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孔孟原典关于“权”观念的论说和案例为基础,借用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对儒家重要范畴“权”加以整体考察。本文探讨之“权”观念,意指若干道德原则之间、规范之间、原则与规范之间的比较和评估。作为思维活动,“权”包含三个预设和四个构成要素。行权的内在准绳是“义”,可以分为具体规范的损益、角色转换、取大舍小、诉诸更高原则等运用模式。它在促进思想创造、观念更新、制度建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选择 孔子 孟子
  • 简介:12月6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物”、“物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主要议题有:西方语境中的“物”的概念,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的“物”与“物象”等。

  • 标签: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中国现代化 “物”
  • 简介: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足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 标签: 儒学 儒学分期 文化融合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的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的"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的概念本质。生活中的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的。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的原本状态了。知与行的原本状态是自然的合一的,是"紧切着实"的关系。"行"是"知"的不可分割的构成性的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7月17—18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2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三联书店,2013)是杨国荣教授继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其“具体的形上学”三书之后又一部力作。与会学者根据各自的兴趣点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杨著”发表评论,杨国荣教授给予回应。

  • 标签: 哲学分析 实践智慧 学术研讨会 人类 上海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的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的“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的概念本质。生活中的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的。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的原本状态了。知与行的原本状态是自然的合一的,是“紧切着实”的关系。“行”是“知”的不可分割的构成性的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10月12~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20篇,其中包括法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布伦纳(JosephE.Brenner)和丹麦著名学者索伦·布赫尔(SorenBrier)提交的论文。

  • 标签: 哲学精神 信息时代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本文以华北太行山东麓某县某镇郄家庄一桩并不复杂的婚变个案为对象,采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家族干预与社区舆论对乡村私人生活的双重制约,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舆论力量的张力。

  • 标签: 家族干预 社区舆论 私人生活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正>一(一)三个变序规则顺序写下自然数的前八位数,则有1、2、3、4、5、6、7、8、记该数列为S。下面依照特定规则对数列S实施变序操作,三个变序规则是:1.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一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2.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两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3.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四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对数列S实施上述任何一种变序规则,其变化都是唯一的。f′作用于S,得。

  • 标签: 数列 变序 特定规则 实施规则 序操作 数学
  • 简介: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该领域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吸收能力概念的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 标签: 吸收能力 创新 知识
  • 简介:1995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反倾销的头号受害国。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贫困。研发能力贫困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以低价方式竞争进而引起。我国企业不仅研发投入贫困、研发动力贫困,而且研发产出能力也贫困。我国还存在政府支撑能力贫困的状况。要消除我国企业研发能力贫困,首先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其次,要对企业研发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第三,企业要建立研发的动力机制;第四,要提升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撑能力。我国企业只有消除研发能力贫困,才能减少国外的反倾销指控,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标签: 企业 反倾销 研发能力
  • 简介: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的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形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的数学知识,重点讨论了中的数学与的传承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 标签: 管子 数学 九章算术
  • 简介:我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孙永旺刘徽,三国时代魏国临淄人(现属淄博市)。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甚多,因而关于他的身世履历、生卒年月目前尚无详考。从他留下来的著作可知,这位在齐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数学家,作为我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不仅对我国古...

  • 标签: 《九章算术》 刘徽 数学理论 奠基人 我国古代 九章算术注
  • 简介:本文从自然数及其记数法的基本概念出发,辨析了与二进位制相关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指出序数概念的引入在近代数学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作为邵雍数学学派的数学基础,先天易是数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定义的序数体系,该序数体系在数学史上率先采用了二进位制记数法。先天易作为二进制序数体系这一事实在明清时期引起不同的反响,反对者认为它使易道沦落,大数学家汪莱则从P进制的角度论证它的优越性。本文最后还对近年来反对先天易与二进制有关的两种典型观点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所在。

  • 标签: 先天易 二进位制 序数 邵雍 汪莱
  • 简介:<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阴阳家自此消亡。其著作至修《隋书·经籍志》时也已全部亡佚,因而现在要系统了解阴阳家的学说是不可能的。但阴阳家作为战国后期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学说思想必然为杂家著作所收编。现存战国时期的杂家著作除《吕氏春秋》中有相当一部分属阴阳家学说外,《管子》中亦有阴阳家学说存在。战国后期为诸子百家激烈竞争和交融的时期,阴阳家的某些观点可能为其它学派所吸收,因而,其它诸家哲学著作中也可能有一些阴阳家思想的片断,如《庄子》、《礼记》、《易传》等书中均吸收了一些阴阳家的思想。经过秦朝的禁锢和

  • 标签: 自然现象 学说思想 五德终始 阴阳家 淮南子 黄帝
  • 简介: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行”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行”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行”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行”、“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

  • 标签: 周易 中行 志行 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