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08_BC感染者治疗前耐药情况与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8年全国治疗前耐药调查中的HIV感染者血浆样本,提取RNA,扩增蛋白酶和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HIVdb软件进行耐药判定,使用χ2检验分析治疗前耐药与非耐药感染者氨基酸位点突变的差异,利用CorMut R包分析耐药位点与多态性位点间突变共变异情况,运用HIV-TRACE软件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结果共获得来自25个省市的465个CRF08_BC感染者的HIV序列,总耐药率为17.8%(83/465),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蛋白酶类抑制剂(PIs)耐药率分别为16.6%(77/465)、1.1%(5/465)、0.9%(4/465),其中利匹韦林(RPV)的耐药率最高(15.7%,73/465)。位点E138A耐药突变的频率最高(11.6%,54/465),有6个多态性位点(S162C、K102Q、T200A、V179E、I202V、T200M)与E138A具有协同突变关系。分子传播网络显示,含有E138耐药突变位点的感染者在云南和四川地区聚集成簇,其中云南临沧聚集程度最高。结论我国CRF08_BC感染者针对二代NNRTIs药物RPV的耐药比例较高,E138A耐药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协同突变是否会对HIV耐药程度和复制适应性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CRF08_BC 抗病毒治疗前 耐药位点 多态性位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男男同性性行为(man who sex with man,MSM)人群新报告I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毒株传播与耐药特征。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2016—2021年MSM人群中部分新报告HIV-1感染者进行调查和采样,提取病毒RNA并扩增获得pol区序列,对序列进行亚型判定、耐药位点和分子网络分析,通过SAS 9.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505条序列,发现流行的主要亚型为CRF01_AE(44.0%,222/505)和CRF07_BC(37.6%,190/505);2019—2021年较2016—2017年CRF01_AE亚型占比下降13.9%(P=0.007)。该人群的治疗前耐药率为4.6%(23/505),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位点,2019—2021年种类有所增加。在1.5%基因距离下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5.9%(232/505),发现一个含耐药位点G190A的传播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F07_BC与CRF79_0107亚型、未婚感染者的入网率较高(P<0.05)。结论2016—2021年太原市MSM人群中HIV-1新报告感染者有9种亚型,CRF01_AE、CRF07_BC和CRF79_0107三种亚型占比超过90%;亚型和耐药位点种类均有增加趋势,并且出现本地传播簇,需加强当地MSM人群的监测与干预。

  • 标签: HIV-1 分子网络 基因亚型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ART)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ART信息系统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04-2019年初始ART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0/100人年和0.77/100人年。初始治疗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90/100人年和1.67/100人年。初始ART后第1、2、5、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4%、95.80%、93.68%、91.5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HR=2.00,95%CI:1.17~3.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个/μl(aHR=2.79,95%CI:1.54~5.06)、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aHR=2.38,95%CI:1.32~4.26)、基线血红蛋白<80 g/L(aHR=2.47,95%CI:1.24~4.92)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5.05,95%CI:1.15~22.12)是儿童HIV感染者死亡的关联性因素;女性(aHR=2.23,95%CI:1.22~4.07)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2.02,95%CI:1.07~3.79)是儿童HIV感染者脱失的关联性因素。结论广西儿童HIV感染者ART效果较好,但初始ART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及其父母的宣传教育以提高ART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儿童 死亡 脱失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耐药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未治疗的经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感染HIV-1患者的病毒分离特征和独特重组型特征,为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IV-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的HIV-1传播风险,筛选北京、广西、四川3个省市新诊断未治疗的HIV-1患者,静脉采血检测病毒载量、CD4+ T细胞计数,以及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病毒培养上清中提取RNA扩增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65名HIV-1感染者中,经男男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分别为32(49.2%)、20(30.8%)和13(20.0%)例;亚型主要包括:26例(40.0%)CRF07_BC、23例(35.4%)CRF01_AE、9例(13.8%)独特重组型。共分离到46株HIV-1临床毒株,HIV-1分离阳性率与CD4+T细胞显著负相关(χ2=4.22,P=0.04),而与病毒载量正相关(χ2=22.4,P<0.001);HIV-1的P24抗原含量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呈现类似结果。此外,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显示P24抗原含量与培养时间正相关(52.14,95%CI: 9.42~94.87,P=0.017),病毒生长曲线分析显示,在培养后第14天,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病毒P24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者(调整后P值分别为P<0.01和P<0.05)。9株独特重组型病毒均来自性传播感染者,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独特重组型的比例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中的比例,且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的病毒基因重组断点多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结论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血样对HIV-1病毒分离更敏感;性传播人群具有独特重组型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病毒基因重组更为明显。

