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美国法人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经历了上级责任原理、同一原理、集合责任论等历程,主观过错认定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发展;《组织体量刑指南》在适用对象、量刑原则及刑罚制度等方面对法人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建议加快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变革,明确单位犯罪的概念,确立单位犯罪的统一性,将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追诉体系与纯正的自然人犯追诉体系趋于一致,不断完善刑罚原则与制度,实现刑法保护法益、威慑犯罪的目的。

  • 标签: 法人犯罪 法人特征 归责原则 刑罚制度
  • 简介:农村老年人犯问题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从犯罪主体看,在农村地区实施犯罪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从犯罪率看,农村地区老年人犯率低,但占老年人犯总数比例高;从犯罪手段看,农村地区老年人往往以非暴力手段实施犯罪行为;从侵害对象上看,多为弱势群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贫困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监督不力;老年人缺少关爱;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等。针对老年人犯的特点和原因,应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监管及合法权益的维护;加强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法制教育;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照顾;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 标签: 农村地区老年人 犯罪特征 基层组织参与 普法教育 尊老爱幼
  • 简介:行为人在未成年时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后又盗窃的,应适用"数额减半"的入罪标准,并不受未成年人犯记录封存制度和累犯制度的影响。为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除在对其"减半入罪"后不得再对"曾因盗窃受刑"的情节作量刑评价外,司法机关完全可以根据其具体犯罪情节依法作出从轻、减轻、甚至免予刑事处罚的决定。相应地,前后两罪均为成年人时,"曾因盗窃受刑"兼有定罪与量刑情节功能,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 标签: 未成年人盗窃 犯罪记录封存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 简介:"冒充司法人员实施电信诈骗"犯罪较之普通电信诈骗犯罪有着自身独有的发生原因,如用以实施"诈骗剧本"专业性强,人们法治思维尚未牢固以及法律常识的欠缺等。因此对于"冒充司法人员实施电信诈骗"犯罪应当分而治之,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如对撰写"诈骗剧本"者也应当按共犯处理,借鉴抢劫罪中将"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行为作为抢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将"冒充司法工作人员"的行为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而非一个量刑情节,加强技术层面的监管,司法部门应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以及加强国际间多样化的合作等。

  • 标签: 冒充司法人员 电信诈骗 现状 防控对策
  • 简介:犯罪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各个视角进行阐述,总体可分为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研究,其研究结论在局部范围内能够正确解释犯罪问题,但是各自成果碰撞后,出现了结论相悖的现象。为了解决犯罪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结论不一致问题,应用因素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犯罪因素空间,对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进行协同分析,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 标签: 犯罪理论 因素空间 犯罪因素树
  • 简介:在我国,社区矫正已经被确定为刑法执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刑罚矫正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理应朝着纵深发展。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身份、职权的不明确与社区矫正机构的未法定化一样,阻碍着社区矫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确定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社区矫正官定位,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区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更好地体现社区矫正的特点。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职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快立法进程,严格社区矫正官的准入资格,完善社区矫正官职业保障机制,强化对社区矫正官的执业监督。

  • 标签: 社区矫正 执法队伍 身份确定 社区矫正官 职业保障
  • 简介:从古至今,暴力问题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而自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以后,网络暴力也不可避免的随之出现.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层出不穷,从当年的“铜须门”事件到近期发生的“北京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这些网络暴力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是因为有些居心不良的始作俑者的发起,还离不开许多网络民众的推动.这种暴力犯罪行为的出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类的综合素质.对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这一网络现象,也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暴力犯罪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众网民理性上网.

  • 标签: 网络暴力 理性 上网
  • 简介:当前我国仍应保留毒品犯罪的死刑,并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毒品犯罪的“罪行极其严重”具体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掩护毒品犯罪、暴力抗拒检查、拘留或者逮捕、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等严重情节;另一类是在实际掌握的死刑数量的前提下,主观恶性极深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如若具有法定、酌定从宽情节的,方能认定“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以此准确把握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条件,合理评价毒品犯罪的罪行,实现毒品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

