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冠疫苗接种中予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新冠疫苗接种人群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接种护理对照组(n=100)与联合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观察组(n=100),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新冠疫苗 负性情绪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卡波西肉瘤是一种软组织多发性色素性血管瘤,其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发展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相关。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可通过干扰模式识别受体、补体系统或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从而在卡波西肉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及疫苗等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及治疗卡波西肉瘤的新方法。

  • 标签: 肉瘤,卡波西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宿主免疫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与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液体剂型作为基础免疫以不同接种序贯接种于≥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2018年,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对照设计,选择杭州市≥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按照2、3、4月龄的免疫程序,共接种3剂。记录受试者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全程免疫后28~35 d,采集排除脱落者和违背试验方案者血样,采用细胞培养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计算抗体阳转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7%、3.61%和1.19%(χ2=1.190,P=0.552),均为一般反应。全程免疫后,1sIPV+2bOPV组、2sIPV+1bOPV组和3sIPV组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Ⅱ型分别为81%(68/84)、96%(80/83)和99%(83/84)(χ2=21.469,P<0.001),Ⅲ型分别为100%(84/84)、100%(83/83)和100%(84/84);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分别为1 024.00、1 015.48和982.61(F=2.742,P=0.066),Ⅱ型分别为16.81、107.94和218.85(F=33.570,P<0.001),Ⅲ型分别为990.75、990.36和613.92(F=37.886,P<0.001)。结论不同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程序中,sIPV和bOPV在≥2月龄的婴儿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2sIPV+1bOPV组和3sIPV组较1sIPV+2bOPV组产生更高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和阳转率,1sIPV+2bOPV组和2sIPV+1bOPV组较3sIPV组产生更高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GMT。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免疫原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70例,年龄1~4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C组)和ERAS组(E组),每组35例。E组采用ERAS策略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C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术后采用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FLACC)评估镇痛效果,记录患儿入室前及术后24、48、72 h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IL-6浓度以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水平。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和总费用。结果最终共纳入64例,C组34例、E组30例。与入室前比较,术后两组患儿CRP和IL-6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术后72 h的CRP及术后48、72 h的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入室前比较,术后24、48、72 h两组IgG、IgM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48、72 h E组IgG、IgM明显高于C组(P<0.05)。E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镇痛效果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恢复方面,E组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C组(P<0.05),但在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ERAS策略能降低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应激反应、保护体液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儿童 恶性肿瘤 免疫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临床明确识别为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共计 110例,筛选时间为 2019.01-2019.08。按照随机原则设置两个平行对照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纳入 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孟鲁司特钠、富马酸酮替芬片口服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eNO、 FEV1、 PEF水平,均相当, 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FeNO、 FEV1、 PE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 EOS、 IgE、 IFN-γ水平,均相当, 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 EOS、 IgE、 IFN-γ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其免疫失衡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