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国家的理性治理思想和刑罚权的特别规制需要,刑法的宪法原则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西方法治国家中,作为厉行刑事法治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刑法的宪法原则在近现代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全面、准确地界定它的基本含义,系统、科学地确定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刑事法治实践中应用它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刑法的系统宪法和法治、宪法的司法,它才能真正地在刑事法治实践中得到贯彻。

  • 标签: 刑法 宪法 刑法的宪法化 刑事法治 法治 宪法的司法化
  • 简介:我国现有的刑法立法和修正中呈现一种“政策”倾向,即重视刑法规定的短期效应,而忽视刑法典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固定的修正案方式修改刑法,模式单一;刑法条文呈现膨胀趋势,新设犯罪欠缺长期性考虑;刑罚结构呈现重刑倾向,对执行机关的承受能力考虑不足。在未来的刑法修改中,应着重处理好立法和民众短期诉求的关系;坚持“超前立法”;促进除修正案以外的刑法修改方式的多元

  • 标签: 政策化 条文膨胀 多元化修法
  • 简介:我国新刑法实施后,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与新刑法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罪之法定、刑之法定等基本内容及该原则所蕴涵的人权保障价值相背离的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完全接受罪刑法定的观念.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刑法理念上的变革.同时,重点研究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罪刑法定 司法解释 刑法理念 解释规则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水平。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法相 综述 法治体系
  • 简介:谦抑性是当代各国刑法所追求的超验期待,但各国在践行谦抑性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刑事立法是否偏离谦抑性原则的超验期待不能依据刑事规范的范围是否扩大来进行判断,而只能依据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补充的标准进行判断。近年来,我国刑事立法出现了活性趋势,并从“刑法谦抑”走向了“刑法前移”。刑法回归其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唯一路径就是发挥其他非刑法规范的调整作用。

  • 标签: 刑法谦抑 刑法前移 刑法活性化
  • 简介:刑法定原则不是禁止刑法解释,只是为刑法解释界定了合理的空间.刑法解释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这是坚定不移的定律.即刑法解释又要在已定的刑法规范中得出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结论.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法解释 类推
  • 简介: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我国刑事法律立法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是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的里程碑。众所周知,罪刑法定的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的本质在于反对封建社会的罪刑擅断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至今仍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刑事法律所采用。新刑法对罪刑

  • 标签: 刑法罪刑 小议我国 我国刑法
  • 简介:自杀关联行为包含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等多种行为方式。传统“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讨论范式掩盖了各类行为的差异性,对行为定性失之泛泛,缺乏准确性。将自杀关联行为区分为劝说帮助、欺骗强迫、相约自杀三种类型无不使得行为定性更加精细和准确。受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劝说帮助型自杀关联行为并不具有可罚性;在欺骗、强迫他人自杀的场合,只有当欺骗、强迫达到了剥夺他人自主意志的程度时,才可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在相约自杀的情况,即是相约自杀的发起人未死亡,也同样不能将其定罪。

  • 标签: 自杀关联行为 可罚性 劝说帮助 欺骗强 相约自杀
  • 简介:刑法的适用过程中,依据构成要件的解释目标是针对立法原意还是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可将刑法解释分为主观解释和客观解释。刑法解释应当二者兼具,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理论界依据刑法解释是否只能严格遵循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形成了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但二者在刑法解释的本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根据犯罪的本质是对规范的违反还是对法益的侵害,可将违法性认识分为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我国刑法应当坚持以结果无价值为基础,逐步适当发展行为无价值在立法和司法领域中的运用。

  • 标签: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行为无价值 结果无价值
  • 简介:回顾从1979年《刑法》到《刑法修正案(七)》的刑法改革之路,可以发现,在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量的调整方面,我国的刑事立法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权力刑法思维,即着眼于权力统治与强化社会管理,以"秩序"为价值中心,试图将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所有细节纳入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与之前不同的是,《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削减死刑罪名、强化对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以及社区矫正立法等内容,是权利刑法思维的体现。这一重大转变的背后,有着国际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决策者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普通民众维权活动的增加等国内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刑法改革 权力刑法 权利刑法 思维转换
  • 简介: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取消了类推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 中国 刑期 犯罪行为
  • 简介:在当前毒品问题情势下,应避免泛犯罪思维,修改“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基于罪刑均衡的要求,应当区分毒品种类与纯度而进行定罪量刑。

  • 标签: 毒品犯罪 刑法 定罪量刑 毒品种类 纯度
  • 简介:看到这一题目,您也许会感到奇怪.怎么?周尧教授与相对论还有什么联系?是他最近把相对论引入昆虫学研究,还是他从昆虫中发现了相对论的秘密?别急,看完此文后,您大概会同意作者的命题.

  • 标签: 教授 相对论 命题 题目 作者 联系
  • 简介:当前人们在谈论加强德育和道德建设时,不少人提出抵制和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的标准,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主观、情感选择主观、情感化,全然由个人所处境况和兴趣爱好所决定:这种道德论对于我们引导青少年和干部群众明辩道德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原则规范,吸收人类历史上有价值的道德资源,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不利的。

  • 标签: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价值观 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建设 道德判断 道德选择
  • 简介:刑法治理理念与压制理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野。《刑法修正案(八)》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刑法治理理念,而且其颁行标志着在我国刑事法治发展中应当确立刑法治理理念。对刑法治理理念应在刑事一体思想指导下,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刑事和解、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以及社会矫正制度等方面予以具体展开。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理念 治理理念 压制理念
  • 简介:刑法解释相对于其他法律解释研究更为艰难的原因在于受制于刑法刑法定基本原则的限制。成文法本身语词的模糊抽象、立法的局限以及刑法司法过程中法官理解阐释都是刑法解释正当性的依据。刑法条文是刑法解释的对象,对象特殊性决定了刑法解释论与刑法解释规则区别于其他法律文本解释的特殊性。刑法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与法律解释中的主、客观论一脉相承。在当代罪刑法定视域中的刑法,应当倡导形式解释论,禁止法外入罪的实质解释,但同时不应当否认法内出罪正当的实质解释。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法解释 形式合理性 实质解释
  • 简介:刑法罪名的分类层级中,罪名群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但是理论研究中,在罪名群的范畴内进行研究则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模式。刑法罪名群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它的广义涵义是应当被选择的立场。罪名群还具有数量庞杂、分类标准多元等特点,因此是一个具有独立属性的概念。刑法罪名群具有充实罪名层级、审视罪名体系、寻找法律漏洞的价值。

  • 标签: 罪名群 罪名层级 罪名体系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理念和法治事业的深入推进,尤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监狱行刑领域的法治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治理创新议程。依法治国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其对于监狱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行刑法治"既是对于行刑活动规范要求和法治构建的重要概括,也是我国现代监狱实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监狱行刑的基本理论,着重从学理层面探讨行刑法治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为监狱领域贯彻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寻求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

  • 标签: 行刑法治 刑罚执行程序 行刑法定 行刑个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