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咏史(其一)[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束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业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标签: 哲理诗 冯公 李白 大鹏 中国古代 李邕
  • 简介: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 标签: 儒家 心理学思想 中庸之道
  • 作者: 王贵宝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6-16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 简介:喻本伐在《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田制是中国为学校教育提供办学经费的一种特殊方式,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划拨和筹措存在着明显殊异,对地方官学和书院的办理影响甚大。在学田制创立以前,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通常称之为“岁赐钱”或“赡学钱”。

  • 标签: 办学经费 中国古代 学田制 地方官学 政府拨款 学校教育
  • 简介: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现代的农村教育也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 标签: 社学 古代乡村教育 现代农村教育
  • 简介: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字 三百千 识字教材
  • 简介:卢卡斯认为,逻辑是全世界通用的东西,墨家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都是同一个逻辑.但是中国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同时,伦理和政治等文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墨家逻辑 中国逻辑 语言
  • 简介:中国科技大学电化教育中心成立於1984年。现有12名正式工作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工人4名。电教中心管辖7个48座标准语言教室,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外语调频电台,以及全校闭路电视,并负责校内新闻摄制和教学、宣传录像带制作。现有摄、录、编设备两套,70米~2演播厅一个,6米卡塞格伦天线的C波段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设备。

  • 标签: 中国科技大学 电教中心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卡塞格伦天线 多功能教室 调频电台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多民族教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即:“德化怀柔、协和万邦”是政策的基本理念,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总的实践原则,具体实践原则有:核心辐射,边缘内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元互动,相互学习。这一模式反映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有历史借鉴意义,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标签: 中国 古代 民族 教育政策 文化模式
  • 作者: 黄玉斌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1-11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1期
  • 机构:[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似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耀星宇,传颂久远。古代诗人们将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焦虑和期待,思念和追忆,通过意象,写入诗篇,融入情里。那种情感,那种心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魂牵梦萦,怦然心动。透过古代景物诗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场景,似乎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 简介:<正>不久前,国家教委提出,基础教育要大力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为各条战线输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的后备力量和为高校输送优秀生源。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中学的科技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以探讨。一、中学科技教育的意义

  • 标签: 科技教育 中学教育 科技能力 科技知识 科技素质 科技意识教育
  • 简介:“讽诵”是我国古代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它广泛而长期的流传和应用,除受读物条件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奖”、“禁”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汉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高效性,而适用性、高效性则源于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它是数千年来汉语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汉语文规律的反映。今天,我们教的、学的仍是汉语文,“讽诵”仍然应该是它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讽诵,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

  • 标签: 讽诵 汉语文教学 汉语汉字特点
  • 简介:<正>一、科技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新的世界性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球,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时机,调整我国国民经济,增加经济运行的科技含量,使我国经济建设跃上更高的台阶,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战略选择。如何面向经济、服务经济,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发展经济靠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高层人才是我国高校的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同时高校人才聚集,在我国的科技大军中,堪称精锐之师,而且有着不断补充生力军的优势;高校,学科门齐全,专业领域深广,囊括了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及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利于组织、开展重大的、开拓性、综合性、高层次的研究工作;

  • 标签: 高校科技成果 思路与对策 高校科技工作 成果转化 科技产业 产业开发
  • 简介:网络科技领域是新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新科技领域.网络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具有隐喻特征的词汇、概念.本文结合现代隐喻学理论,通过对一些已广为人们所接受的词汇、概念的产生、功能和工作机制的分析,认为:隐喻思维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网络技术 计算机 隐喻思维
  • 作者: 杨霞,张巧利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3-13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3期
  • 机构:摘要:本文对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依托项目建立科技示范户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进一步认识了依托项目建立科技示范户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科技示范户的建立、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