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吕鹏

370105198805172115  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学的,应该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从人全面发展的视角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本文通过对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高效学习与训练,教练员的成长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技体育人才;体教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从体育角度来看,学训矛盾是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优秀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退役后就业问题难以保障。此外,由于部分项目的特殊性,开展受限,导致选材过程不畅,制约着当前我国的人才输送环节的发展;第二从教育角度来看,国家倡导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的体育行为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考试而锻炼,可谓是虚有其表,其后果最明显的就是肥胖率的逐年飙升,少年儿童近视率高居不下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竞技人才培养的拦路石,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体教融合”的必要性

“体教融合”体现出党和国家重视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统一。从根本上讲,“体教融合”既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首先,体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体教融合”对于扩充校园体育的内容和进行素质教育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我国众多院校为培养体育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我国体育的蓬勃发展是绝对离不开校园这片根基的。因此,贯彻“体教融合”,既有助于挖掘和培养校园中的优秀体育人才,又可以使得体育人才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最后,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上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加强体教融合,使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体育教育,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可以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兼顾德、智、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一个高校的成绩似乎与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就业率紧紧挂钩,也成为了学校各方工作的主抓手,其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一理念涉及较少,学校内领导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其走势,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竞技人才培养缺乏长期规划,从而导致新生的群体的发展没有方向可寻;其二,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资金投入、文化氛围、教练员团队和竞技制度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层面对人才培养产生着制约作用,尤其是现在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实力很高,容易出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问题,体现在竞技工作、管理评价工作和训练工作等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其三,体育队伍建设问题,教练员作为竞技人才的培养者和训练指导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数教练员缺乏实际带队经验,毕业生通过应试到校任职教师,虽已经具备一定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其操作层面还有待考究。此外,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担任常规教学的同时担任人才培养工作,由此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未成定数,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下人才培养环节面临的一个问题。

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3.1建立联合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备战参赛机制

体育比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推动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把高校的体育比赛列入全国体育比赛系统,并把高校的体育比赛作为参加全国体育比赛的主要途径,对培养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共同构建出一个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班级、校内体育竞赛,各高校前几名队伍可与其他高校的前几名队伍展开比赛,共同选拔和培养出成绩优秀的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再让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全国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做好准备,构建联合选拔组队,共同强化训练管理,统筹配置备战资源的集成化备战模式。当前,部分高校在举办田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体育比赛的“主战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去”改变高校课外训练的目的和方向,使学生和教练员同时站在高校最顶尖的体育竞赛舞台上。伴随着竞技体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3.2设立合理的教学方案建立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指导“学训平衡”的重要保证。在体育训练中,对于参加体育训练的高校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热情,因此,在文化学习、训练、休息三个阶段,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训练的效率。首先,高校应该以确保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前提,推行体育锻炼,并对各年龄段的同学,每天的文化教育时间,设置最低限度,以强制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采用“中心化”的方法,并在班上设置专门的辅导教师,统一指导学生的学习,训练,比赛等。而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学生,则可以按照正常的管理模式,在班级里学习。在文化教学与体育教学的交互转化中,要防止学生有身心的压抑情绪;延迟文化学习,将每天的文化学习量延长到寒暑假,减轻学生跟不上文化学习的焦虑。最后,在没有比赛的时候,利用运动员空闲的时间,加强指导老师对运动员系统的补习。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科研投入,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3加强高校体育专项经费的落实,招聘专业的教师

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有限的条件下,要以高校为主,加强对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提倡体育界爱心人士定期到偏远高校开展支教工作,将长期积压在库房内的运动器材,以社会团体或企业组织的名义,对体育场地进行扩建改造,并捐赠体育器材。在师资方面,高校应配备有专业的理论指导、专业的体育教练、专业的卫生保健、专业的心理辅导等师资力量,从而实现对体育人才的全面科学的培养。“体教融合”对体育教学、运动员选拔、训练、比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来支持。选派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师参与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培训,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水平和课外锻炼水平。教练的水平,关系到“体教融合”的成功与否,教练需要熟悉高校的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训练内容。通过日常的强化训练和引进其他高校的先进训练方法,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一种良性的淘汰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管理、实践、科研、意识,以及临场指导的能力。

结束语

我国从体育大国蜕变成体育强国还遥远的路要走,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还要有全民健身的兴旺、体育产业的强大、体育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彭国强.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制度治理的特征与启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出版者不详],2019.

[2]崔秀梅,施平.企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责任:关系和整合[J].生产力研究,2009,(07).

[3]王义平,郑婕.我国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3).

[4]赵锐.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及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