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育策略研究

李林

保定理工学院马克主义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育的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学生主体性培育的重要性和现状,以及探讨有效的培育策略,旨在提供可行的方案,促进思政课程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学生主体性;培育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主体性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思政课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必要性出发,探讨相关策略和方法,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学生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参与与互动上。思政课程不应该是一味灌输,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多元的思想碰撞,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共同成长。

其次,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政课程可能显得枯燥乏味,而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参与度,使其更主动地去了解和思考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学生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思政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可以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形成独立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育策略

(一)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

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育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首先需要关注课堂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另外,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也是创设互动性强的关键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线互动平台等,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在线讨论、投票互动等方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使学生直接面对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程的浓厚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的社会问题或案例,将其引入课程内容。这些问题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理解和分析。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调查研究或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中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非灌输。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协作中分享各自的观点,促使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三)个性化学习支持

高校思政课程中,个性化学习支持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实施个性化学习支持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等信息。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一种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方式是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水平、学科兴趣以及学习风格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学习任务。例如,对于对某一思政课主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拓展阅读资料或开设专门的小组讨论活动。而对于对该主题感兴趣但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直观易懂的案例分析或引导性问题,以帮助他们逐步理解。

个性化学习支持还可以通过引入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学科需求,推荐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学科工具或软件。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让他们在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三、学生主体性培育在思政课程中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与在线教育的整合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政课程在培育学生主体性方面可以更多地利用在线教育和先进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线协作工具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参与实时讨论、互动学习,融入到虚拟的思政场景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

(二)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思考

未来思政课程中培育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思考。思政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理论,而是更广泛地涵盖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使学生能够从多元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此外,跨文化的元素也将被纳入思政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的主体性。

(三)个性化学习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未来的思政课程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科背景和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和支持。教育者可以通过先进的评价工具,如学习分析、个性化反馈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主体性。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具动力地参与思政课程。

四、结论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育策略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培育策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未来,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培育,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并持续关注实践中的效果,以促进思政课程的不断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俊.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检视[J].四川戏剧,2023,(10):122-125.

[2]王薇,郝怡娜.高校教育学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与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3,36(06):103-107.

[3]周婧,周松.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维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5):159-164.

[4]许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3,(2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