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最原始意义上刑法原则,产生于欧洲大陆国家,是与欧洲中世纪司法擅断密切相关。当我们进一步探究中世纪司法擅断时,我们会发现这是西欧大陆封建制必然产物,毫无制约权力与武力镇压是其特色,所以罪刑法原则是制约封建制下各个封建领主绝对司法权产物,其本质在于监督。而中国古代帝制确保了对下级官吏包括审理案件官员监督,在这种政治体制下,面临问题是对皇权监督,而比附援引正是对皇权进行监督措施。

  • 标签: 中世纪司法擅断 封建制 帝制 比附援引 春秋决狱
  • 简介:网络谣言已非一日之疾,它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刑法介入恰恰可以很好遏制网络谣言蔓延与扩散,营造一个纯净、健康网络环境。然而刑法过多介入又会影响网络世界自由发展。刑法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是今后处理网络谣言行为核心所在。

  • 标签: 网络谣言 网络诽谤 谦抑性 法律规制
  • 简介: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核心部分。只有将“刑法任务是维护法规范效力”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互场,才能合理地解释刑法有关规定,才能使刑法教义学解释结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种规范论刑法教义学,要重视解释者个人先见,更要重视解释者群体经验,要让解释结论符合实践理性要求,使解释结论建互在不可辩驳法律基础之上。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法规范的维护 法律根据的检验
  • 简介:刑法分则条文以及司法解释中出现多处“明知”,此处“明知”含义有别于总则中故意犯罪规范中“明知”。学界对“明知”、“确知”、“实知”与“应知”含义存在认识上分歧,且难以辨析,致使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明知”标准不一,认定方法各异。文章从规范分析入手,结合语义分析方法,阐释“明知”认定,首先应当以证据证明、发现行为人主观心态为主;其次完善刑事法规范,对“明知”认识程度进行分级,体系化“明知”认识内容,从而解决变更待证事实这一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贯彻罪刑法原则,严格限制刑事推定适用。

  • 标签: 明知 刑事推定 应知 变更待证事实
  • 简介:有罪免刑作为我国刑法一种制度设置,在司法实践中体现为一种独立判决类型。然而,有罪免刑判决在实践中出现了“虚置”与“特设”并存反差现象,特别是免刑在渎职侵权犯罪领域中异化与滥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面对此困境,我们有必要考察有罪免刑制度设立理论基础,整理和分析我国刑法中有罪免刑判决规范基础,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且探寻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完善途径。

  • 标签: 有罪免刑 非刑罚化 刑法谦抑性 免予刑事处罚
  • 简介: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风险与风险刑法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险。风险社会风险是后工业社会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制性,根本不可能进入刑法调整范围。风险刑法理论将风险予以泛化,并且主要是以工业社会事故型风险为原型展开其论述与论证,但这与风险社会风险并无关联。风险刑法理论在刑法应对风险讨论中,以过失犯、行为犯与不作为犯等互法方式为例证进行说明,以此作为风险刑法理论主要内容。但风险刑法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且充分论证,而是建互在主观臆想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险刑法理论与其赫以凭籍作为理论根据风险社会理论之间难以无缝对接,使风险刑法理论根基不稳。风险刑法理论在对刑法例证论证中,过于大而化之而没有细致推敲,结果导致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风险刑法理论只能获得一时之观点喧嚣,而难以取得长久之学术积淀。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教义学
  • 简介:刑法实质化思潮是耶林目的法学产物,经由利益法学推动方法论变革,刑法适用日益地从以形式逻辑为中心转变为以目的为中心。实质化与目的解释之间存在密切内在关联,后者构成实质解释论首要方法。目的解释适用具有双刃剑效果。对目的探究,能够赋予解释者以解释自由;目的解释主要被用于堵截处罚方面的漏洞,确保刑法之网严密性与开放性。目的解释内在危险则在于,会弱化罪刑法制约机制,并严重威胁与侵蚀刑法适用统一性与客观性。目的解释规制,涉及是如何控制解释者主观任意性问题。有必要借助一种二元性制约机制,即通过法教义学内部控制与合宪性外部控制,来实现对目的解释规制。

  • 标签: 实质解释论 目的解释 形式解释论 刑事政策
  • 简介: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关联点不是风险概念,而是安全问题。政治层面与公共政策上对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导致预防成为整个刑法体系首要目的。刑法体系在目的层面向预防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刑法体系。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法益论流变及困境与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上,也体现在教义学中其他理论(包括不法论、罪责论、实质化、因果关系与归责论、故意理论以及被害入学)调整与重构上。风险刑法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刑法刑法预防走向对传统自由主义与形式法治国构成重大威胁。有必要在正视预防前提之下,从现有的体系中发展出合适控制标准,包括强化刑法内部保障机制与宪法上基本权利制约作用。

