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客观性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性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性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性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是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性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 标签: 公诉权 客观性 追诉性 公正性
  • 简介:传统诉权理论是罗马法诉权概念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法定诉讼”痕迹,对现代诉权理论产生深刘影响.本文在深入剖析现存诉权理论的误区的基础上,提出诉权人权论观点: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诉权既不是一般的实体权利,也不是一般的程序权利,而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人权范畴。诉权是主动的,审判权是被动的;审判权对于诉权具有应答性;诉权与审判权相互制衡。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诉权理论 审判权 人权 诉权主体
  • 简介:刑事被害人诉权是刑事诉权的一部分,是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主体应有的基础性权利,是公民判断对自我保存所必要的一种宪法性权利。在刑事诉讼的历史长河中,刑事被害人的诉权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中几度沉浮,在不同形态的诉讼结构中显现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见证了公民权利的历史变迁。本文拟通过对刑事被害人诉权权益属性的探讨论证其对公诉权制衡的内在合理性。

  • 标签: 刑事被害人诉权 公诉权 必然性 制衡路径
  • 简介:简要案情1994年4月至7月期间,盗窃犯罪嫌疑人杨某和陈某先后八次趁夜间,将从货物列车上窃得的沪产“双钱”牌各类型号的轮胎搬至吴某的住处藏匿。吴某每次都低价买进,转手高价卖出,从中牟利。以上八次被盗轮胎共价值人民币5.6万余元,吴销赃后得款2万余元。1994年7月3日,吴某在销赃时被发现,但三犯罪嫌疑人均在逃。审理过程1994年8月10日,公安机关对上述三犯罪嫌疑人向有关地区和单位发出了协查通报,又于同年12月6日立案侦查。此后曾多次组织力量抓捕,均未果。1996年3月3日,吴某被抓获归案,同年3月5日公安机关以销赃罪将吴收容审查,同年6月又以销赃罪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审查批捕部门基于吴某“应当明知”收购的轮胎是杨某等从火车上偷来的基本事实和证据,从有利于侦查的角度出发,适用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以销赃罪批准逮捕。审查起诉部门经审查,认为吴某“主观上明知是赃物”的证据不足,先后于1996年7月、9月两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同年12月改变逮捕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1997年12月取保候审期满,而解除取保候审。但公安机关始终未撤案,此案一直在继续侦查中。2001年6月,盗窃嫌疑人杨某被抓获归案。杨证实“...

  • 标签: 不受追诉 吴某行为 应否追诉
  • 简介:主观权和诉权是一对既重要又模糊的概念,两者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性,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诉权是“请求法官对诉请的法律基础作出判决的权利”。诉权要求有具体的法律机制,而不仅仅是司法的启动原理。诉权的行使依赖于区别于实体法律规范的“另一种法律规则”,“另一种法律规则”赋予了诉权主观权的性质。“诉权”是一种典型主观权。

  • 标签: 主观权 诉权 诉权理论
  • 简介:近年来.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攀升,立案登记制改革更是极大提高了立案效率,方便了群众诉讼然而.我们也看到,滥用诉权的倾向也愈加明显。囿于目前滥用诉权与合理诉讼的界限并未明确、现有规定的惩罚措施又过于原则。增加了法院防范和制裁的难度,致使法院压力大增。面临如此多不利条件,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正在积极探索.以寻求切实有效的化解方法。

  • 标签: 滥用诉权 立案登记制 人民法院 案件数量 惩罚措施 诉讼
  • 简介:<正>古罗马法"诉权消耗"的法理传承至今,表现为"禁止双重危险"与"一事不再理"两种禁止重复追诉的典型理路。当然,禁止重复追诉并不意味着毫无余地拒绝重新审判,最好的说明便是"再审"的存在,只是英美法与大陆法的做法有所区别。在实质上,

  • 标签: 一事不再理 控诉方 刑事诉讼法 刑事追诉 古罗马法 国家追诉
  • 简介:【案情】戴某系A市B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朱某1998年至2001年间任A市所辖县级市副市长。1998年,因朱某打算在A市购买B公司所有房屋而经人介绍与戴某相识。戴某出于与朱某搞好关系,便于以后请朱某为其公司承接工程项目帮忙的目的,分别于1998年、2000年决定由B公司两次为朱某支付房款25万余元、37万余元。2001年,朱某调任至A市某区任常务副区长,后又任区长、区委书记。

  • 标签: 追诉期限 行贿犯罪 公司负责人 1998年 2001年 单位
  • 简介: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唯一行使公诉权的国家机关,公诉权的配置问题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有效地履行公诉职能,立法上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哪些具体的职权;二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公诉职权如何在检察机关内部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设置。

  • 标签: 公诉权 暂缓起诉 主诉检察官 办案责任制
  • 简介:<正>目次一、经济公益诉权的界定二、经济公益诉权的权利属性三、经济公益诉权行使的要件四、经济公益诉权行使的冲突五、经济公益诉权冲突的解决机制公益诉讼肇始于罗马法,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现代意义上的公益诉讼则发端于美国。关于公益诉讼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公益诉讼,美国《克莱顿法》第15条明确规定:"对违反反托拉斯法造成的威胁性损失或者损害,任何人、商号、联合会都可向对当事人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获得禁止性救济。"在中国,随着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案件的日渐增多,要求建立经济公益诉

