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的冠心病遗传-生活方式交互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交互作用模型,通过分析生活方式对冠心病遗传效应的效应修饰作用,探索冠心病的遗传-生活方式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 477对≥25岁的同性别双生子,含39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66对双生子均患冠心病。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当前吸烟、当前饮酒、体力活动和蔬果摄入等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遗传效应均没有修饰作用(均P>0.05)。结论在本研究的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中未发现冠心病的遗传-生活方式交互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生活方式 遗传-环境交互作用 双生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冠心病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双生子人群中冠心病的分布规律,为遗传和环境对于冠心病的作用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34 583对双生子进行分析,描述冠心病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分别计算同卵双生子(MZ)和异卵双生子(DZ)的冠心病同病率,估算遗传度。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4.2±12.4)岁,本研究双生子冠心病患病率为0.7%,女性、年龄较高、北方、肥胖者中冠心病患病率更高。同性别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MZ冠心病同病率为25.3%,DZ为7.4%,MZ高于DZ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的遗传度为19.3%(95%CI:11.8%~26.8%)。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分层中,均有MZ的冠心病同病率大于DZ的趋势,女性、北方、18~30岁人群和≥60岁人群中,冠心病的遗传度更高。结论本研究双生子人群冠心病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冠心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遗传效应大小可能不同。

  • 标签: 冠心病 双生子研究 遗传 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双生子的2型糖尿病分布特征,为揭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CNTR 2010-2018年项目登记的所有双生子中,纳入≥30岁且有完整登记信息的18 855对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描述2型糖尿病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内一致性的分布。结果研究对象年龄(42.8±10.2)岁,同卵双生子(MZ)10 339对,异卵双生子(DZ)8 516对。全人群中2型糖尿病报告患病率为2.2%,MZ和DZ报告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MZ同病率为38.2%,DZ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MZ同病率均大于DZ(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在北方,仅在<60岁人群中发现MZ同病率大于DZ(P<0.05);而南方,≥60岁男性MZ同病率也大于DZ(P<0.05)。结论本研究的双生子人群2型糖尿病报告患病率低于一般人群,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中均提示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起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可能不尽相同。

  • 标签: 糖尿病,2型 双生子研究 同病率 现况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饮茶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饮茶行为在双生子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探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茶行为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样本选自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且具有饮茶信息的双生子共25 264对进行分析,描述双生子中饮茶行为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卵型双生子饮茶行为一致率和对内饮茶量差异分布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5.38±12.45)岁,每周饮茶者占比17.0%,饮茶量(3.36±2.44)杯/d。男性、50~59岁、南方、城镇、文化程度高、双生子中先出生的个体中每周饮茶者比例较高(P<0.05),未婚者中比例较低(P<0.001)。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同卵饮茶行为一致率均大于异卵,饮茶遗传度为13.45%(11.38%~15.51%),除女性亚组外,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饮茶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年龄、地区分层后仅男性同卵一致率始终呈大于异卵趋势。同性别双生子对内饮茶量差异在男性中呈现同卵小于异卵的特征(P<0.05),而女性中差异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双生子人群饮茶行为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饮茶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影响较弱,且遗传效应大小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不尽相同,性别可修饰这一遗传作用。

  • 标签: 饮茶 双生子 遗传 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的吸烟率变化趋势及主要死亡原因构成。方法研究基于2010—2019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中的收集的数据,共计699 372例纳入本研究;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死亡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率、戒烟率及不吸烟率;依据研究人群的出生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程度比例;依据年龄段进行分组描述吸烟者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采用Joinpoint 4.9.0.0回归软件分析吸烟率变化趋势;采用构成比描述吸烟者主要死亡原因构成。结果2010—2019年死亡居民吸烟率由28.7%降至21.4%,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3.0%(95%CI:-3.9%~-2.2%),不同性别死亡居民呈现同样趋势;戒烟者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0.5%升至2019年的14.7%,AAPC为3.8%(95%CI:1.7%~6.0%);轻度吸烟者的比例随出生年份的后推而增加,1950年及之前出生的轻度吸烟者比例为14.7%,1981年及之后出生的轻度吸烟者比例则高达85.9%;重度吸烟者比例则随出生年份的后推而减少;肺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吸烟者和戒烟者的主要死因,戒烟者中13.86%死于肺癌,稍低于吸烟者(16.39%),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5.55%),而吸烟者中随着吸烟程度的升高,死于肺癌的比例也逐渐升高,由9.19%升至19.11%。结论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的吸烟率呈下降趋势,与天津市居民整体吸烟率变化趋势一致。肺癌、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位居吸烟者主要死因构成的前3位。