  • 标签: HIV-1 传播途径 男男性行为 病毒分离 独特重组型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研究协同抑制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FGL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双免疫逃逸通路,联合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抑制HCC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和肿瘤生长的效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敲除、稳定转染的5组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G2-FGL1-KO、HepG2-FGL1-KO-Tim3(-)、HepG2-LAG-3-KO、HepG2-LAG-3-KO-Tim3(-),并以此构建5组细胞株移植瘤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成瘤模型。通过质量细胞计数法测定淋巴细胞CD8+T亚群表达水平,并测定肿瘤生长大小体积变化。采用t和χ2检验。结果实验期间,5组中位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149、136、81、75、68 mm3/d。5组中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18、0.91、0.37、0.45、0.29 g。与HepG2组比较HepG2-FGL1-KO组和HepG2-LAG-3-KO组动物瘤体积显著小于HepG2组(t=7.582,P<0.05),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动物肿瘤体积又显著小于单独敲除组(t=3.953,P<0.05)。同时,5组中位CD8+T细胞亚群表达量分别为2.1×107、2.9×107、3.8×107、7.7×107、13.2×107。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CD8+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显著高于FGL1和LAG-3单抑制组(t=2.988,P<0.05),而两个单抑制组的CD8+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又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t=6.416,P<0.05)。结论单一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对于遏制肿瘤逃避免疫杀伤存在局限性,多个免疫检查点因子信号通路联合抑制相较于单一通路的单控,将显著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激活和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毒性表达。

  • 标签: 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长链非编码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协同效应 免疫逃逸 T淋巴细胞表达 肝细胞癌 肿瘤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高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包膜蛋白(Env)基因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方法根据中和宽度是否高于90%将样本分为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和非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采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法(SGA)分离全长Env基因,通过两组样本Env基因的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的对应性分析(COA),并基于相似性指数D(A,B)计算及与宿主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的比对探讨两组毒株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结果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和hBCN-组毒株RAAU数据沿两个主轴分布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簇,表明两组毒株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0.097)低于hBCN-组(0.102),且两组毒株相比较,hBCN+组Env基因与人具有相似使用模式的密码子少于hBCN-组,提示hBCN+组毒株在感染者体内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结论hBCN+和hBCN-两组毒株的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hBCN+组毒株对宿主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

  • 标签: HIV-1 膜蛋白 高广谱中和活性 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 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可持续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3 355例,死亡组1 179例,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30~49岁占81.34%,男性占69.09%,彝族占99.55%,已婚或同居占91.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死亡风险因素中,年龄≥50岁是18~29岁的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的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µl是CD4<200个/µl的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的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的3.40倍(95%CI:2.13~5.42),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的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死亡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程度以及耐药株的传播关系。方法对2018年全国抗病毒治疗前HIV耐药监测中CRF55_01B重组亚型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提取RNA,分别扩增蛋白酶/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1 056 bp和整合酶(IN)区基因片段846 bp并测序,利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 db Program数据库中全部收录药物进行耐药判定,运用HIV-TRACE软件进行HIV-1耐药传播网络分析,并重点分析了CRF55_01B整合酶基因区遗传多态性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共分析来自全国26个省的178份样本,获得CRF55_01B PR/RT区序列170条以及对应样本的IN区序列170条,总体耐药率为15.3%(26/170)。PIs、NRTIs、NNRTIs、INSTIs耐药率分别为1.2%(2/170)、1.2%(2/170)、15.3%(26/170)、0.6%(1/170);耐药水平多为低度耐药,NNRTIs类耐药位点主要是V179D/E与其他位点协同出现,另有84.1%(143/170)单独携带V179D/E的感染者表现为潜在耐药;INSTIs类耐药位点为G163R,对EVG和RAL表现为低度耐药。在0.9% 最适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30.0%(51/170),耐药株在男男同性传播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之间传播,并且都携带耐药位点E138G和V179E。在整合酶区CRF55_01B与CRF01_AE和B亚型在5个位点突变频率差异较高(T215A、G134N、I135V)。结论我国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即对NNRTIs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携带E138G和V179E耐药位点的毒株存在成簇传播,CRF55_01B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株处于低水平流行,但整合酶基因区存在的高突变率的遗传性多态性位点对药物敏感性有潜在的影响,所以新型重组毒株耐药对我国抗病毒治疗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监测和分析。

  • 标签: CRF55_01B 抗病毒治疗前 耐药位点 整合酶基因区 遗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性传播)HIV/AIDS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报告HIV/AIDS的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 35 497例,异性性传播32 648例(占92.0%),非婚非商性传播10 500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29.6%(10 500/35 497),占异性性传播的32.2%(10 500/32 648),男性占53.5%(5 617/10 500),男女性别比为1.2∶1(5 617∶4 883),已婚/有固定性伴占55.9%(5 873/10 500)。男性的商业性传播占64.4%(16 516/25 633),而女性的非婚非商性传播占49.5%(4 883/9 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婚非商性传播的HIV感染风险:女性是男性的3.98倍(95%CI:3.78~4.20),<50、50~59岁组分别是≥60岁组的1.35倍(95%CI:1.27~1.44)、1.13倍(95%CI:1.05~1.21),未婚/离异/丧偶是已婚/有固定性伴的1.53倍(95%CI:1.45~1.61),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分别是小学及以下的1.22倍(95%CI:1.16~1.29)、1.18倍(95%CI:1.10~1.27)。结论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中,非婚非商性传播的构成比接近30.0%,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60岁、未婚/离异/丧偶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应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