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
/ 2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

陈惠萍

重庆钧鸿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摘要在城乡规划方面,理论上,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与之对应的人均占地较大的乡村建设用地理应向人均占地较小的城镇建设用地转化,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应该逐步减少。然而,当前全国城镇、乡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均持续增长,乡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化的过程滞后于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本文主要分析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乡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人口流动

引言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表面上这一问题可能是城镇发展过快、城镇规划控制不足导致,本质上其实是对乡村规划控制不足,城镇与乡村规划缺乏联动造成。因此,未来的规划应更加关注并重视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化。

1、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城乡建设用地。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可以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农村过度开发的问题,确保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统筹布局,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良好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推动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可以缓解城市的土地压力和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市扩张的速度,使城市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发展。同时,也能关注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农民的权益,提升农村土地的价值和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对于保护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统筹管理,可以确保农村地区的农田、水源、森林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挑战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和利益的差异。城市通常需要更多的用地来支持经济增长和人口聚集,而农村地区更注重保留农业用地和农民的权益。如何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实现建设用地的统筹,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传统的观念和利益驱使,使得城市和农村难以协调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或社会群体往往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全局性的城乡统筹。此外,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对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和限制,导致土地流转和合理利用受到阻碍。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协调能力,但一些基层政府在资源、技术和规划能力等方面存在限制。他们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无法进行全面且精细的城乡规划,导致统筹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城乡规划的具体设计、实施和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存在信息孤立、政策不一致等问题。这导致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实际操作困难。尽管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GIS等可以辅助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应用不足的情况。对于农村地区的土地信息获取和数据处理,以及基于最新技术的规划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对于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基础。应当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多层次、多尺度、多专业的规划相互衔接、协同工作。这意味着需要完善国家、省市、县镇村等各级规划文件的编制和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重与相关领域的规划文件的衔接,如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与其他规划的无缝衔接。管理机制创新是加强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和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和权责的明确。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同时,要建立决策支持和综合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绩效评估是加强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评估指标应该包括城乡发展均衡度、土地利用效率、资源保护情况、农村居民幸福感等多个方面,既关注经济社会效益,也关注生态环境效益。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3.2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

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重要举措。政策支持是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的基础。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和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流转。例如,通过提供土地流转补贴、减免流转手续费等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制度改革是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规范管理,明确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同时,建立健全的土地交易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专业化、便捷化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透明度。技术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先进的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精准分析和科学决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土地信息,为土地流转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土地经营管理能力。培育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的合规性和效果。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政策的评估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3.3强化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

强化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对于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至关重要。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的意义在于及时了解城乡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能够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通过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偏差、矛盾和不足,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估的关键。评估指标应该全面反映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例如,可以使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标、经济增长贡献度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等来评估城乡建设用地的效果。同时,评估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能够为决策提供明确的参考意见。动态监测手段的应用是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监测的关键。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融合和分析处理,可以获得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实地调研和采样调查,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建设用地的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问题点。此外,可以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和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共享,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结束语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务。在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打破传统观念和利益约束,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岳晓琴.村庄建设用地:城市规划与耕地保护难以承受之重:对我国当前村庄建设用地现状的思考[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2):91-93.

[2]张莉,史旭敏.全国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2(11):22-24.

[3]杨保军,陈鹏,董珂,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299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