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句本位”思想的历史际遇、由来及主要内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4

黎锦熙“句本位”思想的历史际遇、由来及主要内容

徐鹏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摘要:黎锦熙“句本位”思想的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 也是国内唯一一部经过了长期语言教学和数字化时代计算语言学检验和考验的著作,尽管在历史上黎锦熙“句本位”思想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与评价,但黎锦熙“句本位”思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至今在语言教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早已翘首以盼期待着黎氏句本位思想真正地王者归来。

关键词:黎锦熙;句本位;《新著国语文法》;中心词分析法;图解法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下简称《新著》)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著》自1924年出版后到1959年重印24版,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是唯一一部各级学校通用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划时代事件。因此,学界对黎锦熙先生的《新著》给与了高度评价。张拱贵高度评价该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称其为 “导夫先路的开拓性著作” [1]。彭兰玉教授对该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它立起了汉语传统语法学, 它和 《文通 》一样作为整个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学发展的基础,特别作为在语法教学中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会如此。” [2]胡明扬先生也高度评价了黎锦熙的“句本位”思想的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它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并充分结合汉语实际、充分照顾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著作,而且也是唯一一部经过了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检验和考验的著作”。[3]

本文将对黎氏“句本位”思想的历史际遇进行梳理,重新审视黎锦熙“句本位”思想的由来及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黎氏为代表的传统语法、重新梳理现代语法体系及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新著国语文法》的百年历史际遇

黎氏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首创体系完整“句本位”语法体系,奠定了汉语传统语法学的基础,《新著》一书先后印行达24版之多,不但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大学、中学语法教学影响较大。后来颇有影响的《暂拟系统》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的,高校一些有影响的语法材体系都可以从它这儿找到原型。《暂拟系统》是汉语语法学界和中学语文教学界在1954-1956年间共同研讨拟定的成果,经教育部批准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法教学的依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学语法教学系统,影响极为广泛。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法逐渐取代了黎氏为代表的传统语法。1981 年,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集中批判传统语法,并决定以结构主义语法体系替代以传统语法为基础的《暂拟系统》,在这次会议上 “暂拟体系”中传统语法的成分被清除掉了,比如,取消提宾(宾语提前)的说法,并将之纳入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的外延被大大扩大了,在此略举一例,“这本书我看了”,“这本书”之所以是主语,就因为它处于句首;比如主语、宾语的定义(内涵)被改变,传统语法对主语、宾语的定义是和意义联系起来的,而结构主义语法对主语、宾语的定义主要看分布,看位置,不考虑意义,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被大大强化,这样黎氏语法彻底被否定了。众所周知,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两者就如同衣服的里和面,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假如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天有灵,看到这样形式和意义分离的语法体系,估计要掀棺材板了。

众所周知,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该派主张语言学研究中应排除对意义的研究,只研究语言的结构。[4]

1984年,哈尔滨会议的成果《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行)》公布,该《提要》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几年后中学语文教学几近走入死胡同,主要的问题是语法教学陷入到了结构主义语法分析的语言游戏之中。孙德金先生用以下几个例子分析了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令人啼笑皆非的语法观:“书我看了”中“书”是大主语,“我书看了”中“书”又成了小主语,师生都被这样的语法体系弄得哭笑不得,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重形式轻意义,脱离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教与学都成了苦差事,中学语法教学的地位没落到几近被逐出语文教学的地步,这不得不令人反思。[5]

而反观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30多年间,以黎锦熙语法教学体系为代表的教学语法曾在在中国语文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都得益于黎氏“句本位”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解释力,这不得不令学界深思与反省。

1990年电子工业部研制的汉英机译系统在分析书面汉语方面获得的初步成功,原因在于经过对现有各家语法体系的反复筛选,黎氏语法脱颖而出,最终采用了黎锦熙先生的传统语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入句辨品”和“完全语法树”模型,取得了成功。可见黎氏语法体系是深深植根于现代汉语实际的语法体系,是最懂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

      如今,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世界上为各种自然语言构建的树库,不论是短语结构树库还是依存结构树库,都以句子为基本的描述单位。[6]

