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 标签: “儒家精神” “性” 民族文化 “践形”
  • 简介:从道德视角来审视,慈善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人文诉求,体现了对生命和人的价值的敬畏。慈善之爱表现了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人道精神;展现了一切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关爱所有人的博爱情怀;体现了超越一切功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折射了从动物到人的伟大历史进步。

  • 标签: 慈善 人道精神 道德精神 价值理念 无私奉献精神 社会保障
  • 简介:<正>《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历史和人生经历表达“易道”。所谓“易道”,就是这四千九百多字及六十四卦排列所表达的中心哲理,这个哲理由三个因素组合而成:一、波浪起伏原理;二、事物发展的连贯性或叫做因果性;三、世界总是不停地演化的,或叫做变易。要证实这就是原著的中心哲理并不太困难,作者已很有心地将它们同时安放在三个重要的地方:(一)卦画的排列,(二)卦爻辞中不同程度,不同吉凶方向的判断辞,(三)卦爻辞中频繁出现的哲理警句。

  • 标签: 易经 原著精神 六十四卦 哲理 周文王 作者
  • 简介:<正>李泽厚先生曾说过:“《老子》是由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后更直接衍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韩非).……贯串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那种极端‘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给中国民族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因素.”(《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78页)这个认识无疑是合理的.不过,对于三者的精神特质和承传异变的逻辑脉络尚未进行具体阐述.本文拟就此方面谈一点体会,浅陋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实践理性 《孙子兵法》 《老子》 《韩非子》 理性精神 “术”
  • 简介: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象魔法似地增长,但也撕毁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所许下的种种诺言。代替“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格言的是“步兵、骑兵和炮兵!”阶级斗争一步步地把无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1871年3月至5月,巴黎无产者创造的公社便是无产阶级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

  • 标签: 巴黎公社 民主精神 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 社会生产力 十九世纪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周易》 民族精神 民族道德 创新精神 改革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 标签: 融通 禅与教 顿与渐 教学精神 机锋棒喝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人的精神需求的经济杠杆,它迫使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市场经济第一次把人的个性发展凸现出来,从多方面开拓人的思维的自由空间,变革着思维方式,为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市场中的社会交往,建塑着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使人的行为自主权日益扩大,反射到精神领域,又给精神领域的主体以独立的意志和自主的权利。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需求的发展机制,即自我发展机制、自我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文化调节机制、心理平衡机制、社会控导机制

  • 标签: 精神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神文明建设 自我发展机制 物质需求 经济条件下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本文不拘泥于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框架,从推动孙中山哲学思考的先行著作入手,重新探讨了《孙文学说》。认为《孙文学说》除人们所熟悉的知行关系等认识论外,还有更丰富的哲学内容,尤其是给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构建。它力图摒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人为对立,注意吸取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成果,并努力把人文精神的追求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二者互相为用,相得益彰,试图以此为革命实践提供一种更加恢弘积极的哲学思维。

  • 标签: 孙中山 人文精神 叔本华 心性文明 柏格森 精神生活
  • 简介:<正>《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试述《周易》道德准则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迪毕玉增《周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德传统,以及《易经》和《易传》中体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诚信、尚谦、仁义、忠孝四个方面揭示《周易》当中包含的道德原则,...

  • 标签: 《周易》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准则 《易传》 《论语》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 简介:青年军人价值观的变化与奉献精神的培养张文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日渐深入,我国的社会价值关系进入了一个广泛变革的历史阶段。由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同的社会群体从需要的内容到需求满足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使青年军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 标签: 军人价值观 青年军人 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价值 无私奉献
  • 简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的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我们曾对《周易》美学思想的建构原则、总纲及其生命本体论作过一些初步的探索, ̄①本文则想就《周易》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方家。一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中,倘要问哪部书...

  • 标签: 《周易》 美学思想 审美对象 “易” 通天地 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