符号 叙述 线性时向
  • 简介:本文探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特征,提出汉语国际传播新常态的各国主体性、朝阳性、服务性、市场化等八个特征,并从战略高度提出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各国主体责任、寻求学术支撑等该项事业发展新常态的六点思考。

  • 标签: 汉语 国际传播 新常态 特征 思考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式化的。其得以构式化的关键前提——"+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身体与语言符号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和符号化为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样是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性。

  • 标签: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
  • 简介:四邑方言部分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存在几种不同形式的变调,或为曲折调,或为升调,或为低降调。该粤语次方言的恩平沙湖话中,少数来源于古阳声韵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低降变调进步促化读同入声韵。低降调的起点本来就低,又有降势,整个音节在听感上显得相对轻短,这为其促化创造了条件。同部位发出的鼻音与塞音尽管有区别,但两者有共通性,是以促化时鼻音韵尾-m、-n、-?分别变成塞音韵尾-p、-t、-k。这种促化是种小称形式,有别于汉语史上的"阳入对转"。

  • 标签: 恩平沙湖话 变调 舒声促化 小称形式
  • 简介:由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及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香港中文大学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及美国伊利诺大学中国诗歌文化论坛协办的第二届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国际研讨会(ICCPG2),将于2015年11月7日至11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语法研究 汉语 韵律 香港中文大学 语言学研究
  • 简介:在演唱会电影和摇滚乐纪录片的历史上,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因其独特的再现策略成为最富争议的作品之。本文认为这部电影本身所独有的特征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英国摇滚乐坛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同时这部电影也展现了该乐队在这期的艺术研究转向及其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假设基础上,本文认为此片的"真实性"应当被视为是组合文本符号所导致的结果:这类符号触发了"身份认证"的诸种可能实例,并廓清了由体裁定义、技术媒介以及视听建构方式所动态交互而成之概念空间的边界,并展现了乐队或音乐人的独特身份。

  • 标签: 平克·弗洛伊德 《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 真实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