  • 标签: 风险社会 预防刑法 风险刑法理论 刑法教义学 法益论 因果关系
  • 简介:作为中国特殊历史产物劳动教养制度,长久以来在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存在比较明显制度性缺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决定同时,意味着我国劳动教养时代正式终结。但是对于劳动教养后续讨论并未终止,如何更好保护人权、健全法治,完善刑罚与治安处罚之间空白地带,就需要进一步确立“违法行为矫治”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违法行为矫治基本性质,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法,进而在整个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将违法行为矫治法与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协调设置,更好完善我国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违法行为矫治 刑罚目的 刑法结构
  • 简介:互联网金融存在主要问题就是法律监管层面出现了真空地带。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业务范畴,因而我们应当通过金融监管方式以行政监管和刑法规制相结合手段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法律监管。应当以引导为主、以取缔为辅,对非金融机构参与金融业务经营资质以及互联网金融活动业务操作环节进行监管。司法机关应当根据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不同情况,分别以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非法经营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和集资诈骗罪、洗钱罪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 标签: 互联网 金融 行政监管 刑法规制
  • 简介:故意在犯罪构造体系中地位变化,与不法论上主客观之争相关。当故意作为罪责要素时,对应是客观不法论;当故意成为构成要件要素时,则表征着主观不法论兴起。客观归责理论出现,为客观不法论复兴提供了契机,但它并未触动主观不法论核心范围。目的主义代表主观不法论与客观归责理论代表客观不法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有必要摆脱概念式思维,从类型思维角度对刑法不法论展开解读。目的主义与客观归责理论各自跟意志归责与规范归责相呼应;故意作为犯属于主观不法类型,过失犯与不作为犯则应归入客观不法类型。刑法中不法论类型化发展,是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体系日益趋向以一般预防为主导结果。梳理与考察不法论发展走向,对我国刑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客观不法 主观不法 结果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 客观归责 违法性
  • 简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和保护社会利益之间价值导向困扰,许多国家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两个保护”矛盾。理论上可以以双向保护原则提出渊源为切入点,分析该原则存在现实不足和理论盲区,并在考察国外调和双向保护原则价值冲突模式基础上,尝试在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与保护社会利益两点之间寻找一个适当平衡点。

  • 标签: 双向保护原则 未成年犯罪人利益 社会利益 冲突 平衡
  • 简介:基本权利条款具有高度抽象性,依赖于立法者对其进行具体化。立法者对基本权利保障,不得低于最低限度,应当对基本权利内容、限制、救济作出基本规定,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必要条件。在一个相反方向上,基本权利立法保障水平,受到相对立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制约。对公民基本权利立法保障,不得侵犯他人权利,立法者应当对相互冲突基本权利进行平衡。与此同时,在基本权利与宪法规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情况下,立法者也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依照比例原则,对基本权利进行适当限制。

  • 标签: 立法保障 公共利益 基本权利
  • 简介:我国是多灾之国,怎样实现灾害法律防范与救助,使防灾减灾走上法制化道路,是摆在国人面前重要课题。防灾减灾法治实践迫切需要建立一门法律分支学科——灾害法学。笔者通过对灾害法学含义、价值、学科定位、方法、体系及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灾害法学是一门相对独立法律分支学科,是一门需要整合灾害法学界力量,通力合作去进一步完善法分支学科。

  • 标签: 灾害法学 定义 价值 学科定位 方法 体系
  • 简介:回溯国际刑法历史,虽然个人对国际犯罪负刑事责任之行为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国际犯罪之集体属性不能阻却个人刑事责任却不曾动摇。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25条规定与早前国际刑事法律文件之最大不同点,不在于重新界定国际刑法中个人负刑事责任行为范围,而是对个人负刑事责任行为形式予以了系统化。

  • 标签: 国际刑法 刑事责任 行为
  • 简介:作为新型公益组织,非公募基金会具有自身结构特征,从而导致了基本矛盾产生,即私人属性与公益待遇之间,基金会控制人可能滥用公益待遇。非公募基金会基本矛盾成因可归为:性恶论与慈善失灵。基本矛盾解决需要借助于法律。我国未来非公募基金会法律制度应以性恶论作为基础,以防范、惩处滥用行为为内容。

  • 标签: 非公募基金会 滥用 慈善失灵 性恶论
  • 简介: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各国国际私法立法实践中地位有所不同。在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适用可分为固化连接点和动态连接点,这二者将法律所有连接点指向全部包括,因而在该法中地位高屋建瓴或指称基本原则地位。在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该法中地位后,法官在适用具体法律条文时,需要自由裁量,应依照最密切联系度递减进行选择,而非法院地方便主义。

  • 标签: 最密切联系原则 基本原则 补充性原则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 简介:自远古到西周时期为中国法制起源时期。这一时期法制和秩序,虽为后世中国法制和秩序肇定了雏形,但不无原朴、草创、蛮昧、多禁忌早期特质。这一时期中国法制和秩序基本旨趣与特征,可以概括为彰显天命天法、追求天人沟通,重视血缘纽带、注重敦睦亲族,注重庶人参政、忆恋原始民主,强调顺俗为治、注重礼法习惯,以政治法律为兵戎之延伸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析中华法制与秩序早期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民族个性或民族精神认知。

  • 标签: 天法天罚 敦睦亲族 庶人参政 兵刑合一
  • 简介:《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填补了中国个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但它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没有明确具有规范个人信息采集功能信息采集必要性原则之准确内涵,且又提出了"网络实名制"这种新个人信息采集规则。在比较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必要性原则具体内涵,以此进一步分析了"网络实名制"规则与该法律原则之间可能存在内在张力,认为实名制规则必须通过未来细化完善才能与该立法基本原则相协调。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必要原则 实名制 隐私
  • 简介:一百年前,美国宪法史名家、彼时刚晋升普林斯顿大学麦考密克讲座教授不久爱德华·考文(EdwardS.Corwin)在《密歇根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司法审查原则》(下简称《马伯里案与司法审查》)。④这篇论文在英美学界注重考据、写作战线往往拉得过长以至一文成书之风甚浓学术氛围下,算不得大论文。论文讨论议题也只有一个,非常集中,即违宪审查法律基础。考文发表此文时,正值其学术上升期。“司法审查之确立及基础”这一问题,对这位宪法及政治学家来说,是他观察、理解并阐释其对美国宪法和宪制认识必须迈过一级台阶,同时,也是他早期宪法研究着力甚深关键性问题。

  • 标签: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司法审查原则 爱德华 美国宪法 解读 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