  • 标签: 吸烟率 死亡原因 趋势 天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重指数(BMI)和冠心病的遗传度,并通过估算遗传相关性来探索二者相关的潜在机制。方法以2010—2018年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全国11个省/直辖市调查的双生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采用双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BMI与冠心病的遗传度,并估算其遗传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 340对年龄≥25岁的同性别双生子。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在双变量模型中发现BMI与冠心病患病的遗传度分别为0.52(95%CI:0.49~0.55)和0.76(95%CI:0.69~0.81),而且二者具有遗传相关性,遗传相关系数rA=0.10(95%CI:0.02~0.17)。结论在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中,BMI与冠心病患病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二者的相关性可归因于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 标签: 冠心病 体重指数 遗传度 遗传相关性 双生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天津市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公安局。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计算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构成比、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和过早死亡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不同人群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26 919例,城市男性占比从21.28%下降到18.38%,城市女性从7.01%下降到6.28%;农村男性从59.16%下降到55.59%,农村女性由12.55%上升到19.75%。2000-2019年全市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为14.08/10万~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28/10万~5.51/10万,过早死亡概率为0.70%~0.38%。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在研究期间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进入快速下降期。2000-2019年男性标化死亡率为20.97/10万~8.01/10万,女性为5.10/10万~2.85/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2000-2019年城市标化死亡率为6.99/10万~2.46/10万,农村为19.85/10万~8.75/10万。农村死亡水平高于城市,近年来下降速度较快。农村男性是交通事故死亡水平最高的群体,从2016年起进入快速下降期,2016-2019年标化死亡率APC为-18.55%。结论全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已出现下降拐点,且近几年进入快速下降期,近年来对交通事故所开展的干预措施较为有效,未来交通事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男性、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

  • 标签: 事故,交通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20 340对≥25岁的同性别双生子,构建单变量遗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通过评估BMI对冠心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反映冠心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结果调整年龄后,在男性中发现BMI对冠心病患病受到的遗传效应有负向修饰作用,遗传效应修饰系数(βa)及95%CI为-0.14(-0.22~-0.04),说明log-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冠心病的遗传通径系数减小0.14,从而导致冠心病的遗传效应减小。而且低BMI(<24.0 kg/m2)男性冠心病患病的遗传度为0.77(0.65~0.86),而高BMI(≥24.0 kg/m2)组对应模型中的遗传度为0.56(0.33~0.74)。在女性中未观察到冠心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结论中国成年男性双生子人群中发现冠心病患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且遗传因素在低BMI组冠心病患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体质指数 遗传-环境交互作用 双生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出血型脑卒中发病特征分析,为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1999-2018年天津市出血型脑卒中监测数据,分析出血型脑卒中发病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城乡之间的分布差异。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发病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和年龄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采用Joinpoint软件对年发病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出血型脑卒中占脑卒中全部病例的13.08%,天津市居民出血型脑卒中粗发病率为75.38/10万~46.70/10万,呈下降趋势(Z=-28.63,P<0.01,APC=-1.45%)。经过年龄、性别调整后,标化发病率为57.93/10万~27.55/10万,仍呈下降趋势(Z=-54.72,P<0.01,APC=-3.38%)。男、女性出血型脑卒中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在各年份及各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P<0.01),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城市、农村出血型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且城市下降更快。结论天津市出血型脑卒中发病特征与发达国家类似,低年龄组、农村人群是干预重点人群,发病特征及趋势研究对于精准防控脑卒中,降低疾病负担和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血型脑卒中 发病率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出生体重对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并研究出生体重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国成年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方案,在天津市河西、南开、红桥、武清、津南、宝坻、蓟州区共计调查1 131名成年人,收集其出生体重、血压等数据,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血糖和血脂等。描述调查人群出生体重状况分布,并分析出生体重对其成年期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及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天津市调查人群平均出生体重为3.37 kg,男性高于女性;无论是超重/肥胖、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正常出生体重者成年期患病率最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发现,与正常出生体重者相比,低出生体重与成年期罹患糖尿病(OR=2.91,95%CI:1.46~5.76)、血脂异常(OR=1.79,95%CI:1.01~3.19)关联较强,巨大儿与成年期罹患超重/肥胖关联较强(OR=1.47,95%CI:1.08~2.01);不同出生体重的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津市调查人群低出生体重与其成年期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关联较大,巨大儿与其成年期超重/肥胖患病风险关联较大。

