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具体数据分析了我国大学情报意识的现状、情报意识薄弱的原因,以及加强大学情报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文献课应从三方面进行大学情报意识的教育与培养:1.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2.实施案例教学法;3.加强信息跟踪练习。

  • 标签: 情报意识 大学生 情报教育 案例教学法 文献检索课 文献课
  • 简介:大学就业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各国。俄罗斯是我们的邻国,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着与我国相似的发展历程。了解、研究俄罗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俄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俄罗斯 高校毕业生 就业
  • 简介:英语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综合语言素质和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切题与否、语法掌握程度及语言组织、中式英语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必须用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

  • 标签: 英语 写作 切题 语法 中式英语 语言基本功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在机构创建和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妥善处理提升研究的学理水平和响应国家政策需要的关系方面.或者说是在妥善处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关系方面。针对目前岛国研究的状况,国内专家学者们在聊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充分探讨.对岛国研究今后的发展问题达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国内岛国研究的开展,应着眼于现实需要,集中主要力量于基础研究,借助国内外既有研究理论并积极进行创新,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应用研究的适用性。

  • 标签: 太平洋岛国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 简介: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表明我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已进入一个新的竞争平台."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既是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对这种机遇的深刻把握和对挑战的积极回应.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有关部门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值得认真研究并付诸实践.

  • 标签: 入世 高校 信息素质教育 学生教育 人才培养
  • 简介:暨南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复杂.要在此基础上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比一般普通高校更大.本文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结合侨校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 标签: 多元化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 简介:自1847年容闽赴美以来,中国学子远赴海外求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将近160年,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苦奋斗使世人看到了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可贵精神。“中国留学生”是勤奋、刻苦以及“精英”的代名词,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他们很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后对国外教育的广泛放开,众多的中国家长和学子纷纷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使中国海外留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资料,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20多年来,共有58.2万留学生赴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然而,随着留学渠道的多样化及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中国留学生中的存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年中,涉及.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谋杀案共12起,绑架案8起。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形象也正面临危机。一些外国媒体把留学生与“垃圾”联系起来,使得多年以来的“留学精英”成了“留学垃圾”。在多伦多出版的中文报纸更以“赌博、吸毒、滥交”为题目,

  • 标签: 海外求学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学 中国留学生 出国留学生 海外留学生
  • 简介:一、广西留学生招生与教育工作在全国的位置新中国自1950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走过Y50多年的历程。在这50多年的历程中,留学生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人(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5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就已达到14万);教学模式也从开始时的经验式教学发展为现在的科学化教学。可以这样说,规模化和科学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留学生招生和教育工作的两大基本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留学生招生和教育工作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

  • 标签: 外国留学生 教育工作 招生 广西 科学化教学 国家教育部
  • 简介:近年来,东亚各国开始从全球视野关注地区命运,积极推动本地区合作的开展,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更是成为地区主义思潮推动下的一种解决东亚安全问题的思考。东亚区域共同安全局面的生成是一个艰难的利益认同、复杂的社会学习和制度化过程,可以以条件相对成熟的东盟次区域联合为核心建立制度性约束,其他行为体之间通过对话-协商-建立信任-形成条约等步骤,多层次、分三个阶段加入到共同体之中,以期使东亚地区的现实和潜在危机得以转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整体安全才是中国和区域内其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切实保障,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应有化解东亚整体安全困境的大视野、大战略和推进地区安全合作制度建设的意志力。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集体认同 社会化 制度化 中国
  • 简介:从201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以来,中美海上安全的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17年前的那次悲剧性的EP-3空中撞机事件的发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的军事侦查行动存在着不同的法律和政治解读,但今天,中美海上安全合作的性质、

  • 标签: 中美撞机事件 海上安全 安全合作 路径 专属经济区 政治解读
  • 简介: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油气生产与出口大国,在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国际合作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创新中俄能源合作路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战略性课题。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应科学规划中俄能源大项目合作,携手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注重中俄地方能源项目整体协同,协调推进中俄地方能源合作;加强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北方海路能源合作战略布局;探索中俄能源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开拓新的能源合作领域。