  • 标签: 私益诉讼 行使主体 权利属性 国家利益 《克莱顿法》 反托拉斯法
  • 简介:刑事公诉权是检察权最核心的部分,公诉权的性质定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刑事诉讼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两大目标的实现.从我国宪政的合理架构以及诉讼机制的平衡出发,从保证成文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角度去分析,公诉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

  • 标签: 公诉权 检察权 法律监督权
  • 简介:犯罪是发生于过去、遗存于现在的行为,在刑案中表现为证据、案件事实和犯罪事实的演进;犯罪又是依法应责的刑事违法行为,它沿着有罪、应责和当罚的基线反应为刑事处罚.在诉讼上,犯罪行为的确定所经历的三级递进证明过程,相对于刑事责任的三个逐步追究落实阶段,形成互为依据、互相动静的刑案网络.运用证据追诉刑事责任好似一条红线贯穿其间.而一体的刑事行为在刑事诉讼中总是生动地展示着,承合于作为文章枝叶的三大追诉阶段.

  • 标签: 证据 刑事责任 犯罪 追诉过程 追诉阶段 刑事诉讼
  • 简介:<正>目次一、引言二、滥用诉权概述三、禁止诉权滥用的法哲学思考四、滥用诉权行为的法律规制五、我国规制滥用诉权行为法律体系之构建一、引言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所享有的诉权被认为是国家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实然性”而设定的“权利救济权”,为“第一制度性权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诉权的存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其他权利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权利。有基于此,世界各文明法制国家皆对

  • 标签: 规制研究 诉讼行为 恶意诉讼 诚实信用原则 诉讼权利 损害赔偿
  • 简介:本刊2011年第7期"特别策划"从司法审判者的角度,就《民事诉讼法》修改提出建议,引起了读者的反响。与前期相比,本期策划更加注重理论梳理,立足于现有众说纷纭的修法建议,选取了从诉权的角度关注民事诉讼中基本方向的把握,并且从程序的结构性改造角度论证了审前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以及公益诉讼程序。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都是对《民事诉讼法》宏观架构的新思考,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塑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保障范围 《民事诉讼法》 诉权 审判监督程序 审前程序 司法审判
  • 简介:<正>一、诉权的现代转型宪法和法律赋予国民以自由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权利,同时也相应地保障国民在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平等而充分地寻求诉讼救济的途径。正如法谚所云:“救济先于权利”(Remedyprecedesrights),“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Arightwithoutremedyisnotright)。如果某一权利在受到侵犯之后,受害者根本无法诉诸司法裁判机构,也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司法救济,那么,该权利的存在将毫无意义。为此,国家有义务为国民提供司法保护,即

  • 标签: 民事上诉权 司法解决 再审程序 案件请示制度 诉讼救济 上诉审
  • 简介:<正>被告人居××与被害人张××系同厂职工,住同一楼层,素有隔阂。1976年3月19日晚10时许,两人在楼道相撞(无灯)引起争吵,在厮打中,居××用陶瓷碗在张××头部猛击,致张左前额动脉血管破裂,大量出血。案发后,张××以受居××伤害,引起慢性肾炎为由提起刑事自诉。区法院经走访中、西医师,认为张××的肾炎与外伤无明显关系,故于

  • 标签: 追诉时效 被告人 追诉期限 刑事责任 刑事自诉案件 慢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1997年刑法颁布后,刑法追诉时效延长制度做了重大修改,按照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新的制度不应具有溯及力。但从刑法第12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程序问题所遵循的溯及力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正确理解等角度,对发生在1997年刑法颁布前的犯罪行为如果在1997年刑法生效后仍然处于追诉期,则一律采用1997年刑法相关规定处理刑法追诉问题。

  • 标签: 刑法溯及力 追诉时效 延长制度 有利于被告
  • 简介:在《中国正在进步——通过案例的观察、感悟和批驳》(《法学家茶座》第七辑)一文中,刘作翔研究员提到了“滥诉”的问题。他认为:所谓“滥诉”一说是不成立的,只要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且符合诉讼条件,就都是合法权利的行使,不存在滥用诉讼权利的问题。笔者认为刘老师的观点有失偏颇,“滥诉”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十分普遍,对此,因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诉权滥用 诉讼权利 法律规定 诉讼条件 合法权利 研究员
  • 简介:TRIPS协议第48条规定,如果滥用了知识产权执法的民事或行政程序,以致给被指控为侵权之人带来损害,则应由前者向后者支付赔偿金。我国学者郑成思先生在讲解这一条文时,例举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著作权纠纷案。该书作者曾被人指控抄袭了他人的作品,法院经过艰苦的调查、取证及专家论证,最后否认了侵权的存在。法院的判决对作者是

  • 标签: TRIPS协议 诉权滥用 知识产权 诉讼担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