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苏联解体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里海油气资源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本文试图在介绍里海油气资源国际地位演变历程基础上,分析环里海国家和域外国家围绕里海法律地位、里海划界问题以及里海油气资源归属权、开发角逐。一、里海油气资源国际地位演变历程里海地处欧亚腹地,是世界上最大内陆盆地和最大内陆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苏联解体前,里海沿岸只有苏联和伊朗两个国家。苏联解体后,环里海国家有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和俄罗斯。

  • 标签: 油气资源 开发权 里海 国际 苏联解体后 石油天然气资源
  • 简介:前言2011年以后,人们仍然对缅甸经济保持着高度关注。想要对缅投资日本企业大多关注以日本政府主导迪拉瓦经济特区为中心特区开发计划概要及其效果,但是,在考察开发计划实际上能否顺利进行时,汇率变动是极为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拟先整理经济开发计划和缅元汇率改革概要,而后对汇率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就提高汇率稳定性进展情况加以分析。

  • 标签: 经济开发 汇率变动 缅甸 经济特区 日本企业 政府主导
  • 简介:土瓦经济特区是缅甸国内推动最早经济特区,早在军政府时期就与泰国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由于项目本身庞杂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泰缅两国之间经历了较长时间摸索过程,项目从最初政企合作逐步转变为政府之间合作,规划内容变动也较多,规划面积和规划建设项目都一再发生改变,至今项目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进展较慢.土瓦经济特区发展对各国参与缅甸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土瓦经济特区 投资开发 发展前景
  • 简介:欧洲视非洲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在一体化进程也始终将非洲作为其身份外部对应,将其置于非常重要地缘政治战略地位。过去十年来,非洲经济迅速发展,考虑到非洲大陆蕴涵着丰富能源资源,欧盟日益关注在非洲利益,通过倡导"可持续"能源开发理念,对非洲实施新能源开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非洲一直保持着积极友好合作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非洲不仅成为中国能源安全多样化风险分担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实验场所。中国援助非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结合中国经验走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换能源"对非洲能源开发模式,取得了不俗成绩。由于中国和欧盟对能源安全可持续性有着不同理解,导致双方在非洲能源开发走出了两条不同路径。非洲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可持续开发关注,促进了中国和欧盟在非洲能源开发合作。

  • 标签: 非洲能源 能源安全观 可持续发展 中欧合作 开发模式
  • 简介: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总体上并未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全球油气价格反而稳中有降,这一表象背后隐藏着俄、美、欧之间复杂能源博弈。虽然俄罗斯没有如2006年和2009年那样切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能源供应也未成为本次危机威胁乌克兰和欧盟国家焦点事件。但鉴于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最重要能源生产国和过境国,能源仍可能是俄、美、欧各方推进自身内外政策重要工具。在此次危机,俄罗斯“以我为主”,坚持政经分离政策,不希望政治冲突影响自身能源利益。美国“主动进攻”,试图通过金融工具来影响能源价格,利用俄罗斯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一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相比之下,欧盟在能源供应来源方面虽然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但已开始加速多元化步伐,并将继续强化与美国合作。俄、美、欧三方激烈能源博弈,围绕地缘政治权力逻辑和全球治理建章立制逻辑而展开,直接推动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为中国主动对俄施展能源外交、中日韩能源合作以及中美能源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能源领域需求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确保充足外部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问题解决。

  • 标签: 乌克兰危机 能源安全 对中国的影响
  • 简介:中越南海争端始于1975年,近年来随着全球及亚太格局改变,中越南海争端愈演愈烈。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日本积极插手中越南海争端,对局势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视作用。本文从日本介入手段、介入意图以及造成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冷战后中越南海博弈日本因素。

  • 标签: 南海争端 日本因素 1975年 亚太格局 冷战后
  • 简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根据其特点,缅边界问题解决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 标签: 中缅边界 历史过程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化,具有非传统特性全球问题不断涌现,在现有治理秩序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协调全球各行为体一致努力进行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共治理念贯彻,有助于实现全球共享安全。其中,网络、极地、外太空、公海等各个全球公域重点问题领域,亟须全球做出协调努力进行治理。全球公域作为一个相对较新战略增长点,为各国所重视。但是,治理仍然存在着两类权力不均衡情况,即参与治理富国与穷国之间权力不均衡,参与治理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权力不均衡,它们都影响了治理效果。全球公域治理制度安排受限于概念模糊、划界不清、权责不明现状,大国权力政治色彩很容易趁机充斥到全球治理诸多安排当中,危机治理行为合法性。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网络安全 外太空 公海 全球公域 全球治理
  • 简介:在非洲和平进程,妇女成为实现和平非暴力力量,女性在建设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自身安全。梳理布隆迪和利比里亚两国内战对妇女影响、妇女在结束内战过程作用以及战后重建中妇女角色与面临挑战,可以发现,布隆迪和利比里亚妇女既是两国内战主要受害者,也是当地实现和平与建设和平决定性力量:布隆迪妇女发展存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已成为现实”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之间巨大差距;利比里亚则仍然处于由战争到和平过渡期,精英女性参与决策与妇女低代表性并存;发展问题是两国和两国妇女发展面临首要问题,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发展主流至关重要。

