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夸饰的本义是夸张和矫饰.夸张指直接对事物进行夸大、缩小,矫饰指借助具体事物进行矫饰,从而夸大、突出抽象事物的奇特.夸张用于具体的物和人,矫饰则适于抽象事物.夸饰的原则有四:一是依据事实,二是符合义理,三是抓住要点,四是要有节制.《文心雕龙·夸饰》篇包含的文艺思想包括:宗经思想、征圣思想、奇正思想、中和思想.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夸饰观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如此,其《原道》篇则是就为文角度而"原道"。那么,刘勰所说的"文"何谓?"道"何指?他又是如何把文推原到道呢?关于"文",他在《情采》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

  • 标签: 原道 形文 神理 文心雕龙 自然之道 刘勰
  • 简介:说明《刘子》作者刘勰在历史上“由是而疑、由疑而否”的误导原因;指出要深刻论证刘勰思想必须将《刘子》纳入本传;介绍《刘勰传》的内容结构;肯定《刘勰传》独抒己见、学风严谨、史料丰赡的特点;总结《刘勰传》的三点启示。

  • 标签: 刘勰 《刘子》 《刘勰传》 独抒己见
  • 简介: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以语录体片断式散见于诸子典籍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庄子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可谓之批评的萌芽阶段。两汉则开始出现专篇的批评文字,有《诗大序》、《离骚序》、《楚辞章句序》等,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安以后,开始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葛洪的《抱朴子》纷纷问世,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深刻影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集上古一千多年文学批评理论之大成,系统总结了商周至齐梁十代九变的文学创作经验,体大思精、蔚为巨著。建成一座雄睨

  • 标签: 批评方法 《典论·论文》 文学批评理论 离骚序 《诗大序》 以意逆志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出现在我国齐梁时代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它从探索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的高度,对我国先秦、两汉、魏、晋、宋、齐各朝的文学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和总结,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部巨著不失为我国古代文论宝库中的一颗珍珠,给予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以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 标签: 古代文论 文学理论批评 创作理论 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 文学传统
  • 简介: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者;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 标签: 刘勰 家族门第 家族文化 家族经济
  • 简介:语境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各要素的认知上,刘勰认为语用主体在创作中受到语境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而在“意象”语境的设立和解读上,刘勰指出“立象尽意”的“象”是语用主体设立的“意象”语境,语用双方通过“意象”语境的正向设立和反向推理,助推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

  • 标签: 《文心雕龙》 语境 语用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述的文体发生论思想,具有集大成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建构,也不无裨益。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其文体发生论思想,略作阐述。文学起源之时,即孕育着文体的最初胚胎。而文体之形成、发展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构成了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由于诗这种文体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中是一种主要文体,因此,诗歌发生论的产生也比较早。《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此即著名的“诗言志”说。其后,陆机在《文斌》中又说:“诗缘情而绮靡”。此即著名的“缘情”说。这两大诗论都是属于形而下的发生论,它们重在就诗论诗。与之相对的,是文学的形而上的发生论,刘勰的文学起源观就属于这一类。在他看来,文是源于道的:“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其它诸如“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同上)的动植之文,以及“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同上)的形文、声文,它们都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同

  • 标签: 文体发生 《文心雕龙》 文学起源 刘勰 发生论 文学史
  • 简介: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 标签: 刘勰 家族门第 家族文化 家族经济
  • 简介:刘勰一生始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出仕入世、为学致用的思想贯穿其一生。《文心雕龙》表明刘勰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经书作为文章的范本,把孔子奉为精神导师,唯物主义的儒家世界观因素主导了他的思想。《灭惑论》表明刘勰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把佛学儒学化,实现了儒佛合流。刘勰的生活历程及其两部主要著作充分证明儒家思想是刘勰世界观的主导思想。

  • 标签: 刘勰 儒家思想 《文心雕龙》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常借雕塑以论文,书中不仅多次使用“雕”“刻”“斧”“斤”“匠”等与雕塑艺术相关的词汇,而且还以雕塑为喻,论述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全过程。这种论述方式既受到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又与刘勰的师承有关,而佛经翻译和造像艺术盛行的时代风尚,则是重要的重要推力。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雕塑 佛教 庄子
  • 简介: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 标签: 《文心雕龙》 “风骨” 审美特征
  • 简介:《文心雕龙·声律》“知楚不易”句并非出自《文赋》的句子“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这里也不存在《文赋》脱文、《声律》篇原文错讹或刘勰引用失误的问题。该句是用《文赋》中讲作文安排音声谐声律会遇到困难一段的意思,但不是直接引用原文。它的意思是说,作文谐声律,知道应当避免的楚音不容易

  • 标签: 文心雕龙 声律 知楚不易 文赋 取足 不易
  • 简介:提倡智性文学是刘勰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刘勰认为,繁复、简洁、隐曲、显豁等是构成智性文学的主要特征.中国文学史上,孔子是智性文学的早期代表.

  • 标签: 智性文学 文学智性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不是一部文学史巨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思想。它包括以“文原于道”为核心的文学起源论;以“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等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论;以从史学到文学、从“博观”到“见异”和“唯务折衷”等构成的文学史方法论;以“六义”作为文学史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一系列系统而独到的观点对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学科建设仍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刘勰 文学史思想 < > 文学起源论
  • 简介:先秦至魏晋,论"虚静"者甚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将"虚静"作为审美创造的命题加以明确的阐释,使"虚静"正式步入艺术创作的殿堂。关于刘勰虚静思想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刘勰的虚静论根源于老庄,主要是受到了庄子虚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 标签: 刘勰 虚静 庄子
  • 简介: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 标签: 刘勰 言意观 惟务折衷 成因探析
  • 简介:<正>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 标签: 赋比兴 “兴” 起情 郑玄 刘勰 触物圆览
  • 简介:<正>如同任何人类文化现象一样,文学总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发展的。魏晋六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转捩点,在版图破裂、死亡枕藉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从儒家的经世致用和朝廷政教工具的实用框子里解放出来,在人的自觉的哲学背景下追求文的自觉,成为具有

  • 标签: 文学思想 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史 时代背景 中国文学批评史 自然主义
  • 简介:关于刘勰的哲学思想倾向,也即"原道"中"道"的解释,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客观规律,是唯物的;二是神理,是唯心的;三既是客观规律,又是神理,是心物二元论。文章认为刘勰哲学思想方面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其思想系统复杂,既有受宗教如佛、道的影响,也有受刘勰主观提出的"道"与"神理"的影响,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探究刘勰的哲学思想。

  • 标签: 文心雕龙 原道 刘勰 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