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护理中采用行为指导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冠心病护理中采用行为指导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王丽1  高雪萍2  段家成通讯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1199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护理中采用行为指导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32;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2;常规护理+行为指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心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程度更大,自我效能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心病护理中使用行为指导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自我效能,保证预后。

关键词:行为指导护理;冠心病;心功能;自我效能

冠心病的病因与急性心梗、心率失常以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发作后,患者会感觉到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不适感,对生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甚至还会损伤心功能,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各种治疗手段增加,已经可以控制该病,但是后续恢复仍需依靠护理。常规护理仅关注患者的基础行为,无法认识到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护理缺乏指向性,使得患者无法正确自我护理,效果不佳。行为指导护理用于冠心病护理中,可以引导患者做对疾病有益的行为,避免进入误区,让患者可以尽快康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为3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8.5±3.5)岁;试验组女性15例,男性17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9.5±3.5)岁。两组患者将性别以及年龄进行统计,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由医护人员进行入院宣教、饮食指导与用药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严格执行医嘱并做好记录。

观察组:给予行为指导护理模式:①评估患者自我效能与心功能,针对不同生理机能制定运动计划,用热情的态度感染患者,给予精神支持,提高自信心,促使患者可以自觉参加康复活动,讲述日常行为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有氧运动可以帮助调节心理状态,增加心肌供血能力,改善整体微循环,提高治疗效果。②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找出影响治疗的不当行为,日常不良习惯会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如吸烟、酗酒、熬夜等,严格监督患者改变不良嗜好,监督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作息,确保其清淡饮食、定期摄入维生素、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控制饮食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③关注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增加交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开展健康教育,统一培训患者与家属,加深记忆力。

1.3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由安全用药管理、人际管理、饮食管理、情绪管理、生活起居管理、康复管理、疾病管理7方面组成,共51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2)采用6分钟步行实验(6MWT)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测评标准:轻度(>450m),中度(300~449.9m),重度(≤299.9m)。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软件分析工具,使用(±s)展示数值变量情况,使用t进行检验,采取[n(%)]对计数资料表示,经X2进行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2结果

2.1两组自我效能对比

试验更高,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安全用药管理

人际管理

饮食管理

情绪管理

生活起居管理

康复管理

疾病管理

对照组

32

4.39±0.25

3.68±0.75

3.65±0.36

3.52±0.35

2.64±0.76

4.36±0.25

2.26±0.41

观察

32

5.68±0.12

4.76±0.22

5.45±0.25

4.59±0.20

3.20±0.65

5.41±0.25

4.27±0.24

t

26.315

7.817

23.232

15.015

3.168

16.800

23.93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0.001

2.2两组心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s)

组别

6min步行试验/m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20.54±30.01

290.36±21.52*

观察组

220.39±29.35

320.96±22.25*

t

0.020

5.592

P

0.984

<0.00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3讨论

    冠心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脏供血障碍,供氧不足,以致冠心病发,临床典型症状为心慌、胸闷、乏力等,甚至部分患者还会逐渐发展为心衰,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临床治疗期间,辅助进行合适的护理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整体疗效

[3-4]。行为指导护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对患者生活方式起到正面影响,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出现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缺点,全面接手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护理与生活,遵医嘱给予输液、发放药物等,为患者讲解药物服用方法,示范康复训练方法,规范患者日常行为,利用专业性语言,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接受行为指导护理,期间不断激励患者,增加护理积极性;关注患者心理方面的改变,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态逐渐衰退,很容易产生种种不良情绪,行为指导护理依据患者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实时开导,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改善心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早日摆脱疾病困扰。

综上所述,行为指导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起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阿娜.认知行为护理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31):50-53.

[2]林永兰.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导向的延续护理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9):39-42

[3]郭丽贞,夏文祯.健康信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5):68-70.

[4]刘珍英,荆松宾.冠心病护理中采用行为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效果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