  • 标签: 妇女安全 建设和平 布隆迪 利比里亚 社会性别主流化
  • 简介: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软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凝聚力。凝聚力与软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眼光来反思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历史,其“衰而又兴”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软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软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凝聚力。

  • 标签: 凝聚力 软实力 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中国提出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为中国一东盟合作提供重要动力和契机,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不过,南海争端现实难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路通道建设。因此,通过中南半岛互联互通建设,构筑从中国西南内陆出发进入印度洋陆路通道,很可能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先选择。对中国而言,以中泰关系为战略支点,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东盟国家对华合作积极性与自信心。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泰关系 战略支点
  • 简介: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两国开展旅游合作基础条件良好.多年来,双方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旅游合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缅两国政府对发展本国旅游业和双方旅游合作高度重视,随着交通便利化、签证手续简化,未来双方旅游合作前景将十分广阔.

  • 标签: 旅游合作 现状 前景 中国-缅甸
  • 简介:未来展望烈火莫熄运动广度和深度以及长时间坚持表明马来西亚政治正在发生变化,那就是更具有跨种族特点以及更加注重政治价值,而不是只注重回报。这些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新出现政治规则象征。在本地区内其他地方相似经历刺激下以及在不断增加媒体帮助下(最起码是在短时期中),这样进程将会促使政治发生变化,无论这种影响是否在即将举行选举结果中有所体现。用更理论化眼光去注意这个事件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意当前所呈现出来变化,促使我们有很多猜测,尽管我们只是试图去猜测,那就是未来选举结果发展趋势,公民社会发展,最重要是政治文化普及。

  • 标签: 马哈蒂尔 奥斯特 选择模型 人民阵线 人民行动党 选择行为
  • 简介:马来西亚糟糕经济状况和不稳定政治状况,促使政党和非政府组织去重新评估他们在塑造与响应公众要求和愿望方面所做出努力。执政党国民阵线(巫统)面临着来自在野党替代阵线严峻挑战,更重要是公正党、泛马回教党和民主行动党等政党抛弃前嫌联合起来发动烈火莫熄①运动。不仅仅是选举,我们更要关注是马来西亚多民族合作先天状况,这其中包括政治规则是否已经改变从而促使全国性利益去取代原来对民族团体忠诚,是否各阶层以及各民族马来人列出了理想廉洁治理,更加清晰经济目标以及其他一些目标。

  • 标签: 马来西亚 政治规则 运动 种族 非政府组织 民主行动党
  • 简介:中国与越南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贸易更是有了飞跃式发展.文章根据2003~2013年10年来中越贸易往来数据分析两国贸易现状及特点,通过贸易结合度分析中越贸易依存程度,并对中国与越南贸易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中国 越南 贸易关系
  • 简介:一、政治改革继续推进,政局总体稳定2013年,中亚各国继续推进政治改革,政局总体稳定并有所发展.作为中亚稳定压舱石哈萨克斯坦在强人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带领下,一直坚持先经济后政治稳健改革原则,实行渐进式民主政治改革.在2012年12月14日纳扎尔巴耶夫发表国情咨文中就曾指出:“我们坚持先经济后政治鲜明公式.

  • 标签: 中亚地区 安全形势 民主政治改革 纳扎尔巴耶夫 述评 哈萨克斯坦
  • 简介:本文对越南与中国贸易进行回顾,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越南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措施。

  • 标签: 越南 中国 贸易回顾 问题与措施
  • 简介: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国家安全年度十大实践调研报告"项目组通过调查统计和筛选,今日揭晓了"2013年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调研结果。项目组按照票多少,推出了2013年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依次为:1.全国持续雾霾(74.06%);2.钓鱼岛争端持续升级(55.57%);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安全 大事件揭晓
  • 简介: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国家安全年度十大事件调研报告”项目组通过调佥统计和筛选,近日揭晓了“2013年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调研结果。项目组按照得票多少,推出了2013年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依次为:1.全国性持续雾霾(74.06%);2.钓鱼岛争端继续升级(61.60%)。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事件 十大 调研结果 钓鱼岛争端 国际关系
  • 简介:“人安全”概念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思考。但是,人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安全“免于恐惧自由”与“免于匮乏自由”相互对立起来,以至于将前者视为西方概念而后者为东方概念。在这种话语隐含了“免于恐惧自由才是人安全优先考虑因素”,其产生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贫困、饥饿等严重危害人尊严安全问题可能被置于安全考虑范围之外。回顾人安全概念之争,探讨人安全核心理念及其相关概念,比如安全与发展、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之间关系,可以矫正这种误区,并证明人安全概念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它是以人类最基本价值、需求和尊严为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和道德说服力综合性理念。这种综合性界定自然要求安全维护方式不应停留在被动和短期应对层面而应寻求早期预防、长期建构、能力提升等积极手段以便实现“积极安全”。

  • 标签: 人的安全 人的尊严 免于恐惧与匮乏 结构暴力 积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