  • 标签: 出生体重 糖尿病 高血压 血脂异常 超重/肥胖 血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11省/市募集的12 107对≥30岁同性别双生子,拟合单变量交互作用模型计算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后,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0.56(0.31~0.84)。体力活动达标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体力活动达标双生子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0.46(0.06~0.88),低于相同模型中体力活动未达标双生子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0.68(0.36~0.94)]。结论2型糖尿病属于中度遗传疾病,体力活动可修饰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

  • 标签: 糖尿病,2型 双生子研究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BMI的分布特征,探索BMI在双生子人群中的特殊分布规律,为超重及肥胖高危因素分析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线索和基础资料。方法选自CNTR中2010-2018年完成问卷调查的双生子对,纳入≥18岁具有完整双生子对登记信息,且身高、体重等关键变量无缺失或异常者进行分析,共计32 725对成年双生子。描述CNTR项目成年双生子BMI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及双生子对内成员BMI差异的分布现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4.6±12.4)岁,同性别双生子对79.7%。研究对象平均BMI为22.5 kg/m2,超重率为23.7%,肥胖率为4.9%。男性、50~59岁组、北方地区、低文化程度者、在婚者的双生子超重率和肥胖率相对更高(P<0.001)。同卵和异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先出生的双生子超重和肥胖率略高于后出生者(P<0.05)。同性别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对内BMI差异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性检验P<0.001),异卵差异高于同卵,且卵型间差异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BMI一致率存在卵型差异(P<0.05),同卵高于异卵。结论本研究的双生子人群BMI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BMI为可遗传的性状,且遗传作用可能随年龄而变化。

  • 标签: 体质指数 双生子 肥胖/超重 分布现况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状况,并分析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在天津市共计调查1 478名成年人,使用3 d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相结合获得膳食状况,并收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描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各类食物摄入状况及DBI_16评分,并分析吸烟、膳食质量距(DQD-DBI)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奶类摄入量均低于不吸烟者,烹调盐、烹调油、谷类、鱼虾类均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食物种类、奶豆类DBI_16评分低于不吸烟者,纯能量食物及调味品评分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DQD-DBI、正端分、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42.0、14.0、29.0,均高于不吸烟者,主要问题是中度摄入不足(67.0%)、低度摄入过量(70.9%)、中度摄入不均衡(67.2%);吸烟者血尿酸高于不吸烟者,在DQD-DBI“非适宜”情况下,吸烟者血尿酸亦高于不吸烟者。结论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不均衡情况比不吸烟者更显著,且血尿酸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吸烟人群的膳食营养宣传教育与干预。

