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1 个结果
  • 简介:法律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霍姆斯经验法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通过对客观外界普遍现象与通常规律种理性认识,在观念上它属于不证自明公认范畴。在证据法意义上,经验法则是法官依照日常生活中所形成反映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事理作为认定待证事实根据有关规则。①我国三大诉讼法本身并没有规定经验法则,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3号《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首次从免证事实角度规定了经验法则,但仅作了关于事实推定比较简单反证规定。②司法实践中,法官滥用、误用③以及该用不用经验法则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经验法则作简要探讨。

  • 标签: 经验法则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实践运用 规制 最高人民法院 日常生活
  • 简介:1978年以前,我国既无引渡立法,也无引渡实践。我国引渡立法实践经历了早期实践阶段、发展阶段健全完善阶段,并以加入引渡条款国际公约、缔结双边引渡条约进行引渡国内立法为标志,形成了多边公约、双边条约引渡法为主体内容引渡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多边引渡国际公约、双边引渡条约互惠引渡为依据引渡实践。本文通过对我国引渡立法与实践回顾总结,勾勒出我国引渡制度发展大致轮廓。

  • 标签: 引渡立法 引渡实践 中国引渡制度
  • 简介:演化解释俨然已成为条约解释个新趋势,但在实践运用中,该方法却存在武断、机械片面等问题。未遵循条约解释基本原理是导致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演化解释方法当时意义解释方法关系密切,应在综合考虑各个解释要素基础上,对这两种方法权衡后再作选择。运用演化解释方法,应在条约已有概念基础上进行,并且不得违背条约目的宗旨。演化解释方法运用可沿循路径进行。

  • 标签: 条约解释 演化解释 当时意义解释
  • 简介:清代立法与司法实践主要受皇帝官方自我利益因素驱动,将诉讼事件大致分为词讼(或细事)与案件(或重情)两大类。前者常指户婚、田土等州县官自理型诉讼,后者多为徒刑以上案件,包括人命、强盗等严重犯罪。这种分类标准既与案情本身性质与构成要素有关,同时也包括事后判决结果及量刊轻重。这两类诉讼告诉时间规定及裁决依据各有不同:清代法制默许官员对词讼可忽视现有法条,不依法审理,当事人告状时间有定限制;对于案件,则要求官员依法审理,虽然诸如刑部官员可能运用比附等法律适用方法,但依然是以制定法为依据而展开,这对案件判决有决定性影响。词讼与案件分类以及官府贬低词讼态度,显示了官僚集团自利倾向。这种司法环境促使词讼当事人采取些无可奈何制度性回应方式。

  • 标签: 清代 词讼 命盗 清代诉讼分类
  • 简介: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认定难以把握,以致难以界定正当防卫行为与防卫过当行为。本文通过对防卫过当行为性质、"必要限度"把握进行分析探讨,从法理上促使正当防卫行为清晰化,既可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又可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同违反犯罪行为做斗争。

  • 标签: 正当防卫 特殊防卫 防卫过当
  • 简介:"上提级"是对省级以下检察机关自行侦查案件逮捕决定权由其上级行使简称。其目的在于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实践证明,该制度推行对于强化自侦案件侦查监督具有积极意义,并取得了定成效。但单纯逮捕决定权上提割裂了刑事诉讼逮捕权与侦查管辖权之间关系。自侦案件实行侦查管辖权与实际侦查权分离才是解决逮捕权外部监督问题并实现侦查管辖权与逮捕决定权统有效路径。

  • 标签: 自侦案件 职务犯罪 逮捕决定权 管辖权 上提一级
  • 简介:信访在现有体制法治环境对社会矛盾缓和与化解有着重要意义。信访渠道与法律渠道共同化解了广东省近几年来数量直居高不下劳动争议进而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由于现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高成本、低效率及低公正性,劳资间利益争议救济渠道空缺,司法权威式微部分劳动者效仿信访,出现"信访不信法"社会怪象。结合广东省劳动争议处理实践,我国应借鉴两大法系中典型国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区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并设计不同救济渠道,注重政府公信力法治权威塑造,分阶段推进兼预防性、中立性、公正性、高效性、刚性公信力于身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内各种社会利益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完善,实现信访在法治轨道转型,并反过来成为法治前进助推器。

