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1901年清王朝宣布实行“新政”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1903年在开封举行的会试,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会试。考试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格式也不再是八股文。然而,太多旧式文人出身的举子们面对新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课题,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回答。改为策论不可能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科举制度最终的废除势所必然。

  • 标签: 1903年 清朝 汴城 会试 科举制度 开封
  • 简介:陆九渊“发明本心”和王守仁“致良知”德育宗旨既重道德意识涵养,又重道德活动实践,把察识其“心”与存养“良知”连于一体,以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强权束缚和宗教迷信,展示出宋明新儒学的风格。陆九渊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格物致知方法,王守仁则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陆九渊提倡“六经注我”的为学观,王守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 标签: 陆九渊 王守仁 致良知 格物致知
  • 简介:我国教育人性化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教育人性化思潮南不同思想倾向构成,其中抽象人性论思想倾向占有主流地位,左右着整个思潮的基本发展方向和主要理论特征。“新课程理念”和抽象素质教育论是教育人性化思潮中抽象人性论倾向的主要体现。个人全面发展是最完善的人性,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才足真正人性化的教育。应该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人性化,努力提升教育的人性化水平。加强和深化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是克服教育人性化思潮中抽象人性论倾向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教育人性化 抽象人性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 个人全面发展教育
  • 简介: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探湖南大学梁芝兰关键词:办公室作用规律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对高校校长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使办公室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人员的...

  • 标签: 办公室 作用 规律 素质
  • 作者: 力志学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0-20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
  • 机构: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依持“语法”规则硬“做”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 标签: 〔〕历史教学方法
  • 简介: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这与颇具德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的特点: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助方式;重科研、重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财政资助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并因时而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值得我国借鉴。

  • 标签: 德国 高等教育国际化 财政资助
  • 简介: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把英语语言教学宏观上分为英语知识元的教学和英语知识元的综合教学.对前者提出了发现性和接受性两种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结构及其基本策略;对后者依据知识元之间逻辑关系的探寻提出了三种构建图式及其基本策略、教学原则和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标签: 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 教学结构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图示构建
  • 简介:4月3日,省政府召开《浙江通志》第四次终审会,对《浙江通志·教育》等七部稿进行终审验收。《浙江通志》编委会、省方志办有关领导,7卷编委会领导和编辑部人员及省方志办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同志出席会议,宣布《教育》等七部稿通过终审并讲话。会议由省方志办主任、《浙江通志》常务副总编潘捷军主持。

  • 标签: 《浙江通志》 终审 教育 副秘书长 省政府 编委会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志文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1-2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 机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那如何促使学生重建学语文的兴趣呢?这可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能愉快地完成。鉴于此,本人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这四法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 作者: 梅志军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6-16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 机构:〔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