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综观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类型,可归类为三种范式:一是“由思想到行为”的偏重思想道德认知教育的模式,二是“由行为到思想”的注重行为合规则的模式,三是“思想与行为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制度管束有机结合的模式。基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实情以及当下公民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在坚持思想道德教化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推进行动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 标签: 公民 道德建设 外在机制
  • 简介:<正>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根据省委党建会议精神,从今年3开始,在全州八个县市的十八个单位和州直十三个单位进行了廉政建设试点。廉政建设的内容之一即强化监督机制。他们的具体措施是:一、建立一支监督队伍进行监督。全州廉政试点单位,均建立了有党组织、行政、纪检、监察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廉政监督队伍,共有专业和业余廉政监督人员150多名。这些人员尽职尽责,较好地发挥了廉政监督作用。今年来,龙山一中的监督人员共向上级和学校领导举报了18件违背

  • 标签: 强化监督 廉政监督 廉政制度 农转非 舆论监督 试点
  • 简介:NBIC会聚技术是主导21世纪技术革命的新兴技术群,将掀开人类技术发展历史新篇章,产生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会聚技术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正在掀开"潘多拉之盒"。会聚技术发展将逐步改造人类的遗传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终变人类自身的自然进化为完全的人工进化,进而颠覆传统自然生命神圣伦理观;会聚技术将在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上撼动传统道德谱系,引发道德秩序混乱。因而,在发展会聚技术的开端就应当特别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及早开展与研发同步的相关问题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一套法律、伦理、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去调控会聚技术的发展,并依据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构建不同的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

  • 标签: 会聚技术 伦理难题 伦理规约机制
  • 简介: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利益是激励和支撑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也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基础。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利益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民族精神建设需要建构利益调控机制,即包括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工具的系统。在完善利益调控机制中加强民族精神建设需要激发利益主体的实践创造力,通过利益杠杆实现利益配置的和谐,提升利益措施的现实调控度。

  • 标签: 民族精神建设 利益调控机制 实践创造 利益和谐
  • 简介:知荣明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性完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以强化社会成员对荣辱观的认同为着眼点。为此,必须注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功效和个体功效的统一,以利益为手段进行价值观导向,建立与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教育目标的一致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认同,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 荣辱观 价值导向 道德认同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社会公德维护 道德悖论现象 社会公平机制
  • 简介:放弃治疗与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不同,它所放弃的是包括针对病因的根治措施及维持生命的一切支持措施,是病人在特定情形下享有的具有请求或选择性质的权利。医务人员实施放弃治疗的责任和义务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意愿、病人的病情等密切相关。一般的医疗决策授权不应成为放弃治疗代理的理由,放弃治疗及其知情同意权的代理必须基于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只有在既符合临床标准又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利的情形下,放弃治疗才能得到伦理辩护。

  • 标签: 放弃治疗 死亡权 代理知情同意
  • 简介:作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之一,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病变部位的目标细胞,使之有效地表达为相应的蛋白质而发挥其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增强人体某些性状的目的。因此,它也被称为"分子外科手术"。按照学术界当前较为一致的划分方法,根据运作细胞对象的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基因治疗又可分为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狭义基因治疗和以增强人类性状与能力为目的的基因增强。

  • 标签: 基因治疗 伦理反思 基因工程技术 体细胞 转移技术 病变部位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道德情感长期被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所疏远是不应当的。事实上,道德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道德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集中体现在道德情感的超越上。道德情感的超越表现在:超越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一种普遍必然的假定,超越一种客观有限性的局限。其中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最核心的,超越普遍必然和客观有限性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必然延伸和逻辑结果。只有努力去揭示道德情感的超越,我们才可以体验到道德情感展现出来的人生特有的融通性、自由和无限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情感 超越性
  • 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的讨论,通常从天命之与气质之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其论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与气质之的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的判定,而是气质上的多寡,其论以中之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的朱熹和湖湘学派的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 标签: 周敦颐 性之善恶 朱熹 湖湘学派
  • 简介:道德的可能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 简介:政治的正当,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