二、“句本位”思想的由来

黎锦熙先生广泛而深入地分析了汉语语言特点,借鉴英文文法,在对《文通》以来的“词本位”批判的基础上首创了黎氏“句本位”汉语语法体系,在我国语法学界和教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句本位”是黎锦熙先生自创的,这是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句本位”文法名称。这在黎锦熙后来的声明中得到说明:我约略记得20年代之初我译凑这篇“引论”时,并没有“句本位”这个英文单词,是我瞎创的;在普通语言学和一般语法理论书中,我也没有发现过讲到某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有所谓“句本位”的。7

首先,黎先生的“句本位”语法观是基于对现代汉语语言本质的深刻思考的。黎先生在《新著》一书中明确指出汉语异于西方语言的突出特点,即“国语的用词组句偏重结构,略于形态” [8]。的确,汉语是分析语,属于孤立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主要通过词序与虚词的使用来表达语法意义,这是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因此,黎先生主张从造句讲到构词,拿句法控制词法,而不像印欧语系语法那样先讲词类,再讲句法。

其次,黎先生的“句本位”语法观是对《文通》以来 “词本位”语法观弊病的批判和超越,“词本位”的语法观只能产生孤立的、片面的、不自然的、低效的文法。黎锦熙如是说:“摹仿从前西文Grammar的‘词类本位’的文法组织,非打破不可了;仅就九品词类,分别汇集一些法式和例证,弄成九个各不相关的单位,是文法书最不自然的组织,是研究文法最不自然的进程。” [9]

 黎锦熙先生认为句子就像语言的中枢,“句本位”语法观退可以使学习者“依句辨品”,更好的娴习词类,进可以指导段落篇章成恢弘巨著。黎氏在《新著》引言部分如是说:“先就句子底发展,娴习词类在句中各部分的种种位置和职权,然后继续地研究词类底细目;这乃是极自然的事……所以句本位的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词类底细目;进而综合,便成段落篇章底大观。”10

肖娅曼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肯定了黎锦熙的“句本位”语法观,黎氏在语源观上突破了语言学的两千年预设,即“词源语源观”和“句法组合发生观”,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学思想———“句法生长发生观”,即:句法结构的产生、发展不是由词的组合而来,而是分化而来,就是由最初的句子形态分化而来,产生句法结构的同时,“词类”也同时产生,这个词类是“一个语义和功能都远为混沌丰富的语言单位”。11

三、“句本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黎氏强调从功能入手来明确汉语确切的词类归属及其特点,即“所谓句本位,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体系上的教学法名称,就是说,讲词类要在句子中讲,这样词类才能获得生命,才不是静止的标准,才不是解剖下来的尸骨头,才有生命力”。12黎锦熙先生的“句本位”思想充分体现了系统论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句法控制词法,依句辨品;更能从整体,用联系的、动态而不是片面、孤立、静态的观点研究语言结构。黎锦熙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类似于系统论的观点,而系统论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才真正发展成熟起来。足见黎先生远超时代的远见卓识和目光如炬的开拓者精神。黎锦熙先生的“句本位”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句法控制词法、依句辨品——句法生长发生观

黎锦熙“句本位”思想集中表现在用句法控制词法、依句辨品的句法生长发生观上。黎锦熙在《汉语语法教材》(第一编)“绪言”说:“‘造句法’就是‘句法’,就是按照汉语表达思想的民族形式来构造句子的规律。这规律完全表现在六大成分中。六大成分的‘句法’可以控制一切。” [13]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引论”中如是说:“修习文法底程途;先理会综合的宏纲(句子),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不但“宏纲具举”而后能“细目毕张”,并且词类底区分,本来要由词类在句中的功用而决定。若从句子底研究入手,……可以发现一种语言底普通规则;因为句子就是语言底单位……[14]

在这里,黎先生所谓“句子是语言底单位”这样的判断与吕必松教授的“我们暂且把汉语主要的言语单位分为字、词、句,其中句子是最主要的言语交际单位” [15]以及彭兰玉教授提到的“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以句子为焦点视角,其实就是从语用的、功能的角度来进行语法审视” [16]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句子是语法的基础,是语法的纲,词类是依附于句子的目。正因此如此,黎氏才提出要“依句辨品”的观点。刁晏斌教授高度赞扬黎锦熙先生“依句辨品”的观点,他在《黎锦熙“依句辨品”说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一文中如是说:“客观地说,它在黎氏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黎氏“句本位”语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词类观的集中反映。它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反映了黎氏自己对汉语词类问题的系统思考,同时也是他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总结。”

