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传统育方法给我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母亲教传统育方法给我的启示

陈继东

吉林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

    我的母亲今年86岁,是一名小学教师,平凡而普通,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姐姐是会计、我是幼儿教师、弟弟是电工。我们虽然没有成名成家,但都是心地善良、为人和善、自食其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人。当你听了母亲的教育方法后,你就会觉得我的母亲并不平凡。

一、润物无声式的习惯养成教育。

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剩饭母亲就会提醒我们“不剩饭粒的孩子将来长得漂亮,脸上不长麻子,还会有福气”。我们都坚信不疑,比着看谁吃的最干净,直到今天我们吃完饭,碗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母亲还不失时机地将古诗《锄禾》说给我们听,让我们了解农民种粮食的辛苦和容易,使我们养成了终身节约的好习惯。每次吃完饭剩下一点点菜时,母亲都会让我们将大盘子换个小碟子或小碗装它,后来懂得了这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可大材小用。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母亲都让我们端茶、倒水招待客人,当客人走后母亲及时评价我们的表现,如会说话,会招待客人,有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就在一次次实践中形成的。

有时母亲发现我们衣服破了,常常在我们的身上随手缝上两针嘴上还振振有词:“小洞不补,大洞受苦”,虽然那时我们还不太理解但大一点的时后我们就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即遇到事情要在萌芽阶段进行处理,不要等到事态扩大再去处理,那样为时已晚。在给弟弟缝衣服时母亲会边缝边说:“身上缝,身上连,我儿不讨外人嫌”。后来我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用意:男孩子比较淘气、控制力较差、她在给弟弟做心理暗示一定要做一个惹人喜欢的男孩子,真是非常神奇,弟弟从小就被左邻右舍称赞为仁义的孩子,这与母亲润物无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母亲给我们养成的好习惯,使我们受益终身。

二、以身作则,尊老敬老

身教重于言教,母亲在尊老敬老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记得母亲的哥哥、姐姐健在时每逢年节母亲一定要带着我们去看望,从未间断过,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母亲的表姑夫也就是我姑姥爷是无儿无女的无保户,母亲在我姑姥临终前看望她时,接受了姑姥的托付,将来照顾无依无靠的姑姥爷,母亲答应了并遵守承诺,在姑姥爷六十岁时把他接到家中和我们一起生活,直到老人家七十二岁去世。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无微不至,使老人家舒心、幸福的度过晚年的时光。姑老爷爱喝酒,母亲每顿饭都给他准备两盅;姑老爷爱吃一个肉丸的饺子,母亲包饺子时就先给他包一些肉多的;姑老爷年龄大牙口不好,母亲就把饭菜煮软煮烂。母亲所做的一切儿女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了与老人相处的经历我们姐弟三人都能容得下老人,觉得照顾老人是儿女该做的事情和应尽的责任。在我和姐姐出嫁前母亲一再叮嘱:人有双重父母,对待自己的公婆一定要像对自己父母一样。所以我们成家后对公婆都很尊重孝顺。百善孝为先,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为儿女们树立了榜样。

三、放手让孩子尝试培养独立性

在我们眼中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无所不能的人,在她字典里似乎没有困难两个字。自1970年跟随父亲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母亲一边在小学教书一边种生产队分给我家的自留地,每天下班都要到地里劳作直到很晚。记得一次母亲回到家里水缸没有水,没有办法做饭,由于我们住的地方是用洋井压水吃,冬天居民都是三点开始打水到四点就结束,打水结束后就要抽出井头,让井水沉下去免得把井冻住。可那个时间父母还没有下班呢。过了打水时间再打水可就麻烦了,要去看管库房的人家找钥匙取出井头,到邻居家要来半桶水做“水引子”才能把水打回来。弟弟可怜兮兮的对母亲说:“妈,又冷又饿呀!”,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姐姐商量每天都跟随邻居一同去打水,那一年姐姐九岁我七岁,一次也只能抬半桶水,抬一会就抬不动了就会把水桶墩在地上,所以我们家的水桶都是漏水的,母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们。饭烧糊了、做稀了、菜做咸了或淡了,母亲都说好吃。还记得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那年,我才6岁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一令人悲痛万分的消息,找到了妈妈的一块剩下的裤料,给家里每个人都剪了一块黑纱,给弟弟、姐姐和我没人带一块,父母回来后也给他们戴上了,母亲说“你把妈妈准备做鞋面的布料剪了吧”。“对呀,悼念毛主席你还有意见呀”我回应说。母亲说“还给我扣个大帽子,没意见,没意见”我们平时打碎了碗盘母亲从来不会打骂我们,而是关心我们是否受伤,还说没关系碎碎平安。我们就是在母亲包容和鼓励下从小养成了独立、负责任的性格。如:自己洗衣服、用农村的大锅灶自己做饭,收拾屋子、扫院子、采野菜喂鸡鸭。记得我8岁那年我就能独立的完成剁馅、和面、拌馅、包饺子的全过程。就是这样的家务劳动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的才干,使我们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独立性格。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经历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伴随一生。

记得父亲落实政策以后出国工作了三年,那时弟弟十七、八岁,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母亲又不失时机的给弟弟肩上压上了重担“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与妈妈分担”,并让他管理家庭开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就是这一段管家的经历增强了弟弟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不断成熟,不再是被娇惯的对象,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常听弟弟自己发牢骚:人家都是重男轻女,咱家怎么重女轻男呢。

四、谜语、民间故事、老话伴着我们长大

母亲虽然很忙、很累,但只要和我们在一起就给我们猜谜语、讲故事。她就像谜语故事大全一样有猜不完的谜语,讲不完的故事。这是我们童年智力发展的基础。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们猜过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东一片,西一片,哥俩一辈子见不着面。(耳朵)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讲过的故事有《画中人》《农夫和蛇》《狐狸和公鸡》《牛郎织女》《海螺姑娘》等,故事中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就是这些故事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从中得到了真、善、美的道德判断力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我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善良的人和对社会有益的人。

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的老话很多如:早睡早起身体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百菜不如白菜,萝卜白菜保平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得饶人处且饶人,吃亏是福,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就是在这些有哲理的老话中渐渐长大。早晨早早起来背诵,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爱惜粮食不挑食,宽容大度的与人相处。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那些年我们常听到母亲说的一句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以此来宽慰父亲,父亲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最暗淡的时期。1979年3月父亲落实了政策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我们全家回城了,也应了母亲说的那句老话。

母亲通过潜移默化的生活教育使我们养成了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通过言传身教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传承给我们,我们还会继续传承下去;通过放手、鼓励和最多的支持使我们养成了不惧困难、自信独立的性格。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正是因为母亲传统的教育方法,才有了儿女们平凡、美好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