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路康乐著,王琴、刘润堂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偏好用理论框架来解释历史的社科学者,以及惯于从历史叙事中读到一些清晰简短的结论性观点的读者,对这本书会大感失望。

  • 标签: 族群关系 润堂 历史叙事 书会 科学者 变量关系
  • 简介: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 标签: 《儿女英雄传》 民族意识 作品研究
  • 简介:半山客广泛生活于潮汕地区,为特殊的客家人分支,但对其研究成果仍十分不足,个案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半山客了解。通过对饶平县中部的渔村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发现渔村出现客家、潮汕和闽南文化的强烈互动,其深层因素是不同族群融合。渔村的族群融合和文化互动,是潮汕人和潮汕文化在潮、客交锋地带处于强势地位的反映,由客转潮是饶平中部族群关系的突出表现。

  • 标签: 饶平渔村 客家人 福佬人 族群融合 文化互动
  • 简介: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心理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少数民族众多,且多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之于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也伴随着现代化产生。本文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做出分析。

  • 标签: 经济现代化 少数民族群众 国家认同 影响
  • 简介:西藏首府拉萨连续6年在全国幸福城市评选活动中,进入全国城市居民幸福感前三名。其基础性社会原因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西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其直接性社会原因则是,在西藏五项建设全面推进的基础上,与西藏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息息相关的各项民生指数,实现历史性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历史性的新提高。

  • 标签: 西藏民生 幸福指数 历史性提高 社会原因
  • 简介: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是三个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分歧。辨析三个概念之异同发现,劳务关系与雇佣关系是并列关系,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是种属关系。合理建构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构,不仅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上清晰辨别三者之间的边界,而且有利于调整三者关系的法律制度之合理设置和运用。

  • 标签: 劳务关系 雇佣关系 劳动关系
  • 简介: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加剧了地区分工的趋势,大量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流动人口活跃于闽浙赣地区,当地的族群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由此引发的“土”“客”矛盾使得“畲”、汉的族群边界进一步凸显。早期迁入闽浙赣地区的“畲”和“客”在族群身份上并无明显区别,显示了畲族与客家所具有的密切共生关系。随着族群互动的加深,畲民在新居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变迁,这是族群社会整合的结果。

  • 标签: 生态 移民 畲族 族群整合
  • 简介:摘要:刘备和关羽曾经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刘备创业的早期,他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然而,在以后的军事斗争和个人交往中,刘关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兄弟关系演变为相互不够信任的陌路人,其中的矛盾,值得探讨。一方面是关羽本人刚愎自用的性格问题,另一方面是刘备自己的政治构想,由于双方在逐渐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价值观与利益追求,因而相互矛盾并渐行渐远。

  • 标签: 刘备 关羽 三国
  • 简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改的核心理念。教师再也不仅仅是教育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所以新的师生关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对学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更进一步的教育。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传统观念中,学生是学习者,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师和学生是共同

  • 标签: 师生关系 爱默森 教育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 情感生活 道德生活
  • 简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所以,教师应该这样做:一、正确看待犯错中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自制力不强,对待他们要有爱心,有耐心,要允许他们犯错。俗话说,人无完人。成人都时常犯错,何况是孩子呢?教师的职责是在

  • 标签: 师生关系 师生观 教育模式 教育过程 家庭条件 无可救药
  • 简介:XML的出现,使得应用数据的信息表示更趋统一,但依然存在旧的数据与XML表示形式之间的差别,文章论述了关系模型和XML文档之间的数据描述的对应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之间转换的实现.

  • 标签: 表示形式 对应关系 数据描述 文章 统一 XML
  • 简介:针对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客家的形成”和“客家的民族属性”这两大问题,对《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一书展开了全面的评述。认为该著作改变了以往学者从移民史的角度,转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肯定了“国家”对“客家”族群形成的关键作用和“文化认同”对界定“客家”民族属性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该著作开启了客家研究的新范式,拓展了客家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客家研究
  • 简介:语感和思维贯穿认识过程的始终,具有共存性;语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语感的强弱受制于思维的强弱,具有层级性。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语感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既不能将语感神秘化,又不能不分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味强调思维的训练。

  • 标签: 语感 思维
  • 简介:现已知史料没有刘基与高明在出仕之前结交的记载。两人的交往可分为处州时期:至正七年(1347年)到至正八年(1348年);杭州时期:至正八年(1348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温州、台州和庆元时期: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十三(1353年);绍兴时期:至正十四年(1354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退隐以后: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后。对两人交往的考证表明:对事业生活,刘基受永嘉事功学派的影响,重事功;高明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否定事功。对方国珍,刘基主张“宜捕而斩之”;高明的态度则相对温和。对元朝,刘基审时度势,投至朱元璋麾下;而高明选择了为元王朝尽忠尽节。

  • 标签: 元朝 刘基 高明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台湾省 中国 《郑和航海图》 史料 考证
  • 简介:“传道、授业、解惑”是关于教师作用的流行观点。然而,“传道”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传道者,学生也不应该把教师当作真理的化身。“授业”应该指教师向学生传授“业”,而不是向学生传授“道”。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解惑”,但不能靠权威,而应该靠讲理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服务的角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个人感情,教育服务是教师的职务要求,个人感情与工作责任不应当混淆。

  • 标签: 师生关系 教师作用 “解惑” 个人感情 教育服务 流行观点
  • 简介:2008—2009年,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其特点是:国共两党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始建立并积累政治互信,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协商得以恢复并形成制度化安排;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了重大突破;两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扩大,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并形成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化不利为有利,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 标签: 两岸关系 互信 和平发展
  • 简介:公共关系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沟通协调,更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当代中国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诚信是公共关系的底线伦理。充分发挥公共关系诚信对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传统诚信的现代转型是现代公共关系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 标签: 公共关系 诚信 底线伦理 现代转型
  • 简介:"(干火)"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干火)"字系"(干火)"字的讹误,从火"(干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干火)"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干火)"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干火)” “燀” 关系
  • 简介:回鹘本为漠北游牧民,一度发展为东亚强国,成为契丹的宗主国。于9世纪中叶西迁入西域和中亚,成为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主角,与契丹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存在密切联系。契丹语官称有不少与回鹘相同或近似,有可能借自回鹘语;契丹和回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外交关系,甚至一度结为军事同盟;契丹与回鹘贸易关系密切,辽上京的回鹘营就是契丹为回鹘使者、商旅而专门设置;西州回鹘佛教对契丹(辽)佛教文化的发展不无影响,契丹版《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也在回鹘中有所传播。

  • 标签: 回鹘 契丹 丝绸之路 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