  • 标签: 吸烟成年人 膳食平衡指数 膳食摄入量 血尿酸 吸烟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 标签: 期望寿命 死亡率 期望寿命分解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特征,为更好地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新报告HIV/AIDS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回顾调查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的科室来源及主要就诊疾病。结果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 3 035例,医疗机构报告HIV/AIDS病例年均增长24.8%,其中49.2%(1 343/2 728)来源于住院病例,50.8%(1 385/2 728)来源于门诊病例,性病门诊就诊者检测在2011-2017年HIV阳性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χ2=18.469,P=0.005);医疗机构住院病例、门诊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χ2=17.189,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61.19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16.751,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18.9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科室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37.620,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95.48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门诊新报告HIV/AIDS较为及时,二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比三级医院及时。在医疗机构重点科室门诊积极倡导医务人员中主动提供HIV检测服务,对于天津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HIV/AIDS 医疗机构 新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女性乳腺癌死亡水平和长期趋势,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9-2017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计算乳腺癌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累积率(0~74岁)、截缩率(35~64岁)、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YLL率等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长期趋势。结果1999-2017年天津市共报告乳腺癌死亡病例8 356人,YLL为262 835.53人年,平均粗死亡率为9.15/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6.14/10万,城乡标化死亡率比为1.73∶1,城乡年龄组峰值死亡率比为3.13∶1。1999-2017年天津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7年较1999年分别上升了113.7%和44.4%;城区死亡率的上升主要来自≥75岁老年群体。农村地区低年龄组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以45~59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6%,P<0.01)。结论天津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仍呈较快上升趋势,应持续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和重点人群筛查等防治策略,尤其应关注农村地区乳腺癌的上升。

  • 标签: 乳腺癌 死亡率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成年期体格指标(BMI、腰围)表型的相关性,分解相关性可能的来源。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的年龄在25~79岁间的同性别双生子对(共6 623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出生体重、目前身高、体重及腰围。采用双生子对内对照设计的方法探索出生体重与成年期体格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解相关性的来源。结果在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同卵双生子对内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每增加1.0 kg,成年后BMI增加0.33 kg/m2,腰围增加0.95 cm。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出生体重与BMI、腰围均存在双生子个体特有环境因素的相关。结论该研究支持成年期体格指标与出生体重的相关受双生子间特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出生体重 体质指数 腰围 双生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的冠心病遗传度。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11省、市募集的20 477对≥25岁同性别双生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计算遗传度。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后,冠心病的遗传度为0.75(0.68~0.81)。亚组分析显示≥40岁组和女性人群中,冠心病患病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25~39岁组和男性的患病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冠心病患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且遗传度较高。

  • 标签: 冠心病 双生子研究 遗传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酒的影响。方法对2015-2018年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9 231对成年同性别双生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饮酒相关变量进行拟合,估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 231对双生子进行分析,其中同卵双生子6 085对。同卵双生子年龄(36.91±13.07)岁,男性占56.80%;异卵双生子年龄(35.22±12.48)岁,男性占55.91%。双生子高风险饮酒者共350人,占1.90%,中风险饮酒者共367人,占1.99%。中风险饮酒受加性遗传、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环境的影响,遗传度为24.3%(95%CI:0~56.8%),共享环境可解释50.7%(95%CI:20.4%~79.0%),特殊环境可解释24.9%(95%CI:18.3%~36.5%)。而高风险饮酒则主要受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特殊环境的影响,共享环境可解释75.6%(95%CI:69.6%~80.8%),特殊环境可解释24.4%(95%CI:19.2%~30.4%)。中高风险饮酒的遗传度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中遗传度为30.8%(95%CI:9.8%~53.5%),在女性中则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结论中高风险饮酒行为主要受环境影响,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环境对于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更趋显著。

  • 标签: 双生子研究 遗传 环境 饮酒
  • 简介:摘要利用天津市死因监测信息和户籍人口信息,分析1999—2016年天津市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以2000年世界人口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1999—2016年天津市AMI院前死亡率为39.47/10万~90.64/10万,标化死亡率为30.92/10万~53.90/10万,AMI院前死亡构成比为73.96%~81.92%,呈平稳趋势(t=1.09,P>0.05),老年人、女性、农村居住、未婚、离婚和丧偶、文化程度低以及户外工作者AMI院前死亡比例较高。

  • 标签: 心肌梗死 死亡 人群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