  • 标签: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法律渠道 信访渠道 利益争议 转型
  • 简介:社会管理创新是项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人民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职能。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根据司法权本质属性、职能范围、运行规律来进行。司法权是人民性、政治性法律性有机统,其中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政治性是人民性集中体现,法律性是人民性和政治性“生命形式实现机制。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职能定位,即依法履行司法职能是其基本立足点出发点,服务大局是其人民性和政治性本质要求,合法性是其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能动司法应当成为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基本理念实践导向,只有坚持能动司法才能实现司法法律效果与司法效果,提升司法社会公信力。而能动司法必须坚持司法法律性底线,解决好“能”与“不能”关系问题,针对目前能动司法实践突出问题,应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人民法院 职能定位 实践路径 能动司法
  • 简介:统合宪政建设模式是种新超越了上下之争宪政模式,这模式为刑法社会化实践提供了丰富理论资源。统合宪政建设模式要求在刑法社会化进程中,强调刑法公域治理,形成多核治理实践格局;重估理性与经验价值,承认经验性法则正当性与合理性,并将其有选择地引入刑法立法刑法司法中;注重制度文明与制度需求两者之间融合与互济,以免由于过度偏爱或迎合政策需求而日渐丧失其伦理上正当性与合法性。

  • 标签: 统合宪政建设模式 刑法社会化 实践阐释
  • 简介:保险诈骗共同犯罪认定在司法实践中问题丛生。在很多案件中,无身份者往往对于制造保险事故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如果对有身份者无身份者分别定罪,则会导致身份、作用相互渗透性在定罪量刑过程中被忽略。《刑法》第198条第4款仅是提示性规定,并非对共同犯罪般规定修改。这认识维护了刑法体系性、协调性,且不影响其他金融诈骗犯罪共同犯罪判断,更避免了司法者在罪名判断上陷于困惑。“对结果之原因支配”理论把握了身份犯实质,有益于解决正犯中判断及认定问题。在保险诈骗犯罪中,无身份者如果仅仅实施了“虚构事实”行为,则只能构成保险诈骗罪帮助犯。

  • 标签: 保险诈骗 共犯 身份 提示性规定
  • 简介:源于普通法之自然正义原则听证制度,因可为当事人提供意见表达与利益交涉平台,而成为行政决定合法性重要制度装置。但与私益听证主要代表消极防御权不同,公共听证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多种公共价值,是公共决策正当性重要制度支撑。我国公共听证理论,未从根本上区分代表防御权私益听证代表民主参与权利公共听证,因此造成了制度建构诸多误区。公共听证引入,旨在破解公共决策过程封闭性、结构化与单向度,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提供种制度化渠道;在实践中,我国公共听证程序设计与运作仍然延续了传统科层制习气,与民众之表达参与意愿相去甚远,公共听证俨然已成为现代行政合法性制度装饰。公共听证因此面临严重信任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从性质上明确公共听证定位与价值,充实公共听证民主取向,理顺公共决策与公共听证逻辑关联,健全完善公共听证操作程序。

  • 标签: 公共听证 私益听证 公共决策 民主参与 正当性
  • 简介:在羁押场所中,环境相对封闭,被羁押者的人权极易遭受侵犯。特别在我国目前看守所与刑事侦查部门共同设置于同级公安机关内部,并接受相同负责人领导,关系如此紧密情况,被羁押者所面临危险性更大。近年来,我国看守所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2009年2月,云南“躲猫猫事件”所引发“蝴蝶效应”在2009年持续震荡之后,

  • 标签: 被羁押者 巡视制度 2009年 实践 英国 “蝴蝶效应”
  • 简介: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处在理论上重视与立法上轻视、实践漠视之尴尬境地。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法律继受历史排斥、市场经济不发达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制约、司法权威性缺失、法官法律素质职业道德影响是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适用存在困境原因。为了摆脱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适用存在困境,应当在思想层面上树立既判力观念,进步深化既判力理念研究,在立法上全面、正确地体现既判力理论,加强对当事人程序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司法权威性,大力提高法官法律素质职业道德水准。