[17]

3.2 句子结构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

 黎锦熙“句本位”思想集中表现在黎锦熙先生对句子结构分析的方法上。黎先生第一次明确了句子的六大成分及其内部的关系。这六个成分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对句子结构具体分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这样句中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一目了然,语义关系明了。“中心词分析法”一方面能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另一方面可以呈现句子的层次性,对辨识句子格局、确定句子类型、理解句子的逻辑意义、修改病句等方面,都距有强大的指导作用,被广泛运用至今。因受美国描写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现在国内的教学语法广泛主张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但由于层次分析法重视形式,轻视意义,只注重揭示句子的结构层次,但不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导致它的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层次分析法不得不同时辅以中心词分析法对句子进行分析。这样就凸显了黎氏“中心词分析法”的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

黎先生的中心词分析方法曾备受指责和揶揄。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经过中心词分析法压缩后,成了“老婆是娘”,因此,不少结构主义学派学者经常拿此案例对黎先生进行攻击和戏谑。其实这正显示出部分学者对黎先生中心词分析法的无知与误解,揶揄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成了小丑。张志公先生曾严肃批评过这样的揶揄之词,张先生如是说:“‘中心’本来就是在‘整体’中存在的,没有‘整体’也就无所谓‘中心’。……把中心词连带着的词统统拿掉,剩下来的就只是一个‘词’,不是‘中心词’了”。[18]

3.3 句子结构分析工具——黎氏图解法

黎锦熙“句本位”思想也集中表现在黎锦熙先生对句子结构分析的工具上。黎锦熙认为语法的中心是句子,句子的重点是六大成分,黎锦熙用独创的图解法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这六大成分和三个层次。彭兰玉教授指出黎氏图解法优点至少有三:“第一,能形象地反映语言的结构关系和主次成分的层次关系;第二,能反映语言的逻辑本质;第三,能显出各种词类。” [19]

图解法上固定的次序,正是一种论理(逻辑)的次序, 语文习惯上移动变更的次序,乃是文学的次序。正如黎先生所言:“图解法底目的,是要使学者:(1)从句子底文学的次序上,透进一层,看出逻辑的次序来;(2)因此便可了解文学的次序真正是个甚么;(3)并且明白:只要逻辑的关系保持得清楚,任凭文学的方面(即语言底习惯上)怎样移动变更,不能强加限制。” [20]

四、结论

黎锦熙“句本位”思想的代表作《新著》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也是国内唯一一部经过了长期语言教学和数字化时代计算语言学检验和考验的著作,尽管在历史上黎锦熙“句本位”思想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与评价,但黎锦熙“句本位”思想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至今在语言教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早已翘首以盼期待着黎氏“句本位”思想真正地王者归来。

参考文献

[1]张拱贵等.《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学理论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6).

[2]彭兰玉.《新著国语文法》与汉语语法学[J].求索, 1996(5).

[3]胡明扬.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J].语言科学2002(1).

[4]袁静.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

[5]孙德金.传统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6).

[6]黄昌宁,李玉梅.从树库的实践看句本位和中心词分析法的生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7]黎锦熙.黎锦熙选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8] [9] [10] [20]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3,3.

[11]肖娅曼.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及其发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2]黎锦熙,刘世儒.语法再研讨——词类区分和名词问题[J].中国语文,1960(2).

[13]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5.

[1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15]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4.                                                                                                                                                                            

[16] [19]彭兰玉.《新著国语文法》的科学思想[J].武陵学刊, 2010, 35(5).

[17]刁晏斌.黎锦熙"依句辨品"说的重新认识和评价[J].励耘语言学刊, 2010(2).

[18]张志公. 分歧点和交叉点———分析句子问题琐谈[J].中国语文. 1981(6).

作者简介:徐鹏,现任教于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汉英对比等。(上海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