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

严清霞 张美琴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校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小学德育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引领作用的一系列基本理念和道德准则。其内涵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德育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小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意识。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生德育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生德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成长的关注和指导。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符合小学生德育的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生德育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要求上,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要求与小学生德育目标相契合,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小学德育模式探索

2.1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指导思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小学德育的指导思想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充分体现,其内涵包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小学德育指导思想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小学德育指导思想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小学德育指导思想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2.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活动体系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活动体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活动体系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首先,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组织体系,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和道德风尚。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门学科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融合发展对策

3.1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融合发展对策,首先需要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支持。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都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小学德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部分,我们应当深入分析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小学德育融合发展的具体规定,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意义。

3.2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融合发展对策,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家庭是孩子德育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是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则是孩子德育的重要外部环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生心中的深入根植。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探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共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都是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3.3评价指标与考核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融合发展对策,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与考核体系。评价指标与考核体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才能有效评估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融合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保障。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德育情况的评估指标、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和建设。同时,也应当探讨当前评价指标与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结束语

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德育的融合,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32.

[2]胡金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9,(Z1):36-39.

[3]董芸,左志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20,(1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