  • 标签: 一带一路 俄罗斯 能源
  • 简介:外语院校综合英语课在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材的优劣对教学效果关系重大。本文是对杨立民、徐克容编著的综合英语课教材《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四册的分析、评估。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语法、词汇、选材及练习的编排等四方面肯定了该教材的长处,指出了它的不足,为其修改、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教程》 综合英语课 英语教程 积极词汇 英语专业 词汇学习
  • 简介:正确定位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印度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灵活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手段。中国与印度的高等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探究印度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的特征,汲取经验教训,对理顺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印度 政府与大学 关系模式 启示
  • 简介:“人的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的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政策议程的组成部分。人的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的安全”路径的一个特点就是接受或发展了人的安全的思维并付诸实践,或是殊途同归,但不使用“人的安全”这一特定术语。然而人的安全的本质却反映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中,并且随着国内政策思想而转变为“以人为本”。人的安全已经嵌入中国的安全思维中。作为理解、解释以及更好地分析安全的新视角,引入“人的安全”和“以人为本”是对研究和政策议程的一个积极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尽管“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非人的安全最完美的对应物,但它至少表明,当处理国内外与安全相关的事务时,个人安全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比起接受“人的安全”这个术语本身,中国更愿意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作为政策导向。“以人为本”和人的安全是互相联系和本质一致的。

  • 标签: 人的安全 以人为本 中国路径
  • 简介:本着弘教泽而系侨情,培育华侨子弟、服务海外华侨事业之宗旨,早期暨南大学以对侨生'来者不拒、广纳学子'的基本态度,使招生录取工作在逐渐走向严密系统的同时,招生录取形式亦趋于灵活多样.

  • 标签: 民国前期 暨南大学 海外招生工作 侨校 学校管理
  • 简介:本文旨在论述发展中印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开展对印公共外交提出建议。本文强调,在中印相互依赖加深与双方互信不足并存的背景下,加强公共外交正当其时。这既有助于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也是推进两国舍作的必然要求。同时,本文还较为系统地从战略目标、工作内容、实施主体、目标对象、重点部门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 标签: 中国 印度 公共外交 策略
  • 简介: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军事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其作用与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但关于军事外交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军事外交理论的研究,从东盟地区安全形势与战略格局、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与战略选择、中国-东盟军事外交现状与前景及挑战多个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军事外交进行了分析。中国与东盟开展军事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具有明确的现实需求、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战略考量等特点。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的军事交往,涉及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内容不断充实,安全共识逐步接近,军事互信逐步增强,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有助于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并将深刻影响地区安全进程和未来局势发展。同时,中国-东盟军事外交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战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

  • 标签: 军事外交 东盟 安全共同体 “一带一路”
  • 作者: 师小芹
  • 学科: 政治法律 > 国际关系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和平与发展》 2010年第1期
  • 机构:[内容提要]19世纪后半期袁正当马汉海军战略理论风靡全球之时袁产生了以朱利安窑科贝特为代表的野英国学派冶海权理论袁它强调海权的相对性尧保护海上交通线的重要尧商业封锁尧陆海协同和两栖作战等遥20世纪的战争史全面印证了朱利安窑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对于海权帝国运用海权影响国际政治事务袁特别是影响陆地事务的战略思路遥了解朱利安窑科贝特海权理论袁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当代海权国家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运用海权的可能选择遥
  • 简介:围绕金砖国家合作,不少人持有“褪色论”或“金砖分化”的悲观态度,主要论据是金砖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禀赋互补性,因而难以促成合作。然而,从合作理论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治理实践出发,金砖国家合作都是可行的。从理论维度出发,合作包括交换型合作与协作型合作。交换型合作认为,禀赋的互补性缺失,合作就难以形成。这也是当前学界对于金砖合作的争论焦点。然而,合作还包括协作型合作,达成共同利益,并不依赖禀赋的互补性就能塑造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再回到金砖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内合作实践的维度,随着安全的内涵、议程和治理路径发生转变,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因为全球化时代安全议程空前复杂、具有非传统性,进而超越了一国之能力予以治理。具体到金砖合作的治理实践之中,塑造后天共同利益的操作路径包括:塑造“行动焦点”、把饼做大;培育信任、塑造伙伴关系等。此外,金砖国家合作强调包容性规范,持开放的姿态,重视与其他平台以及世界各国的合作。

  • 标签: 金砖国家 安全议程 全球治理 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