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分子网络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传播热点和跨地区传播特征,为优化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证据。方法整合1997-2020年采集的5 996条广西HIV pol区序列和165 534条公开发表的非广西HIV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工具以0.5%成对基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网络。结果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的序列比例为31.5%(1 886/5 996)。在HIV跨地区传播分子网络中,省内连接占51.6%(2 613/5 062),国内连接占48.0%(2 430/5 062),国际连接占0.4%(19/5 062)。与广西跨地区连接的主要地区为广东省(49.5%,1 212/2 449)、北京市(17.5%,430/2 449)、上海市(6.9%,168/2 449)、四川省(5.7%,140/2 449)、云南省(4.2%,102/2 449)、陕西省(3.8%,93/2 449)、浙江省(2.8%,69/2 449)、海南省(2.0%,49/2 449)、安徽省(1.5%,37/2 449)和江苏省(1.3%,33/2 449),其余地区与广西跨地区连接比例均<1.0%。进入广西HIV传播热点分子网络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50岁(相比于25~49岁,aOR=1.68,95%CI:1.46~1.95)、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21,95%CI:1.05~1.40)、未婚(相比于已婚,aOR=1.18,95%CI:1.00~1.3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21,95%CI:1.04~1.42)和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1.77,95%CI:1.48~2.12)。跨地区连接风险较高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相比于女性:aOR=1.74,95%CI:1.13~2.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初中及以下,aOR=1.96,95%CI:1.43~2.69)、自由职业/待业/退休(相比于农民,aOR=1.50,95%CI:1.07~2.11)、男男性传播(相比于异性性传播,aOR=3.28,95%CI:2.30~4.72)。结论广西存在HIV传播热点,广西与国内地区组成复杂的跨地区传播网络。后续研究应针对分子网络分析推断的高风险人群开展社会网络调查,及时识别隐匿传播链,减少HIV二代传播。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分子网络 传播热点 跨地区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性传播)HIV/AIDS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报告HIV/AIDS的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 35 497例,异性性传播32 648例(占92.0%),非婚非商性传播10 500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29.6%(10 500/35 497),占异性性传播的32.2%(10 500/32 648),男性占53.5%(5 617/10 500),男女性别比为1.2∶1(5 617∶4 883),已婚/有固定性伴占55.9%(5 873/10 500)。男性的商业性传播占64.4%(16 516/25 633),而女性的非婚非商性传播占49.5%(4 883/9 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婚非商性传播的HIV感染风险:女性是男性的3.98倍(95%CI:3.78~4.20),<50、50~59岁组分别是≥60岁组的1.35倍(95%CI:1.27~1.44)、1.13倍(95%CI:1.05~1.21),未婚/离异/丧偶是已婚/有固定性伴的1.53倍(95%CI:1.45~1.61),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分别是小学及以下的1.22倍(95%CI:1.16~1.29)、1.18倍(95%CI:1.10~1.27)。结论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中,非婚非商性传播的构成比接近30.0%,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60岁、未婚/离异/丧偶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应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