  • 标签: 毒品犯 死刑 罪行极其严重
  • 简介: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已逾一周年,反恐亦已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与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我国对女性恐怖犯罪研究几近空白的现状相比,国外对该话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例如对女性恐怖犯罪的现状、女性参与恐怖犯罪的原因、恐怖组织招募女性的途径、女性在恐怖组织中承担的角色、联合国以及美国现有反恐立法之不足、女性恐怖犯罪的应对之策等方面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主体主题高度集中,研究方法较单一的不足,可以拓展研究范围,扩大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以期对我国女性恐怖犯罪之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女性犯罪 女性恐怖主义 防控
  • 简介: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完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犯罪嫌疑人不可能同时处于两个以上的空间位置,并且在现场留下多种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也蕴藏着巨大的犯罪信息,这其中也包括时间痕迹。因此,现场分析中对时间痕迹的分析推断,对缩小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犯罪现场 时间痕迹 分析 虚拟载体
  • 简介:党政纪与刑法同为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的重要制度。在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处罚衔接适用的过程中,要厘清各自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法律衔接适用时,考虑行为人的犯罪数额要结合党政纪处分是否是终局性处分而确定;确定追诉时效时要类推适用刑法有关追诉时效的规定,以平衡追诉时效制度和刑法从严惩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关系。

  • 标签: 党政纪处分 贪污贿赂 犯罪数额 追诉时效
  • 简介:性善论与性恶论倾向的犯罪归因比较在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犯罪原因得不到确认,犯罪预防自然无从谈起。为此,本文就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犯罪归因进行比较,结合青少年犯罪和暴力犯罪等不法行为,得出观点——性恶乃犯罪元凶,并基于此探讨犯罪防控及机制构建。在宏观层面,加强人与社会的联系;在微观层面,从犯罪原因着手,对症防控,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标签: 性恶论 犯罪归因 犯罪预防 控制
  • 简介:现货电子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投资途径,由于其门槛低、交易简单便捷,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导致犯罪趋于高发。现货电子交易犯罪作案手段隐蔽,团伙组织分工明确,涉及地域广、人员多,手法复制性强,取证难度大。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需从资金账户入手,通过软件供应商、平台服务器获取证据,加强资金流调查,强化侦查协作与跨部门联合,注重维稳,加强预警宣传,从而有效打击现货电子交易犯罪,抑制此类犯罪高发态势。

  • 标签: 现货电子交易 犯罪类型 侦查对策
  • 简介: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犯罪形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深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犯罪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对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从网络犯罪侦查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侦查的谋略内涵、网络犯罪侦查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有新的帮助和突破,有效打击和遏制网络犯罪

  • 标签: 刑事侦查 网络犯罪案件 侦查措施研究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犯罪化,是在我国进入机动化社会和媒体社会后民意与风险社会理论相遇的产物。醉驾入刑给醉驾法律增加了不少刚性,在实践中导致了一些问题,使醉驾入刑的法律目的遭受侵蚀。社会舆论以及司法实务部门整体偏严导致醉驾情节显著轻微、情节轻微等情形遭到漠视,公检法需要回归法律场域,发挥《刑法》第13条但书以及《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酌定不起诉的法定功能,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在法律规范范围内正确定罪量刑,以对冲醉驾案件查处的过度刚性。

  • 标签: 醉驾 入罪 出罪 但书
  • 简介:犯罪活动中必然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载体。犯罪语言研究对于侦查破案有着重要作用。在犯罪语言侦查技术的研究中要将犯罪学、侦查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探索出犯罪语言侦查技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 标签: 犯罪语言 侦查技术 犯罪语言侦查
  • 简介:电子商务是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其数字化的特征使得洗钱行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资金转移、资金套现得以实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电子商务平台可被用来进行洗钱的途径大致包括虚假支付与虚假交易,因此,为有效防治利用电子商务的洗钱犯罪行为,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反洗钱法律监管体系,并配置以合理的事后惩处机制。

  • 标签: 电子商务 洗钱犯罪 第三方支付 犯罪防治
  • 简介:本文研究目的是为网络犯罪研究提供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同时,还为网络行为分析的数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首先,运用模糊"介尺度"这一新的测度建立了网络行为因素空间理论,提出了犯罪因素发现概念并相应建立了网络犯罪因素集合、微观与宏观犯罪因素背景空间。其次,从数学角度为网络犯罪因素库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与方法。最后,将因素空间理论、模糊"介尺度"运用到网络犯罪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中,为公安部门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支持和问题解决方案。

  • 标签: 因素空间 模糊“介尺度” 模糊神经网络 网络犯罪 防控策略
  • 简介:网络空间的乱象丛生与智能终端的“野蛮生长”相同步。互联网技术的“突进”与“微领域”犯罪的蔓延反衬出网络治理的困局。“微领域”犯罪具有涉众性、波及广、危害大等特点,为司法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本身无罪,其被滥用为犯罪支点或工具,应归咎于网络商家无底线的逐利及自媒体人严重的道德沦落。网络犯罪加害与被害问题的核心在于伦理迷失,“微领域”的犯罪控制对于网络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而言不可或缺。

  • 标签: 互联网 微领域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