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国家免费免疫规划疫苗要避开这些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接种国家免费免疫规划疫苗要避开这些误区

王虹

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阿坝州   623000

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是指国家针对某些特定传染病,实施有计划地预防接种工作,目的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指出,居民有依法接种NIP疫苗的权利和义务。以前,NIP疫苗分为两类,一类为免费疫苗,二类为收费疫苗,非强免,但在2019年,我国《疫苗管理法》正式实施,将分别更正为NIP疫苗和非NIP疫苗,那么免费疫苗有哪些?收费疫苗有哪些?所有疫苗都需要接种吗?接种疫苗安全吗?接种疫苗要注意些什么?

1免费、收费疫苗有哪些?主要分类?

目前,我国NIP疫苗包括HBV疫苗、BCG疫苗、OPV疫苗、DTaP疫苗、MMR 疫苗、JEV疫苗、MenA和CMen-AC疫苗、HepA-l疫苗、出血热疫苗、Anth疫苗、LEP疫苗。上述疫苗为免费接种。而非NIP疫苗包括VZV疫苗、流感疫苗、HRV疫苗、Pneu疫苗、Rab疫苗等,这类疫苗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根据形式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核酸疫苗三种。

HBV疫苗主要预防乙肝,BCG疫苗主要预防结核病,OPV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DTaP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MMR 疫苗可以预防麻疹、风疹等,JEV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MenA和CMen-AC疫苗预防流脑,HepA-l疫苗预防甲肝。以下三项为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出血热疫苗预防出血热,Anth疫苗预防炭疽病,LEP疫苗预防钩体病。非NIP疫苗中,VZV疫苗预防水痘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流感疫苗预防甲、乙、丙等流行性感冒,HRV疫苗预防RV感染,Pneu疫苗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一系列疾病,Rab疫苗预防因动物抓伤、咬伤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2所有疫苗都需要接种吗?

免疫规划类疫苗并免费的疫苗原则上都必须接种,儿童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适龄儿童按照接种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省会或地区会有所差别,应当酌情对待。而非NIP疫苗中有的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考虑是否接种;有的要依据疫苗的保护期决定是否再次接种,比如流感病毒的保护期在一年左右,如果长期未接种可能需要补种;而有的疫苗则适用于风险人群,比如儿童、老人等是肺炎和流感的风险人群,应当考虑接种;有的疫苗存在接种禁忌症;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症,比如存在免疫缺陷疾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员不适宜接种。另外,非NIP疫苗不强制接种但不代表不重要,如有防病需要时,也不排除国家会将一些非NIP疫苗纳入NIP疫苗分类中。因此,在排除经济性因素和存在接种禁忌者,应当尽量接种。

3、接种疫苗安全吗?

疫苗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与疫苗的成分、作用机制、代谢情况、接种者情况有重要的联系,疫苗的主要成分是致病菌病原体,但这种病原体是经过“改造”的,不具备伤害力的病原体,接种后在机体中形成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疫苗中的病原菌经过处理,已经不具备伤害力,当它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与真正具有伤害力的病原菌相似的过程,免疫系统产生保护物质,并产生抗体形成记忆,当再次接触病原菌时,免疫系统会根据记忆快速行动,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组织病原菌的伤害。

接种疫苗能促使绝大多数受种者不会患上针对的疾病,正常情况下疫苗的保护率能达到85%以上,受到个体差异影响,部分受种人群可能免疫不成功。事实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全世界研究者们的认可,疫苗在出厂前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检定,证明人体在使用后是安全的,但在大规模的接种工作中,不能完全避免个别人群在接种后会发现一些异常反应,比如过敏、发热等情况,少数人群可能会有晕厥、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反应。另外,少部分人群可能出现于接种疫苗无关的偶合疾病,这种被认为是时间上的巧合被误认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尽管接种疫苗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出现不良反应不代表接种失效,而疫苗所带来的健康益处往往大于风险,很多疾病,比如天花、脊灰等疾病都得益于疫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全球科学家也在不断进行疫苗的监测、分析、评估,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切勿因为疫苗的一些不良反应,因噎废食。

4、接种疫苗的几大误区

误区1:接种后没必要留观满30分钟。前面说到,疫苗的作用原理是进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个过程需要至少30分钟的时间,就像吃药到药物起作用一样的道理。接种后,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过敏性休克、晕厥等严重不良反应,而监测数据表明,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接种30分钟左右,而休克后需要尽快进行抗休克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而如果留观时间太短,接种后一旦发生休克再赶往医院可能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因此,建议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接种疫苗后最好留观30分钟左右。

误区2:没必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我国公民在出生后都会发放预防接种证,可以看到接种证中划分多类疫苗,接种程序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因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有指出,疫苗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一般不建议提前或者推后接种,虽然提前接种不会造成机体严重伤害,但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推后接种可能造成部分时间段没有有效保护而染病。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接种人尤其是儿童可能因机体状况不佳等因素,导致接种推后。

误区3:出现不良反应,拒绝就医。一部分人群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低热、接种部位红肿、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等不良反应,但有的人认为症状比较轻微,无需处理;尽管很大一部分人上述症状持续1~2天后即消失,但也存在部分人群症状进展,比如低热转为高热,局部红肿、皮疹转为全身性过敏情况,此时应当积极就医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误区4:避免麻烦,一次接种多种疫苗。疫苗接种一般不建议同时接种不同的疫苗,尽管国外有研究者已经证明,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不会对免疫系统带来严重影响,但可能增加机体负担,也有可能因几种疫苗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影响疫苗免疫效果。需要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应当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必要接种的,应在不同部位接种;可以同时接种的几种疫苗,时间最好间隔2~4周。

总的来说,国家规划疫苗应打则打,非规划疫苗根据实际情况自愿接种。