  • 标签: 既判力理论 民事诉讼 司法适用
  • 简介: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个地方建制,经过中央授权可以参与部分国际条约。这创新实践,为国际法缔约权理论带来了新思考。通过对香港特区参与国际条约情况整理分析,本文认为香港特区有限缔约权有明确国内法依据国际法依据,而且其有限缔约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承认香港特殊国际法律地位将促进香港特区政府依据授权更好地参与国际经贸往来,签订履行相关协议,并保障协议条约效力。

  • 标签: 国际条约 一国两制 缔约权限 国际法律地位
  • 简介:孟加拉湾案是国际海洋法法庭审理首宗海洋划界案,它对孟加拉国与缅甸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纠纷进行了裁决,并在划界中沿用了国际法院及常设仲裁庭近年来普遍适用等距离/有关情况规则。该案也是国际司法机构首次划分当事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案件,法庭对此类大陆架划界案件管辖权、关于当事国对这区域权利基础以及划界法律与方法阐述都值得深入分析。该案判决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同时,亦为增强海洋划界法律与规则的确定性做出了贡献。但法庭在关于岛屿划界效力、对划界有关情况考量以及在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推理及论断却值得商榷。

  • 标签: 海洋划界 孟加拉湾 大陆架 专属经济区 领海
  • 简介: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所存在问题与以下几个矛盾密不可分: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质量安全矛盾、食品质量与食品价格矛盾、生产分散化与监管分段化矛盾、处罚问题厂商与行业发展之间矛盾。为此,有必要实现监管型思维向治理型思维转变、部门独占型思维向合作共享型思维转变、被动救灾型思维向主动常态型思维转变、粗放模糊型思维向精确精准型思维转变。

  • 标签: 食品安全 问题 矛盾 思维转变
  • 简介:法律是什么?法律有效性条件是什么?道德能对法律有效性进行审视吗?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创始人和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法学家,哈特不仅认为法律从实践上应当独立于道德之外,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而且认为法律从形式上应当独立于道德之外,在法律承继上自身应当设计独立于道德之外审视标尺,保证法律有效性,这无疑是种理性思考,因此,从哈特形式理性观分析"道德对法律审视"这个问题颇有价值,是从理论研究角度无疑是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在广度上种有益尝试,二是对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工作具有借鉴价值。因此,对法律形式理性内涵作进步阐释,运用哈特形式理性观对法律保持对道德独立性进行论述,从法律渊源效力、多样性效力、适用范围效力、连续性效力、基础效力等方面对法律有效性条件进步论证很有必要。

  • 标签: 法伦理 法律与道德 形式理性
  • 简介:引言1982年宪法虽然规定了广泛基本权利,但实施却不令人满意。有学者提出,其原因在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1]。最高人民法院曾通过直接适用宪法方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但引发了宪法"立法适用说""司法适用说"争议。最终,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通过停止适用"齐玉苓案"批复,在事实层面上终止了这个争议。

  • 标签: 1982年宪法 权利观 公民基本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 反思 2008年
  • 简介:法律主体包含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责任主体三种形态。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权利主体权能并不致;而就义务主体而言,既存在因法定义务而形成主体样态,也包括因约定义务、道德义务而作为法律主体情形。对于责任主体来说,“违法”、“风险”以及“关系”.都可能使个社会成员作为法律上责任主体而存在。

  • 标签: 法律主体 权利主体 义务主体 责任主体
  • 简介:包括辩护制度在内中国刑诉程序直受到苏联法学严重影响,两者在犯罪控制理念上同质性使这种影响深刻性是英美、德日法学所不能比拟。因此,对苏俄1960年刑诉法、苏俄1980年律师法、中国1996年2012年刑诉法、俄联邦2001年刑诉法中辩护制度演进进行动态全面考察,具体分析辩护人独立地位、介入时间、诉讼权利等基本问题,有可能窥测到我国辩护制度发展些规律。

  • 标签: 辩护制度 会见权 阅卷权 调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